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 > 第23章 曲终人散 功成非吾

上回说到,宋国二平楚叛,请盟于周。周王封宋襄公为诸侯伯,升吴降楚,皆为侯爵。宋襄公始霸。

事毕,诸侯反,时年公元前627年冬,空间开立耗时约四十二载,只余七载时光,立契四人见于商丘。

见礼毕,众人分坐,襄公视司徒博彦,已十八岁,翩然君子矣,慨然而言:“恍惚间,拾载矣,博彦亦长也。”

司徒博彦敬而言道:“贺喜襄公,今日得霸,实至名归,不留遗憾。然空间初立,前已明言,止四十九载,今吾等心愿已了,故想拜别襄公。”

宋襄公变色,急言:“拾载与共,吾四人者,近乎一人,无分公私,今日得偿,理应共享,何忍骤别,至朕何地?不可,不可。”

太宰孔仲尼开口言道:“拾年间,吾宋有战六矣,虽赖司寇墨翟之百工学院,国富民强,得以支撑,然至于此者,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也。久战之国,其弊必生,或于民,或于卿,或于外,倘吾等一日同行,其弊发,则宋之倾覆,旦夕之间。公果愿见此祸事发而不顾乎?”

司寇墨翟开口言道:“战者,非为战也,以护其民。胜而得利,护民益多,民利而心附,民心附则上下同,以之为战,自无不胜。往复而为,自为贤国。以贤之名,可得内外之顾,乘风破浪,以为天下强,无有可挡者,或可天下一同。”

司徒博彦接道:“余时仅七载,若四人共存,不及二载而共亡,诸事不及,其后有祸而不心安,莫如吾三人先行,留襄公以治其国,乘七载,消弭其祸,利国长久。及后或有相见,亦能补吾等思虑之缺漏。”

宋襄公静听无言,思而良久,开口道:“诸卿之意,我当明了,然今既得而骤离,不得睹后来之功业,惜哉!”

太宰孔仲尼笑言:“有所言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若有所后来,承载前事,更无遗憾。”

宋襄公开言:“果需如此,望诸卿言以当前,有以教我,朕必躬行。”

太宰孔仲尼言道:“去岁,襄公取鲁,言吾三元说,大为受益,今日分享,或可增益其说,以为襄公纲要。”

“襄公曾言,国立需军强,军强需货殖,国存需礼制。故国之恒强,强军,经济,礼制三者不可或缺。军伍强于朝廷,经济发于陶丘,礼制落于曲阜,三者合立,宋国固存。贰位以为何?”

司寇墨翟接道:“襄公此言,简而明,易习用,当如是;以襄公一朝,则可矣,然若传之后世之君,有不明今日详情者,或有疏忽,将至不测。”

“观此十载,百工学院,列属经济,其用吾等自明,若传之后世,或有忽略。百工学院者,旨在研发以超诸国,以已之长,胜于周遭;或于民,或于工,或于商,或于士,或于军。故技艺者,需独列而明,以避自误。”

宋襄公颔首,待墨翟言。

司寇墨翟续曰:“强军,经济,技艺,礼制,此国之四维,不举则灭。然所谓礼制,或可分说。礼者,周礼也,贵以教化,以育其民,蹈民向善,所谓仁政也;制者,令刑也,西周之始,司寇之立,专以令刑,辅以仁政,阴阳相依,不可或缺,所谓律政也。”

“故礼者,落于曲阜,学于学院;制者,明以令刑,成以律书,铸以铜鼎,置于国都,永谕众人,以为模范。礼制并举,民知礼义廉耻,卿遵纲常伦理,共识令行禁止。如此。敬礼畏刑,各司其职,国或永昌。”

宋襄公闻其言,开口道:“三元说,乃朕与仲尼所言,未及其余,乃朕近十载所思,今君所言,技艺,律政二者,朕虽有所感,而无俱得,请详教之。”

司寇墨翟接道:“所谓技艺,古人以石具,今人以青铜;古人刀耕火种,今人恶金铸钼;古人以木制兵,今人青铜铸剑;古人徒行,今人车马;以今对古,百胜无虑;”

“然比之周遭,国之大小,民之多少,地之肥瘠,兵之壮羸,器之精良,财之丰枯,皆决国之生死。故所谓技艺者,增地肥,多其民,精其兵,革其具,盈其国,旨有所长胜于诸国,以保民安国,不受其扰,得免其祸。”

宋襄公听而颔首,言曰:“此意,朕知之,长胜不败。然律政者何举,仁律何得并?”

