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打点行装,准备前往省委党校的前几日,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县人大张中杰副主任,要来大山镇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按惯例来说,人大领导很少来乡镇调研,尤其是我们这种又偏又远的乡镇,这位资历老、平日深居简出的领导突然造访,让整个镇班子都动了起来。
张振国书记和李德海镇长亲自部署,党政办、经发办的人跑前跑后,不敢有半分马虎。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寻常的工作调研,可我心里明白,这次调研,分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调研当天,张中杰副主任在张书记、李镇长的簇拥下,先是看了镇里那家半死不活的竹笋加工厂,随后便话锋一转,提出要去厚坝村瞧瞧三黄鸡的养殖情况。一行人浩浩荡荡直奔村里而去。
在厚坝村,李富贵满面红光,嗓门都比平日亮了几分,领着领导们参观鸡舍,讲得唾沫横飞。
张中杰听得极为仔细,偶尔问上一两句,都点在养殖成本、技术保障和市场销路这些要害上,显得很专业。他穿着半旧的夹克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目光沉稳,让人看不透深浅。
我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自然跟在队伍后面,随时准备补充回答更具体的问题。我能感觉到,看似随意的目光,几次三番地从我身上掠过,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审视和打量。
调研结束后,安排在镇食堂用工作餐。
餐桌上,张振国书记和李德海镇长热情地介绍着大山镇的发展规划,张中杰主任多是含笑听着,偶尔点头,但话不多。
饭吃到一半,他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对张振国随口说道:
“振国书记,你们这位搞三黄鸡项目的年轻同志,是叫林涛吧?等会儿吃完饭,让他来我房间一趟,有些具体情况,我想单独了解了解。”
桌上瞬间安静了一下。张书记立刻笑道:“好的,张主任。林涛是我们镇上重点培养的苗子,脑子活,肯吃苦。”说完,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我心里咯噔一下,握着筷子的手紧了紧,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这哪是问项目情况,分明是“岳父大人”要审女婿了。
饭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张中杰在镇政府招待所的房门。他正坐在沙发上慢条斯理地品茶,示意我在他对面坐下。
房间里的气氛有些凝重。他放下茶杯,目光平静地看着我,那目光并不锐利,却仿佛能穿透人心,让我手心微微冒汗。
“林涛同志,坐。”他开口,声音不高,带着长辈的平和,却又有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厚坝村这个项目,你花了心思,做得不错。”
“谢谢张主任肯定,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谨慎地回答。
“年轻人,有想法,肯干事,是好事。”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添了几分深意,“不过基层这潭水,深得很哪。光会做事不够,还得懂做人,更要懂得审时度势。”
我屏住呼吸,知道正题要来了。
他沉吟了片刻,像是在掂量每个字的分量,然后缓缓开口:“你和张婷的事情,我听说了一些。”
我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没有回避:“张主任,我和张婷……是认真的。”这句话,我说得很坚定。
他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微微颔首:“婷丫头性子倔,她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她在我面前,没少说你的好话。”
想起张婷那坚定的眼神,我心里蓦地一暖。
“说实话,”他轻轻叹了口气,这声叹息里带着一个父亲的无奈和考量,“以我的本意,并不希望她找一个在基层、前途未卜的年轻人。做父母的,总希望子女能安稳些。”
我的心沉了一下,手指攥紧了裤缝,但依旧保持着镇定,等待着他的下文。
“但是,”他目光重新落在我脸上,变得锐利了些,“她坚持,说你不一样,有能力,也有担当。今天我亲眼看了,工作上,你确实有股子冲劲,大事面前,也还算沉得住气。”
他停顿了一下,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加重了几分:“林涛,外头的风言风语,我不管。你心里究竟怎么想,我也不深究。我只要求你一点:对得起张婷的这份信任,对得起你自己脚下这条路。是男人,就得有担当,知分寸。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要有杆秤。这次去省委党校,是个机会,好好把握,别让她失望,也别……让我今天看走了眼。”
这番话,语重心长,既有作为父亲的告诫,也有作为领导的提醒。他没有明确认可,但也没有坚决反对,而是给出了一种有条件的、需要我用行动去争取的默许。
“张主任,您的话我记住了。”我挺直脊背,语气郑重,“请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绝不会让张婷失望,也不会辜负您的期待。”
他凝视我片刻,终于点了点头,脸上那丝严厉渐渐化开,又恢复了之前的平和:“好了,你去吧。党校学习,好好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