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51章 巴勒斯坦 慈善为先

越野车碾过布满碎石的路面,扬起的尘土被地中海的风卷成细小的旋涡。

史国栋攥着方向盘的手沁出薄汗,副驾驶座上的阿凡提突然指着窗外,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震颤:“史总,你看那边——”

视线越过成片低矮的土坯房,几个裹着破旧头巾的孩子正围着一只漏底的铁桶,里面稀稀拉拉的野菜叶子在阳光下泛着干瘪的黄。

史国栋缓缓踩下刹车,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他想起出发前朋友的叮嘱:“巴勒斯坦这地方,不是你想做生意就能成的,战乱把人心都搅散了。”

“这哪是贫困啊,”阿凡提推开车门,鞋底刚沾地就被碎石硌得皱眉,“这简直是连活下去都难。”

史国栋没说话,从后备箱里翻出两袋压缩饼干。刚走过去,孩子们就像受惊的小兽般往后缩,最小的那个女孩怀里还抱着一个缺了口的陶碗,碗沿沾着褐色的污渍。

他蹲下身,把饼干轻轻放在地上,用刚学的几句阿拉伯语轻声说:“别怕,给你们的。”

女孩怯生生地看了他一眼,又转头望向不远处站着的妇人。妇人穿着洗得发白的黑色长袍,脸上的皱纹里嵌着尘土,她迟疑了几秒,终于朝孩子们点了点头。

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史国栋的喉咙发紧,转头对阿凡提说:“咱们之前想的预制菜,或许不只是生意。”

阿凡提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你是想让当地人也能吃到热乎饭?可这里连稳定的电源都没有,自热预制菜倒是合适,但怎么铺开啊?”

“找当地人合作。”史国栋的目光落在远处一栋相对规整的石屋上,“刚才来的路上,我看到村口有个挂着‘合作社’牌子的地方,或许能找到靠谱的人。”

两人沿着坑洼的小路往村里走,沿途的景象让他们愈发沉重。

断壁残垣上还留着子弹孔,几位老人坐在墙角晒太阳,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偶尔有穿着迷彩服的士兵走过,脚步声在寂静的村庄里格外刺耳。

合作社的门是用铁皮钉的,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刺耳声响。

一个穿着灰色西装的中年男人正低头在账本上写着什么,看到他们进来,立刻站起身,操着生硬的英语问:“你们是?”

“我叫史国栋,来自中国。”史国栋伸出手,“想跟您谈个合作,关于预制食品的。”

男人名叫卡里姆,是村里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合作社的负责人。

听到“预制食品”,他皱起眉头:“这里的人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预制菜?”

“我卖的预制菜,价格比当地市场的面粉还低。”史国栋从背包里拿出一份样品,“而且自带自热包,不用火不用电,十五分钟就能吃热乎的。您看,这里面有牛肉、有蔬菜,营养也够。”

卡里姆接过样品,手指摩挲着包装袋上的中文标签,又抬头看向史国栋:“你图什么?这么低的价格,你根本赚不到钱。”

“现在不图赚钱。”史国栋的语气很诚恳,“我想先让大家能吃上热饭,等生意铺开了,再慢慢谈利润。而且我打算让合作社来负责销售,你们能拿到三成的分成。”

卡里姆的眼睛亮了亮,却还是有些犹豫:“村里很多人连包装袋都没见过,他们会不会不接受?还有,部队那边……”

“部队的人更需要这个。”史国栋打断他,“我听说他们有时候执行任务,只能啃干面包,自热预制菜方便携带,还能补充能量。您要是愿意,咱们先做五十份样品,分别送到部队和村民家里试试。”

卡里姆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行,我信你一次。但你要保证,价格不能变,质量也不能差。”

接下来的三天,史国栋和阿凡提忙得脚不沾地。他们跟着卡里姆去拜访村里的老人,演示自热预制菜的用法;又带着样品去附近的部队驻地,接待他们的是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军官。

“这东西真能十五分钟变热?”穆罕默德拿着样品,脸上满是怀疑。

史国栋当场拆开包装,倒入冷水,没过多久,包装袋就开始冒热气。

十五分钟后,他打开袋子,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穆罕默德尝了一口,眼睛顿时睁大:“味道居然这么好!比我们食堂的饭还香。”

