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的举动打了乔安一个措手不及,但好在有周叔么和康叔么的帮忙,除了第一天稍微忙乱了点,后面几天都很顺利。
把地里所有的水稻收上来后乔安让徐青阳牵出去的那只羊还有一条腿没有吃完,乔安就把它们平分给了周叔么和康叔么,以感谢这几天他们的帮忙。
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这几天给乡亲们吃的饭乔安就只能做全素宴了,虽然他可以保证他做的全素宴也很好吃,但秋收是个需要力气的活儿,光吃素是不行的!
把水稻从地里收上来后秋收还没有结束,不过剩下的事乔安和徐青阳两人就可以做了,乡亲们就去忙自家地里的秋收了。
秋收开始的时间村民们都是根据经验来确定的,所以这几日的天气特别的好,又因乔家是西河村第一个把水稻收上来的人,所以晒坝上现在只有乔家一家在晒粮食。
乔安与徐青阳只需时不时的出来看一看,赶赶鸟雀就行了,并不怎么费事。
晒了三个大太阳,乔安感觉差不多了就把稻谷装回了家,把晒坝留给乡亲们使用。不过稻谷到现在这一步也不算是真正的可以入仓,因为稻谷里还有不少的谷壳和瘪谷子,那需要找一个有风的天气才能把稻谷里的谷壳去除掉。
乔安记得以前在历史书上看见到过扇车,但他只记得扇车的样式,却不知道扇车里面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如果有扇车的话,就不必非要等一个有风的天气才能把稻谷里的谷壳去除了。
可惜没有如果!
乔家的水田有上等田也有下等田,因所有的稻谷都是收割上来后再一起称重的,所以乔安并不知道单独每亩的水稻产量是多少斤,只知道一个总数。
乔家的七亩水田一共收获了一千八百多斤稻谷,不过这里面还要去除一些谷壳和瘪谷子,真正的收获大概就是一千八百斤的样子,其中还要除去三成的赋税,乔家真正能入仓的,也就是接近一千三百斤的样子。
这一千三百斤的水稻还是丰收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一般能有个一千斤就很不错了,而整个西河村如乔家这样有七亩水田的非常的少!所以大部分人家辛苦劳作一年也就能够糊口而已。
不过水稻的价格在粮食中是属于较高的那一类,西河村不少人家在收获了稻谷后就会选择把大部分的稻谷卖掉,用钱去买粟、稷等更便宜的粮食,而把多余的钱存下来。以前乔家也会拿一部分水稻去卖,不过现在用不着了。
伴随着秋收,乔安设计出了婴儿背椅和竹椅的事在西河村掀起了一小股热闹,但很快就被秋收的喜悦给压下去了。
秋收这段时间乔安感觉过得特别的快,明明温度并没有下降,但就是感觉时间眨眼就过去了,等乔安察觉到的时候,天上已经下起了暴雨。
暴雨一下就是好几天,等暴雨过后,就到了收玉米的时候了。乔家的玉米只种了三亩地,所以收起来特别的快。
三亩地一共收获了两千二百多斤玉米,不过这是连带着玉米壳和玉米瓤一起算的。乔安知道这产量有些低,但玉米抽穗时一连旱了好久,能有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之前年成好的时候,一亩旱地可以收获七八百斤的玉米,这还是不算玉米壳和玉米瓤的。
因为西河村的习惯历来是把玉米连皮带棒一起扳下来后运回家,在家把玉米壳撕开来晾晒,晒干后就利用玉米壳捆绑在一起挂在屋檐下,等入了冬空闲时间再来慢慢搓,有些人家甚至是吃一点儿才搓一点。
而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玉米的收获中最麻烦也最耗费时间的就是搓玉米!
手稍微细皮嫩肉一点的,搓不了几个玉米就会长水泡,就算是搓玉米搓习惯了的人,搓久了手膀子也会酸痛,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的搓,所以秋收的时候大家都不会选择来搓他们,都是等入了冬没什么事情做的时候再来慢慢搓。
可乔安不是农家娃,玉米刚收回来那会他想的是玉米棒子太占地方了,哪有玉米粒收拾起来方便啊!就想着把玉米都搓下来,但乔安只搓了二三十个玉米就放弃了,两千多斤的玉米不是他想搓就能搓完的!
按照西河村的习惯把玉米晒干后挂在屋檐下,乔安决定以后每天搓几个,总有一天会搓完的。
等把玉米晒干收拾好挂在屋檐下后,时间已经悄然来到了十月,缴秋税的时候到了。
缴完秋税后西河村就跟突然下了暴雨一样,热闹的气氛瞬间消失不见,只有隐没在暴风雨下的叹息声。
不过大家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唉声叹气,地里的粮食收了,他们还要忙着把地重新整理出来,准备种下一季的粮食和过冬要吃的蔬菜了,而乔家就趁着这段时间,把买地的事情定下来了。
地契拿到手之后,徐青阳第一时间就交给了乔安保管。
乔安把新鲜出炉的十亩土地的地契和以前的地契放在一起,并和徐青阳商量下半年要种的粮食,“之前去镇上买菜油时我就觉得太贵了,所以我想着下半年多种些油菜,我找周叔么他们问了,去油坊榨油一百斤菜籽只需给二十文的加工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