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87章 克罗地亚 火锅风暴

亚得里亚海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泼在萨格勒布中央市场的石板路上。史国栋蹲在海鲜摊前,指尖戳了戳冰面上扭动的凤尾虾,抬头冲摊主比划:“这种,还有那个带黄的螃蟹,各来五公斤。”

“史老板又要给你们中国人做好吃的?”摊主是个留着络腮胡的克罗地亚大叔,操着蹩脚的中文笑,“你们的红色汤很神奇,能把鱼变成火焰。”

史国栋哈哈笑起来,拍了拍对方肩膀:“不是给中国人,是给你们克罗地亚人。今天有大动作,去看看?”他抬手指向市场对面的玻璃幕墙店铺,那里正吊着“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鲜明招牌,白底红字在阳光下格外晃眼。

三个月前,当史国栋带着五个人的团队空降萨格勒布时,没人相信这个连克罗地亚语都说不利索的中国人能掀起什么风浪。尤其是他提出要卖“会冒火的汤”时,本地餐饮协会会长直摇头:“克罗地亚人只认橄榄油和柠檬,辣的东西会烧坏我们的胃。”

此刻店铺里,二十岁的克罗地亚姑娘安雅正踮着脚调试自动上菜机器人。这台顶着熊猫脑袋的机器人生锈的爪子卡在轨道上,她急得用克罗地亚语念叨:“该死,昨天还好好的。”

“我看看。”史国栋挤过去,从工具箱里摸出润滑油,“你得顺着齿轮纹路抹,上次教过的。”他手腕一转,机器人突然“咔哒”一声启动,熊猫脑袋转了半圈,精准地把一盘鱿鱼须送到试吃台。

安雅拍着胸口笑:“史老板,你比我爸爸还厉害。他连咖啡机都修不好。”她是团队里第一个本地员工,当初在孔子学院学中文时被史国栋的招聘海报吸引——“会用筷子就能拿高薪”。

午后三点,试吃活动刚开始就出了岔子。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舀了勺火锅汤,刚抿了一口就猛地把勺子摔在桌上,捂着嘴咳嗽:“这是什么魔鬼饮料!”

史国栋赶紧递上酸梅汤:“伊万教授,这是中国四川的特产,叫火锅。您试试配着毛肚吃,像你们吃萨拉米配面包一样。”他夹起一片毛肚在滚汤里七上八下,裹满香油蒜泥递过去。

伊万教授狐疑地张嘴,嚼了两下突然眼睛发亮:“哦!这口感像海绵,吸满了味道!”他抢过史国栋手里的筷子,笨拙地夹起黄喉,“再教我一次,怎么让它在汤里跳舞?”

围观的人渐渐多起来。穿西装的白领、抱孩子的主妇、背着书包的学生,都被试吃台的热闹吸引。安雅举着平板电脑演示自动点单系统,熊猫机器人穿梭其间,把一盘盘海鲜送到不同颜色的桌位前。

“这个机器人认识颜色?”穿红裙子的孕妇摸着肚子笑,她的桌牌是粉色的,机器人果然准确停下。

“它比我男朋友靠谱。”安雅用中文开玩笑,引来一阵哄笑。她三个月前还分不清生抽和老抽,现在已经能流利地介绍:“红色汤是麻辣,白色汤是骨汤,像你们的牛肉汤,但我们煮了十二个小时。”

傍晚收摊时,试吃的五十份火锅底料见了底。史国栋正蹲在地上盘点,安雅突然跑过来拽他的胳膊:“史老板,那个伊万教授带了五个人来,说要正式订餐!”

他抬头看见伊万教授领着一群穿白大褂的人站在门口,为首的老者举着试管一样的杯子:“史先生,我们是医学院的,想研究你的汤为什么让人兴奋。另外,能不能加麻加辣?刚才那锅不够劲。”

第一个月,店铺日均营业额只有三百欧元。克罗地亚人好奇归好奇,真要掏钱时总犹豫。团队里的重庆厨师老张急得嘴上起泡:“史哥,要不咱改改配方?少放点辣椒?”

“改了就不是火锅了。”史国栋蹲在厨房门口抽烟,望着街上慢悠悠晃过的有轨电车,“你看那电车,一百多年了还在跑,为什么?因为它有自己的轨道。”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萨格勒布突降暴雨,店铺里只剩一桌客人——五个刚踢完球的年轻人,浑身湿透地闯进来。史国栋让老张加了双倍辣椒,端上冒着热气的鸳鸯锅。

“他们开始还嫌辣,后来脱了球衣光膀子吃。”安雅后来总爱讲这个故事,“其中一个叫马尔科的,现在每周来三次,说吃火锅比喝啤酒更解乏。”

马尔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足球运动员,他在社交账号发了段吃火锅的视频:镜头里他用筷子夹着鸭肠,配文“比进球还爽”。这段视频第二天就被转发了两万次,不少球迷专程找过来,点名要“马尔科同款辣度”。