“如果部队需要,我们可以每天供应两百份,价格绝对合理。”史国栋趁热打铁。

穆罕默德立刻拍板:“没问题,明天就送两百份过来,货款我让后勤处当天结清。”

首单生意的成功让史国栋松了口气,可阿凡提却有些担心:“史哥,咱们现在的利润几乎为零,再这么下去,资金链会断的。”

史国栋坐在合作社的门槛上,看着远处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打闹,手里还拿着没吃完的预制菜包装袋。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再等等,等销量上去了,进货成本能降下来,到时候就能有利润了。而且我想好了,赚来的钱,一部分用来扩大规模,另一部分……”他指了指村里的土坯房,“用来帮他们。”

阿凡提愣了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想做慈善?可咱们现在自身都难保啊。”

“正因为这样,才要做。”史国栋的声音很坚定,“你看那些老人,还有生病的人,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等有了利润,咱们先买些大米和油,给困难户送过去,再找个地方设个医疗救助点,请医生过来坐诊。”

阿凡提看着史国栋的眼睛,里面满是真诚,他不再反驳,点了点头:“行,我跟你一起干。”

接下来的一个月,预制菜的销量越来越好。除了部队的固定订单,村里的富裕户也开始批量购买,甚至有邻村的人专程来合作社进货。

卡里姆拿着账本找到史国栋时,脸上抑制不住地兴奋:“史先生,咱们这个月有利润了!而且比我预想的还多。”

史国栋接过账本,看着上面的数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当即决定:“拿出一半的利润,买大米、油和蔬菜,明天就给村里的困难户送过去。另外,你帮我找个合适的地方,我想尽快把医疗救助点建起来。”

卡里姆没想到他动作这么快,连忙点头:“我这就去办,村里有个闲置的小院子,稍微收拾一下就能用。至于医生,我认识一位在加沙市医院工作的朋友,他愿意过来帮忙。”

送物资那天,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史国栋和阿凡提跟着卡里姆,挨家挨户地送大米和油。

当他们走进一位名叫法蒂玛的老人家里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酸。低矮的土坯房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老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老人病了很久了,没钱去医院,只能在家硬扛着。”卡里姆轻声说。

史国栋立刻掏出手机,给医生打了电话,让他尽快过来。

看着老人痛苦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医疗救助点必须尽快建好,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几天后,医疗救助点正式开业。史国栋请的医生名叫赛义德,是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无国界组织″的全科医生,许国栋与他们合作只用付进药的费用即可,医生工资不用支付。药物可以选用印度生产的便宜的,但效果十分良好的仿制药。

开业当天,很多村民都来咨询,赛义德耐心地为他们诊病,还免费发放药品。

法蒂玛老人在赛义德的治疗下,病情逐渐好转,她拉着史国栋的手,用阿拉伯语不停地说着“谢谢”,虽然史国栋听不懂,但从她的眼神里,他看到了感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国栋的名字在巴勒斯坦越来越有名。不仅是因为他的预制菜,更因为他的善举。

部队的订单从壹仟份增加到五千份,很快便能破万。重要的是每天都需要这个量,可是极其吓人的。穆罕默德每次见到他,都会竖起大拇指:“史先生,你是个好人,我们都很佩服你。”

村里的富裕户也更加支持他的生意,不仅加大了购买量,还主动帮他宣传。卡里姆笑着说:“现在邻村的人都知道,咱们村里有个来自中国的慈善家,都想来跟咱们合作呢。”

可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出了意外。一天,阿凡提在送货的路上,发现有几个以色列人正在跟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交涉,想要低价进货。他立刻打电话告诉史国栋。

史国栋赶到时,那几个以色列人正拿着样品,跟工作人员讨价还价。看到史国栋,为首的男人站起身,用英语说:“我们是以色列一家食品公司的,想从你这里进货,价格可以商量。”

史国栋皱起眉头,语气坚定:“抱歉,我们的预制菜只供应巴勒斯坦本地,不对外销售。”

男人愣了愣,随即笑了:“你做生意怎么还挑客户?我们给的价格比巴勒斯坦的客户高两倍,你为什么不赚这个钱?”

