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胤:我用数据颠覆皇权 > 第14章 寒门结交,共谋查真相

天光刚透,檐角滴水砸在青砖上,一声接一声。我盯着窗纸上晃动的树影,数到第七下,起身把抽屉拉开一条缝,账册副本还在,压在《策学辑要》底下,连折角都没变。

昨夜那张纸条我没动,仍夹在书页里,像块不显眼的补丁。可我知道,赵砚等不到三日后了。

我披上外衫,拎着折扇出了门。晨雾还没散尽,院中静得反常,几个书童缩在廊下扫地,动作轻得像是怕惊醒什么。我径直穿过回廊,绕过明心堂侧墙,拐进后院。

槐树下已经站了个人。

赵砚背对着我,手里攥着半截枯枝,在地上划拉。见我走近,他没回头,只把树枝往脚边一扔:“你来得倒早。”

“我不等人。”我在三步外站定,“是你约我,还是我约你?”

他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眼底却烧着一股火:“你昨儿在廊下说的话,‘风向’‘霉变’,你以为我没听懂?”

“哦?”我抖了抖扇子,“那你懂什么?”

“你在说粮仓通风不良,南风多,米易坏。”他盯着我,“可这城北才是粮仓区,北风才大。你故意说错,是想试探谁?还是……引谁注意?”

我笑了:“不错嘛,寒门出身还能辨方位、识风向,看来不是只会念书的呆子。”

他脸色一沉:“少拿话激我。你到底想干什么?揭一个县令就够你吃不了兜着走,你还想碰裴家?”

“裴家?”我挑眉,“谁说我要碰裴家了?”

“别装了!”他声音压低,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每月初三,裴家码头收十船粮,每艘三百石——这种事,官府都不记档,你从哪儿知道的?”

我慢悠悠合上扇子,敲了敲掌心:“你既然知道这事,说明你也查过。可你查了三年,没动静,是不是?”

他嘴唇绷成一条线。

“因为你没有证据。”我往前半步,“你只有怀疑,就像百姓只知道饿,却说不出米去哪儿了。而我有账册。”

他猛地抬头:“你真拿到了?”

“不止。”我从袖中抽出一页纸,展开一角给他看,“这是上月各仓出入记录的汇总,我抄了七天,算出缺口三百石整。再对照漕运日志,发现每月初三,都有十艘无名粮船入港,卸货后登记为‘陈米置换’,实则……”我顿了顿,“没人知道它们去了哪。”

赵砚呼吸重了几分:“你算出来了?”

“不是我算的。”我收起纸页,“是你心里早就有个答案,只是不敢信罢了——裴党在用‘捐输’名义强征民粮,再借官仓之名转运私卖,赚的是双份钱,饿的是全城人。”

他拳头攥紧,指节发白:“我爹就是被他们活活饿死的!那年他病在床上,就等着官粥救命,结果……结果那一锅稀汤里,连米星子都没有!”

我静静看着他。

他喘了几口气,忽然冷笑:“可你凭什么觉得我会信你?你一个刚进书院的外人,穿得破,咳得凶,谁知道是不是裴家派来钓鱼的?”

“好问题。”我点点头,“那我问你——你为什么选我?”

“什么?”

“你给我留条子,约我见面,说明你早盯我几天了。”我眯起眼,“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是因为我在县衙前亮账册?还是……因为你认得那种算法?”

他愣住。

“星轨推演术。”我缓缓道,“你写的字虽工整,但笔锋转折处带弧度,那是常年画星图留下的习惯。你不是普通寒门学子,你是观象台旧人之后,对不对?”

他瞳孔一缩。

“当年先帝废黜观象司,你们这些懂历算的人全被赶出京。”我轻笑,“可数字不会骗人,粮食也不会凭空消失。你留在这里,不是为了功名,是为了查真相。”

风穿过槐树叶,沙沙作响。

良久,他低声问:“你到底是谁?”