史国栋趁机推出“球迷套餐”:麻辣锅底送十串烤鱿鱼,进球时还能免费续一份虾滑。安雅设计的熊猫机器人穿上了足球队服,每进一个球就绕着店铺转圈,用克罗地亚语喊“干杯”。

第二个月,营业额翻了五倍。更意外的是,来的客人里七成是本地人。有个开葡萄酒庄的老板找上门,非要用自家的冰酒换火锅底料:“我的酒能解辣,你的汤能让酒更甜,我们是天生一对。”

扩张的事提上日程时,团队里起了争执。老张觉得该稳扎稳打:“萨格勒布刚站稳脚跟,别铺太大。”史国栋却指着地图上的杜布罗夫尼克:“那里是旅游城市,游客多,而且靠海,海鲜新鲜。”

去杜布罗夫尼克考察那天,他们在老城城墙下遇见卖烤章鱼的老太太。史国栋蹲在炭火旁,看着她往章鱼上撒橄榄油,突然拍大腿:“咱也搞个露天火锅!就搭在海边,让游客边看海边吃。”

安雅吓得瞪圆眼睛:“海风会把火吹灭的!”

“那就用防风炉。”史国栋掏出手机搜图片,“你看,这种户外专用的,比你们烤章鱼的炉子还安全。”

杜布罗夫尼克的分店开在面朝亚得里亚海的悬崖上。开业当天,马尔科带着足球队来捧场,他们穿着泳衣跳进海里,上来裹着浴巾就坐在火锅前。有个美国游客举着手机直播:“天呐,在中世纪城堡下吃中国火锅,这是什么神仙体验!”

麻烦在第四个月找上门。本地一家海鲜餐厅老板向卫生部门投诉,说火锅反复沸腾的汤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穿制服的检查员来那天,史国栋正在厨房教新员工处理扇贝。

“我们的汤每天换三次,比你们的肉汤更新鲜。”史国栋打开冰柜,里面码着整整齐齐的底料包,“这些都是真空包装,有检疫证明,就像你们的萨拉米肠一样安全。”

检查员盯着沸腾的红汤皱眉:“但这种辣油会附着在锅上,清洗不干净怎么办?”

史国栋转身从消毒柜里拿出金属锅:“我们用的是不锈钢,每天用高温蒸汽消毒,比你们洗咖啡杯的机器还先进。”他按下按钮,消毒柜门弹开,一股热气涌出来,吓得检查员后退半步。

误会解开那天,投诉的餐厅老板反而来了。他坐在靠窗的位置,点了份鸳鸯锅,吃完抹抹嘴说:“史先生,我能加盟吗?我女儿在上海留过学,她说想吃你们的火锅在那里要排队两小时。”

史国栋端起酸梅汤和他碰杯:“可以,但有个条件。”他指了指墙上的标语,“必须用本地海鲜,而且每店都要配一个会说中文的员工。”

半年后的萨格勒布餐饮峰会上,史国栋站在台上展示数据:四十二家分店,覆盖克罗地亚全部主要城市,日均接待客人八千人次。大屏幕上播放着各地分店的画面:杜布罗夫尼克的海边火锅、斯普利特的古罗马广场分店、扎达尔的海风琴旁的流动餐车。

“有人说我们改变了克罗地亚人的饮食习惯。”史国栋举起手里的搪瓷杯,里面是加了柠檬的酸梅汤,“其实不是。就像你们喜欢把意大利面做成克罗地亚口味,我们只是把火锅和这里的海鲜做了朋友。”

台下响起掌声,伊万教授举着杯子站起来:“史先生,下个月医学院要开营养学研讨会,能不能请你的厨师去讲讲?我们发现常吃火锅的人,幸福感指数比普通人高30%。”

散会后,安雅拽着史国栋的胳膊往停车场跑:“史老板快来看!熊猫机器人又上新闻了!”车载电视里,他们的机器人正在给总统夫人送餐,熊猫脑袋歪着鞠躬,逗得夫人直笑。

史国栋靠在车边抽烟,看着夕阳把亚得里亚海染成橘红色。手机震动,是李秘书长从波黑发来的消息:“听说你在克罗地亚搞出了火锅风暴?下次带两台机器人过来,波黑人也想尝尝会跳舞的毛肚。”

他笑着回了个oK的表情,抬头看见安雅正教新招来的波斯尼亚姑娘用自动夹菜筷。那姑娘笨手笨脚地夹起虾滑,突然欢呼一声,虾滑稳稳落在她碗里。

“你看,”史国栋对走过来的老张说,“不管是克罗地亚人还是波黑人,只要尝到好吃的,眼睛都会发光。”远处的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把他们的笑声揉进了萨格勒布的暮色里。

深秋的萨格勒布飘起冷雨,史国栋站在四十二家分店的监控屏幕前,指尖划过扎达尔分店的画面——海风琴广场上,穿厚外套的游客围着露天火锅跺脚,熊猫机器人举着热姜茶穿梭其间,爪子上的防滑垫是新换的,专门应付雨天。