“我做生意不是只为了赚钱。”史国栋看着他,“这些预制菜是给巴勒斯坦的老百姓和部队准备的,我不能让它们流入其他地方,破坏这里的供应平衡。”

男人脸色沉了下来:“你别给脸不要脸,我们有的是办法拿到货。”

“那就试试。”史国栋毫不示弱,“我们的预制菜都有专属标记,而且每个销售点都有记录,只要有一份流入以色列,我立刻就能知道。到时候,不仅你们拿不到货,我还会停止对所有合作方的供应。”

男人没想到史国栋态度这么强硬,他盯着史国栋看了几秒,最终还是妥协了:“行,算你狠。”说完,带着手下悻悻地离开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阿凡提松了口气:“史哥,你刚才太勇敢了,我还以为他们会闹事呢。”

“我也是赌一把。”史国栋笑着说,“不过现在看来,专卖制度还是有用的。这样既能保证本地的供应,也能防止有人钻空子。”

这件事之后,史国栋的名声更响了。不仅巴勒斯坦的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连国际媒体也纷纷关注这个来自中国的慈善家。

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把赚来的钱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史国栋只是笑着说:“我刚来这里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吃不饱饭,老人生病没钱医治,心里很难受。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情,希望能帮他们改善生活。”

这天晚上,史国栋和阿凡提坐在橄榄树下,看着远处的星空。阿凡提喝了口茶,说:“史哥,咱们现在也算成功了,你有没有想过以后?”

史国栋望着村里的灯火,眼神里满是憧憬:“我想再建几所学校,让孩子们能读书;再修几条路,让村民们出行更方便。这里的人都很善良,只是受战乱影响,生活才这么苦。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总有一天,这里会变得越来越好。”

阿凡提点了点头,他想起刚来时的景象,再看看现在村里的变化,心里满是感慨。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合作社里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

史国栋知道,他的路还很长,但他不会停下脚步。因为他明白,善意就像橄榄树的种子,只要种下,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希望的绿荫。

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史国栋被窗外的读书声吵醒。他推开窗户,看到不远处新建的小学里,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朗读课文。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脸上,映出一张张充满朝气的笑脸。

“史哥,该去医疗救助点了。”阿凡提的声音从楼下传来。

史国栋下楼时,看到赛义德医生正背着药箱走过来,他笑着打招呼:“赛义德,今天要去邻村义诊吗?”

“是啊,”赛义德点了点头,“邻村有几位老人行动不便,我们得过去看看。对了,上次你让我采购的医疗器械已经到了,救助点现在的设备比以前好多了。”

三人一起往医疗救助点走,沿途的景象和半年前截然不同。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种上了橄榄树,几位村民正坐在树下聊天,看到史国栋,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史先生,谢谢您给我们修的路,现在出门方便多了。”一位老人笑着说。

史国栋停下脚步,握住老人的手:“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大家日子能过好,我做什么都值。”

到了医疗救助点,里面已经挤满了人。赛义德医生立刻开始为村民诊病,史国栋则在一旁帮忙登记。这时,卡里姆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史先生,这是联合国援助机构发来的合作意向书,他们想和我们一起扩大预制菜的生产,让更多贫困地区的人能吃到热乎饭。”

史国栋接过文件,心里无比激动。他想起刚来巴勒斯坦时的情景,那时他还在为如何打开市场而发愁,如今却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他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橄榄树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他喝彩。

“阿凡提,”史国栋转头说,“咱们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阿凡提笑着点头:“是啊,谁能想到,咱们当初只是想做个小生意,现在却能帮到这么多人。”

傍晚,史国栋坐在橄榄树下,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上,孩子们在学校里奔跑,老人们在医疗救助点看病,村民们在合作社里忙碌。

他想起自己刚来这里时的初心,就是想让这里的人能过上好日子。如今,这个初心正在一步步实现。

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善意,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就像这橄榄树一样,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会顽强地生长,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