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会过后,盛家三姐妹在徐府的日程平静了许多。墨兰因那日的失误,变得低调了不少,整日在房中温书习字,甚少出门。如兰则与徐家几位年纪相仿的小姐玩在了一处,常常结伴游园嬉戏。明兰则保持着惯有的安静,每日请安、读书、散步,举止得体,不多言不多语。
这日清晨,明兰照例到园中散步,偶然行至一处较为僻静的院落,听得里面传来朗朗读书声。她驻足细听,是一位女子在讲解《诗经》,声音清越,见解精辟。
明兰不禁被吸引,悄悄走近些,只见一位三十余岁的青衣女子坐在亭中,面前摊着书卷,正为两个徐家的小姐讲课。那女子眉目清秀,气质沉静,言谈间自有股书卷气。
讲课告一段落,两个小姐起身告辞。青衣女子收拾书卷,抬眼时看见了站在不远处的明兰,微微一愣,随即含笑点头。
明兰上前行礼:“打扰先生讲课了。小女盛明兰,暂居府上做客,偶然经过,被先生的讲解吸引,冒昧驻足,还望先生见谅。”
青衣女子打量明兰片刻,笑道:“原来是盛家小姐。老身顾氏,在府上任西席。小姐既对《诗经》感兴趣,何不过来一叙?”
明兰谦逊道:“顾先生讲课精妙,明兰受益匪浅。方才听先生讲解'蒹葭'一篇,以为寻常悲秋之词,经先生点拨,方知其中竟有求贤若渴的深意。”
顾娘子眼中闪过惊喜:“小姐能听出这一层,已是难得。不知小姐平日都读些什么书?”
明兰恭敬回答:“家中祖母教导,略读过四书五经,闲暇时也看些诗词杂集。”
顾娘子请明兰坐下,二人从《诗经》谈到《楚辞》,从汉赋谈到唐诗。明兰发现顾娘子学识渊博,不仅精通经史,对诗词歌赋也有独到见解。更难得的是,她讲解时善于引经据典,却又深入浅出,使人茅塞顿开。
“顾先生讲解精妙,明兰受益匪浅。”明兰由衷赞叹。
顾娘子笑道:“盛小姐天资聪颖,一点即通。老身在这府上教书多年,少见如小姐这般既有见识又谦逊好学的。”
二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已过了一个时辰。明兰见时候不早,起身告辞:“叨扰先生多时,明兰该回去了。”
顾娘子有些不舍:“盛小姐若有闲暇,可常来坐坐。老身这里还有些诗文集子,或可借与小姐一观。”
明兰欣喜道:“多谢先生厚爱,明兰定当再来请教。”
此后几日,明兰常抽空去顾娘子处请教。有时带了自己写的诗文请她指点,有时则聆听她讲解经义。顾娘子见明兰虚心好学,也倾囊相授,不仅教她诗文,还讲解些处世之道。
“诗词文章,不仅是风花雪月,更可见人品性情。”顾娘子有一次对明兰说,“譬如陶渊明之淡泊,李白之豪放,杜甫之忧国,皆可从诗中窥见一斑。”
明兰认真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常令顾娘子刮目相看。
这日,明兰又来到顾娘子处,见她正在整理一些旧稿。顾娘子笑道:“这些是我年轻时写的诗文稿子,如今看来颇觉稚嫩。盛小姐若有兴趣,不妨拿去看看吧。”
明兰恭敬接过:“先生大作,明兰定当仔细拜读。”
顾娘子叹道:“人生得遇知己不易。我在徐府这些年,教过的小姐不少,但如你这般能懂我诗文的,却是少有。”
明兰低头道:“先生过奖了。明兰愚钝,幸得先生不弃,悉心指点。”
顾娘子忽然道:“我见你近日所作诗文,虽技巧尚有不足,但意境深远,颇有见地。特别是那首咏竹诗:'虚心自有节,凌寒更青翠',借物咏志,很好。”
明兰惊讶:“先生如何看到明兰的习作?”
顾娘子微笑:“那日你遗忘在此一页诗稿,我偶然看到,还望勿怪。”说着从书卷中取出一张纸,正是明兰那日写后不慎遗失的咏竹诗。
明兰接过诗稿,面色微红:“随手涂鸦,让先生见笑了。”
“不必过谦。”顾娘子正色道,“诗文贵在真情实感。你这首诗,看似咏竹,实则抒怀,正是诗文正道。”
二人又谈论片刻,明兰方告辞离去。
几日后,徐老太太请顾娘子过去说话,问起盛家几位小姐的情况。
顾娘子据实以告:“三姑娘墨兰才学虽有,但心气过高,略显浮躁;五姑娘如兰天真烂漫,读书习字却不肯用心;唯独六姑娘明兰...”她顿了顿,“沉静慧敏,虚心好学,更难得的是颇有见识,非寻常闺阁女子可比。”
徐老太太感兴趣地问:“哦?你似乎很欣赏明兰那孩子?”
顾娘子点头:“不瞒老太太,明兰小姐这几日常来请教,与老身谈论诗文。她年纪虽轻,但见解独到,更难得的是不骄不躁,虚心受教。前日老身借她几卷诗文集子,昨日她就来还书,书中夹了许多笺注,见解精辟,令老身都受益匪浅。”
徐老太太惊讶道:“竟能得你这般称赞?看来盛家这位六姑娘确实不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