“史老板,邮政总局那边说,要订两百份火锅底料当圣诞礼物。”安雅抱着文件夹进来,鼻尖冻得通红,“他们说要寄给在国外的克罗地亚人,想家的时候就煮一锅。”

史国栋回头笑:“让工厂多加点番茄膏,上次有个侨胞说,带点家乡的味道更想家。”他望着屏幕里杜布罗夫尼克分店的悬崖,那里正搭着透明雨棚,游客们裹着毛毯看海浪撞礁石,锅里的鱿鱼须在红汤里翻滚,像一群活泼的小鱼。

这时老张端着两碗羊肉汤进来,粗瓷碗上冒着白气:“刚从屠宰场订的黑山羊肉,试试?”他把一碗推给安雅,“你弟弟不是要结婚吗?分店的机器人给当伴郎怎么样?我让技术部改改程序,让它撒花的时候别把花瓣掉进火锅里。”

安雅笑得直拍桌子:“他肯定愿意!上次带未婚夫来吃火锅,机器人把他的求婚戒指送到我手上,现在他天天催着要学用自动夹菜筷,说要在婚礼上露一手。”

傍晚收工时,史国栋在门口撞见伊万教授。老头拄着拐杖,怀里揣着个保温桶,说是要给住院的老伴带份不辣的骨汤。“她总念叨你们的海带苗,说比克罗地亚的海草嫩。”教授打开保温桶,史国栋往里加了把刚泡好的裙带菜,碧绿的颜色在奶白的汤里晃。

“下个月有批中国留学生来交流,”教授突然说,“他们想参观你们的中央厨房,说要写篇关于‘饮食外交’的论文。”史国栋正帮他扣紧桶盖,闻言愣了愣,随即哈哈大笑:“哪有什么外交,就是锅烧开了,大家坐下来一起吃呗。”

夜里十点,团队在微信群里报当日业绩。杜布罗夫尼克分店发来视频:穿潜水服的渔民刚上岸,就把活蹦乱跳的龙虾倒进火锅,蒸汽混着海雾,把镜头糊得一片白。萨格勒布总店的员工在群里发照片,熊猫机器人的爪子上挂着本地小孩送的手绘感谢卡,歪歪扭扭写着“谢谢火锅让冬天变暖和”。

史国栋靠在椅背上,翻出李秘书长的消息。对方刚在波黑开了第三家分店,发来的照片里,波斯尼亚大叔正用自动夹菜筷夹着牛肉丸,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四川变脸表演。“明年去贝尔格莱德?”李秘书长问。

窗外的雨停了,月光淌过“川渝鲜生”的招牌。史国栋敲了行字回过去:“先把克罗地亚的火锅汤熬得更浓些。”他起身关监控,屏幕最后暗下去的画面里,安雅正教新员工唱中文歌,歌声混着远处电车的叮当声,像一锅慢慢熬煮的汤,温温的,带着点辣,又有点甜。

第二天一早,第一批加了番茄膏的火锅底料装上货车,箱子上印着新设计的logo:一只熊猫举着筷子,旁边依偎着条克罗地亚猎犬,背景是亚得里亚海的波浪,和四川盆地的梯田连在一起,像幅没画完的画。

傍晚的庆功宴设在杜布罗夫尼克的悬崖分店。马尔科带着足球队来助兴,他现在能熟练地用筷子夹起滑溜溜的鱿鱼,还会用中文喊“七上八下”。海风卷着浪声涌进来,撞在挂满红灯笼的棚顶上,把所有人的笑声弹得老远。

安雅的弟弟婚礼那天,改装过的熊猫机器人真的当了伴郎。它顶着白纱,爪子里捧着戒指盒,在克罗地亚传统音乐里摇摇晃晃走t台,引得宾客们举着手机狂拍。新郎用刚学会的中文说:“这比教堂的神父还让人难忘。”

离别的前一晚,史国栋独自坐在萨格勒布总店的窗边。伊万教授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告别宴”,老头喝多了,红着脸说:“现在我孙女画画,总把太阳涂成火锅的颜色。”他掏出张画纸,上面歪歪扭扭的红色圆圈里,游着穿克罗地亚球衣的小鱼。

史国栋把画折好塞进钱包,突然听见外面一阵欢呼。跑到门口才发现,有轨电车的车身上喷了新广告——熊猫机器人举着火锅,背景是萨格勒布的大教堂和重庆的解放碑,广告语用双语写着:“同一个锅,同一种热乎。”

第二天清晨,飞机起飞时,史国栋从舷窗往下看,亚得里亚海像一锅刚烧开的清汤,四十两个红色的招牌在晨光里闪,像沉在汤里的枸杞。手机震动,是安雅发来的视频:一群克罗地亚老太太围着自动夹菜筷,比赛谁夹的鱼丸多,赢了的人举着酸梅汤,用中文喊:“干杯!”

他笑着抹了把眼睛,舷窗外的云絮飘过,像锅里翻滚的浮沫。原来有些味道,真的能越过山海,在陌生人的舌尖上,开出一模一样的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