“一个快饿死的病书生。”我收起笑容,“和你一样,不想再看别人饿死了。”

他盯着我看了许久,忽然弯腰,从靴筒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纸,递过来:“这是我爹临死前画的——城中各仓与码头之间的运粮路线图。每年春荒最重时,总有几条线突然断掉。”

我接过一看,眉头微皱:“这些标记……是按月来的?”

“对。”他指着其中一段,“你看这里,每年三月初,南门码头会多出一批‘应急调拨’记录,但从不列明细。我查过,那天根本没有官差押运,只有裴家商号的车马进出。”

“初三……又是初三。”我喃喃。

“你怎么也……”

“这不是巧合。”我把纸叠好塞进袖中,“这是规矩——贪也要贪出个章程来。他们每月初三结算,走同一条路,用同一套假账,以为没人敢查,更没人能算。”

赵砚咬牙:“所以你打算怎么办?”

“先查粮商。”我说,“谁在运?谁在收?谁在洗账?只要抓住一只蚂蚁,就能顺藤摸到窝。”

“可书院耳目众多,师爷那边肯定盯着你。”

“那就让他看。”我笑了笑,“我看书、咳嗽、喝粥,样样都正常。但我也会……散步。”

“你想去码头?”

“不是现在。”我摇头,“等风再大点。”

正说着,远处传来脚步声。一个书童端着药碗走来,低眉顺眼,却在我经过时多停了半步。

我咳嗽两声,顺势扶住墙,手一滑,将账册残页塞进墙角痰盂底部,嘴里还念叨:“这药……怎么又苦了……”

书童连忙上前:“楚公子,您的药来了。”

“放那儿吧。”我摆手,嗓音虚弱,“待会儿再喝。”

他放下碗,退开几步。

我转身对赵砚:“今春南风多,若粮仓通风不良,霉变必重——这话我还想再议议。”

赵砚立刻接上:“可不是!尤其南门一带地势低,湿气重,存粮半月就得翻晒,否则全得烂在库里!”

“有道理。”我点头,“改日咱们请山长开讲‘仓储之道’,也算为民生献策。”

书童站在原地听了片刻,转身走了。

等他背影消失,赵砚低声问:“他听到了?”

“听到了。”我冷笑,“回去就会报给师爷。但他说不出我们真正想查什么——因为‘风’是线索,‘霉变’是**,‘南门’才是目标。”

他眼神一亮:“你用讲学当幌子?”

“读书人嘛,总得谈点经世致用的道理。”我拍拍他肩膀,“你负责联络其他寒门学子,找个由头组织一场‘民生策论会’,把大家注意力引到仓储问题上。我这边……查运输路线。”

“你要去查裴家商号的行车记录?”

“不急。”我摇头,“先摸清他们的人。比如——谁负责每月初三的调度?有没有固定护卫?走哪条道?这些,得有人帮我打听。”

“我认识一个老仓吏,以前在南门当差,去年被踢出来了。”赵砚道,“他恨裴家,但不敢说话。”

“那就让他悄悄说。”我掏出折扇,轻轻一敲他手背,“记住,别正面撞。咱们不掀桌子,先搬凳子——等他们坐下才发现,四条腿都被锯歪了。”

他终于露出一丝笑:“你真是个疯子。”

“疯子才能活命。”我收起扇子,“老实人早就饿死了。”

午前阳光斜照,明心堂廊下渐渐有了人声。我们并肩走出后院,像两个讨论课业的寻常学子。

快到东厢房时,赵砚忽然停下:“初三还有五天。”

“够了。”我说,“只要他们照常出船,我就有办法让那三百石米,变成三百张嘴。”

他深深看了我一眼:“你不只是想揭贪官吧?”

“当然。”我推开房门,“我想让他们知道——饿过的人,算起账来,一个子儿都不会少。”

屋内依旧简陋,床、桌、椅,墙上挂着《朱子家训》。我坐到案前,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三个字:**南门渡**。

赵砚站在我身后,轻声道:“我今晚就去找老仓吏。”

我点头,没回头。

窗外,槐树叶仍在摇,一片叶子打着旋儿落下,正好盖住窗台上那碗冷掉的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