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的谷雨,京城南大街的晨雾还没散尽,一块黑漆招牌就被四个伙计稳稳地挂在了“瑞蚨祥”绸缎庄隔壁的门楣上。招牌上“断云票号”四个金字,是曹林亲笔写的,笔锋刚劲,透着股北境的硬朗气,在初升的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
“这是啥?票号?”挑着菜担的小贩停了脚,挠着后脑勺打量。旁边卖糖葫芦的老汉凑过来,眯着眼念招牌上的字:“断……断云?莫不是北境王的生意?”
话音刚落,半条街的百姓都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把票号门口堵得水泄不通。有人踮着脚往门里瞅,看见紫檀木柜台擦得锃亮,柜台上摆着个黄铜算盘,珠子油光水滑,一看就用了有些年头。三个账房先生穿着青布长衫,袖口挽得整整齐齐,正低头清点着一沓沓淡黄色的票据,指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
“让让!让让!”挤在前头的是绸缎庄的王掌柜,他昨晚就听说北境王要在京城开票号,特意揣着五十两银子来尝鲜。此刻他扒开人群冲到柜台前,把银子往柜台上一放,带着几分试探问:“掌柜的,这银子存这儿,能给票据?”
票号掌柜姓周,是从断云寨跟着曹林打天下的老弟兄,脸上堆着实诚的笑:“王掌柜放心,存多少给多少票据,上面写着数目、日期,盖着咱们断云票号的红印。您拿着这票据,去北境五省任何一家分号,随时能兑银子,一分不少。”
他说着,拿起毛笔在票据上飞快书写,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混着算盘的噼啪声,像支奇特的调子。写完后,他蘸了蘸朱砂,在票据右下角重重一盖,“断云票号”的朱印鲜红夺目。王掌柜接过票据,指尖捻了捻,纸质厚实,墨迹清晰,心里顿时踏实了——以前往苏州送货,带着银子怕被抢,如今揣着这张纸就行,可比镖局靠谱多了。
人群里的议论声越来越响。有个跑商队的镖师挤进来,嗓门洪亮:“周掌柜,我常去云州送货,存这儿的银子,真能在云州兑?”
“不仅云州,”周掌柜指了指柜台后的木牌,上面刻着北境五省的地名,“青州、辽东、徐州……只要有咱们断云票号的地方,都能兑。手续费?分文不取!”
镖师眼睛一亮,当即掏出钱袋:“那我存二百两!下次去云州,就不用雇人押银子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上午就传遍了京城。到了午时,票号门口排起的长队已经拐了三个弯,有商户存货款的,有百姓存养老钱的,连开茶馆的张婆子都颤巍巍地捧着个布包来,里面是她攒了十年的碎银,加起来不过三两七钱,却宝贝得跟什么似的。
“老婆子,这点银子……也能存?”她攥着布包的手直抖,以前去银铺,掌柜的见她钱少,连眼皮都懒得抬。
周掌柜亲自接过布包,倒出碎银仔细清点,又用小秤称了称,然后把票据递过去:“张婆子,三两七钱,一分不少。您看这票据上写着呢,随时能兑。”
张婆子捧着票据,眼眶突然红了,用袖口抹了抹眼角:“这世道……真的不一样了。”
正当票号里忙得热火朝天时,一队官差簇拥着顶绿呢轿子停在了门口。轿帘掀开,户部尚书李大人带着两个幕僚下了轿,脸上带着几分凝重——他是奉了永安王的旨意来“督查”的,心里却七上八下:这断云票号是北境王的产业,要是敢动朝廷的银子,或是账目不清,他这尚书怕是坐不稳了。
周掌柜连忙迎出来:“李大人大驾光临,快里面请。”
李大人没说话,径直走进票号,目光扫过柜台、账册,又往后院瞥了一眼。这一瞥,却让他愣住了——后院的空场上,堆着几十箱银元,箱子敞着口,露出里面的“建安通宝”,银元边缘刻着细密的花纹,中间是小皇帝的年号,成色足得能照见人影,比国库新铸的银子还实在。
“这些是……”李大人指着银元,声音有些发紧。
“回大人,”周掌柜递上一本厚厚的账册,“这是北境王让人铸的新银元,足重七钱二分,以后票号兑银,用的就是这个。北境王说了,朝廷的税银要是存在这儿,不仅一分利息不少,每笔开销的去向,都记在账上,大人随时能查。”
李大人翻开账册,只见里面的字迹工整,每笔存款的日期、数目、存户姓名都记得清清楚楚。他手指往下翻,突然停在“官员俸禄”一页——上面竟详细记着各部官员的月银,连他自己的五十二两俸禄都赫然在列,后面还标着“已由票号代发,存入个人账户”。
李大人的后背“唰”地冒了层冷汗,随即又慢慢消了。他以前总担心北境王手握财权会生乱,如今见这账册清明,银元足色,心里的石头顿时落了地。再看票号里排队的百姓,脸上都是带着笑的,哪有半分不满?
“北境王……有心了。”李大人合上册册,语气里多了几分佩服,“有这票号管着银子,朝廷的税银就不怕被贪墨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