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 > 第48章 蛟龙归海 名辩阴阳

上回说到,白起得归,秦王宴而听其隐退,另遣应侯范雎,领军东征,冀以破韩魏而逐燕齐,散合纵而独欺赵。另楚臣黄歇,助楚太子熊完,乔装私奔,安然反楚,以争君位,己独自请罪于秦王。

因应侯范雎空缺,秦王繁以庶政,或有缺漏,待得闻楚质子已归而楚臣请罪,遂迁罪而遣其自尽。

黄歇对曰:“大王恕罪,楚太子熊完得立,其事秦必重,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大王孰虑之。”

待秦王思,黄歇复言:“太子虽行,然其子启仍滞留于此;壹日楚太子得立,此子嫡长,当可续位太子;母家以秦尊,勤加教诲,自可成材;继而登位,秦楚之好,自得绵长,和睦以共。”

秦王监之,思索叁日,召而复见,曰:“以尔材质,原本贤于秦楚,今日出死为君,忠贞之举,复播朝野;如此贤良,拘而杀之,是不仁也,秦不为。吾意决,不再罪尔,且速归报君,勿忘秦楚亲善。”

黄歇喜而叩谢,速备而归,贰月有余,与楚太子见于陈都,其时夏六月。

其年秋,楚顷襄王薨,太子熊完即位,是为考烈王。翌年,命黄歇为令尹,得封为君,名为“春申”,封淮北十二县,至此,战国四公子全。

回说东方诸国,斯年叁月,众卿聚合,会于邯郸,共商新年战事。秦宣太后与会,特释武安君白起。武襄君魏冉以合纵长,不以白起西归为意,力主北攻东防,待秦赵战疲,力不能多,诸国乃跟进,复河东河内,侵河西而扼函谷,以拒秦于关内为第一要务。韩魏闻喜,赵为前挡,己不战损而直得利,遂应允。燕以北事为重,合纵仅为应付,亦无不可。齐以粮辎为重,不多及战,亦遵应之。事遂定。

赵威后以东道与会,宴以众卿,稍坐即离。

其时,齐有邹衍,燕有乐乘,魏有龙阳,韩有张开,均为本朝重臣。赵卿荀况、魏冉、赵胜、乐毅、田单,或以故交,或以名望,行于其间,觥筹交错,以安众心。

待赵威后离席,余皆重臣,宴方欢愉。适宴其间,平原君赵胜饮酒甚兴,遂召门客名家公孙龙及门下其徒綦毋子之属,见于诸卿。所谓名家,时呼“辩者”,传赵众卿间,声名显赫,流传甚广。借此之机,平原君原意荐于诸卿,以广其学。

公孙龙得此良机,亦为振奋,与弟子演习其间,先以“白马非马”,继而“离坚白”,明旨“正名实”,阐理“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一时之间,妙词迭出,精彩纷呈。

转视东方诸卿,或蹙眉,或凝神,或摇首,或茫然,不一而足。待得演习方毕,平原君赵胜疑,诸卿以齐使邹衍以学问见长,遂问询之。

却说邹衍,原以阴阳学说而名于齐,先得齐宣王赏识,中重于燕昭王,得为王师,后复归齐,其学涉猎五德始终,大九州及阴阳五行等,确为饱学渊博之士。此次复闻名家学问,仍觉深奥,晦涩难明,甚有部分,更悖常理。

待平原君询,踌躇再三,终言曰:“不可。彼天下之辩有五胜三至,而辞正为下。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坐皆称善。

闻此异言,平原君愕,转视赵众卿,列席期间者,亦有不明其义,不以为然者。忽然之间,得明在座诸君,多非昔日赵臣,无有常习此说,惯以吹捧者。始明今日之举,或不能成,遂转视公孙龙,观其神色,以图后举。

闻邹衍语,公孙龙之属,皆为愕然。其时战国,辩论成风,闻此异言,皆面有踊跃,欲辩而驳。公孙龙侧视平原君,见其隐约希冀,遂出席以应。

环拜诸卿,公孙龙思而后言:“邹子所言,我意亦然。夫辩者,正名实,明所谓也。有言‘名正言顺’是则。名实相符,则明其辖,知其病,针其症,得其治,治而昌,为盛世。”

“故有溯源,在明其辖,在正名实。所谓名实,于农而分,土有肥瘠,水有旱涝,种有良莠,器分利钝,全一名之,何来优劣?于工而言,木有散木,羽有雕翎,金分美恶,笼而命之,何能用之?于商而说,锱铢有分,贵贱有差,远近有分,众皆平治,何以致富?于兵所谓,弩弓不分,戟戈混行,车马齐驰,苟若等之,何能战之?”

稍歇,公孙龙复言:“所谓名实,人分贵贱,等级参差,各有所职,各有所长。农工商兵,职以庶务,或以富材,或以卫国;据此而上,即为士卿,正以名实,或以军帅,或以经济,或以祭祀,或以教育,职有所分,材有所尽,而得奉国社稷;再此而上,是为诸侯,虽皆拱卫周室,德别华夷,然地分南北,人有远近,国有强弱,自有伯仲之德,成以差事,恒能等而视之?”

视诸卿,公孙龙复言:“有士以来,观之诸贤,及于政治,涉于兵事,偏以经济,择于教育,归于礼仪,束于法令;或以为子,或成一家,言说纷纷,何子不言贤愚?何家不关疏近?何人不说强弱?无人论名实,实人人皆名实。以此观之,名实之说,实为诸说之初,自宜长思,何来相害大道之言?望诸卿孰虑之。”

言毕,环拜,反坐。

言毕,诸卿愕,异其人,反刍其言,邹衍亦思而忘言。一时之间,酒宴皆静。

忽有声起于主客侧:“‘名正言顺’之语,仲尼之言,圣人之语。今吾在坐,不敢不言。”

众人循声而视,却原来乃赵太师荀卿。

荀卿举爵而后言:“正名者,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方有所谓‘名正而言顺’,今日子秉(公孙龙字)之言,窃以为皆为正名之益,不为本家言说。然则辩者,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

众卿闻言暗笑,公孙龙亦怒,应祝而再起,至于席前,复礼于荀卿,再开口道:“今日名实之言,确为正名之益,故圣有感,亦同正名之说。今止为众卿得明,故方言名实正利;然则所谓名实,则逾正名甚。闻得公善喻譬,今吾亦有壹喻,正名之作,譬如悬日,诸子之言,譬如田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