司寇墨翟言曰:“技艺之策,春风化雨,沁人心田,贤人自现,擢拔而任,众力其国,以所谓仁政也。律政之说,成文明律而周知,上下同,都鄙同,众一等。如此公子有所畏,众卿有所束,士农工商有所据,上下兼利,可以恒国。”

宋襄公听而不言,略有思而转视司徒博彦:“博彦以为何?”

司徒博彦开口道:“拾载以来,公夙兴夜寐,披肝沥胆,无一日得闲,乃有今日之果,然其根底所在,乃立契之所庇佑,除兵刃相加,其余无碍,比与晋文公,公定有所得。”

“然公回思空间初立,六师之纷散,公子之不定,定知司寇所言不虚。望公详之。另征战至今,辟地无数,旧之曹顿沈,昨之许陈蔡,今日鲁及东夷地,其地如何辖之,公当有所思;分封之利弊,历周可知;楚之县制,陶丘所采,已有多年,得失如何,公应有盘衡。”

宋襄公迟疑,眉头紧蹙,喃喃无声。

太宰孔仲尼开口言道:“此事吾亦有所得,公可参详。近年来,吾出使周、晋、秦、鲁,见其君王及众卿者不知凡几。于周,分封而拱卫王者,然时移世易,亲亲不仁,王室无着,丧不得葬。”

“于晋,前有曲沃代翼,故晋公子离国,免主旁祸事再发,然国事必得人治,文公流亡而返,杀公子而犒赏众卿,以三军三行委之,今其薨,嗣君若有不及,而众卿势大,其祸恐深远。”

“至鲁,季友之仁,有以三桓,然吾自后世来,三桓之祸甚烈,于国大害。”

“于秦,集诸侯各国之材,合以本国贤良,穆公执两用中。以吾观之,其策最宜。至于县制,吾不敢赘言,公自思之。”

宋襄公闻言愈加烦躁,起而速走,复问司徒博彦:“博彦亦自后世来,可以教我?”

司徒博彦笑曰:“夫子所言,时移世易,此正理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后世之水,不解今世之渴,公自思之。”

宋襄公闻言有思,继而释然:“如此甚好,得之吾所幸,失之吾所命。吾自思之。然博彦有何教我?”

司徒博彦沉思,缓言道:“今日之宋,虽有扩地,止为诸侯,略胜其余。今日试详之,国之雄者,齐、晋、秦、宋、楚、吴、燕七国也,宋止居其中,胜于以往,仍不得高枕;故宋之后君,其责重大。然国之得失缺漏,时移世易,吾等亦不能尽绝。如做此想,吾亦无他可言。既有约谈,且后世之事不可言,则察商至今,或有所裨益,姑且言之,吾等共商。”

起而踱,迟疑开口道:\"三代之前不可察,然宋承商,于商可信。自商至周,所谓分封,王室子弟,功臣公卿,先代遗泽,分以辟地,封以扩疆,威德服远,教化礼仪,至于四夷。故历代之封,多以边鄙,譬如齐鲁之东夷,唐晋之北戎,强秦之西戎。此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故得分封者,宅兹中国,以为故乡,迁之四远,以固王土。\"

宋襄公摇头,言道:“以此分封,几世而斩,终非长久。”

司徒博彦接道:“公之言,亦有理。既比之宋,吾有所言,”环拜诸公,复开言道:“强军,经济,技艺,礼制,此国之四维。吾亦崇之。虽能如此,然之于公卿强力者,礼刑或不可及加,迟则易变;之于国君自傲者,故步自封而目不及周,久则祸生。故此四维,或可增益。中原之地,复之陶丘,朝廷集辖,令出于君,郡县牧之,其守轮替;四夷边鄙,察以强力公卿,出封以衡,拱卫中原。”

“若此,则君主迫于内而不傲,华夏礼仪,兵戈文章,璀璨熠熠,夜放百花,耀而不凡;公卿出于外而自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辟地教民,共为华夏。如此,强干弱枝,自为衡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是观之,分礼制而为礼仪与律令,另添壹元,名以精神,凡计六显。”

司寇墨翟接道:“强军,经济,技艺,礼仪、律令、精神,以为六显?”

司徒博彦颔首:“是极,以人喻之,强军以为体魄,经济以为生活,技艺以为谋生,礼仪以为素质,律令以为规矩,精神以为心脑,如此则强。”

孔仲尼视墨翟而笑:“愿以为然,吾等势必不得可见。”

无他人再言,宋襄公问道:“依此所言,我中原可得一统?”

司徒博彦笑曰:“当得一统!”

“统于何人?”

“统于华夏!”

“统于何时?”

“不日可见!”

“如此无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