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必利尔湖的风裹挟着碎冰,狠狠砸在朱瞻基脸上。他紧了紧身上打满补丁的锦袍,目光越过波涛汹涌的湖面,落在远处隐约可见的皇家岛轮廓上。身后,五十余名残部拄着兵器,在摇晃的木船上艰难支撑,每个人脸上都刻着疲惫与惊魂未定。
“陛下,再撑半个时辰,就能靠岸了。”护卫统领石敢声音沙哑。
踏上皇家岛的那一刻,朱瞻基才真正松了口气。岛屿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远处传来不知名鸟兽的啼叫,空气中弥漫着松针与泥土的气息。这里有着他此刻最需要的东西——安全。
“陛下,我们先找个隐蔽的地方扎营吧。”石敢环顾四周,建议道。朱瞻基点头,目光扫过跟随自己的残部:有文官,有武将,有太监,还有几名宫廷工匠。这些人,是他复国的最后希望。
当晚,众人在一处山洞中燃起篝火。朱瞻基看着跳动的火焰,缓缓开口:“诸位随朕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瞻基铭记于心。王十三篡我大统,改国号为‘大中华帝国’,自称‘人皇’,此乃国贼!朕虽暂避于此,却绝不会放弃。从今日起,我们便以这皇家岛为根基,积蓄力量,终有一日,要重返中原,诛灭国贼!”
众人闻言,纷纷跪倒在地,泣声高呼:“愿随陛下,复我大明!”
朱瞻基扶起众人,目光坚定:“要复国,需先立足。明日起,石敢,你率人勘察岛屿地形,寻找水源与可耕种之地;李工匠,你带几名工匠,看看岛上是否有可用的矿石;王学士,你整理随行带来的种子与书籍,我们要在这异乡,重建大明的根基。”
夜色渐深,苏必利尔湖的风仍在呼啸,却吹不散山洞中那团名为“希望”的火焰。朱瞻基看着洞外的星空,心中默默盘算:王十三,你以为朕会就此沉沦吗?这湖畔之地,终将成为朕的龙兴之所,总有一天,朕会带着百万雄师,踏平你的“大中华帝国”!
开春后的皇家岛,冰雪消融,草木复苏。朱瞻基站在一片开阔的谷地中,看着眼前忙碌的人群,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经过一个月的勘察,他们找到了两处水源,一片肥沃的谷地,甚至在岛屿西侧发现了零星的铜矿脉——这对急需发展的残部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陛下,这‘三姐妹’种植法,真能有那么高的产量吗?”负责农业的王学士,看着手中的种子,有些疑虑。他所说的“三姐妹”,是朱瞻基从一本记载海外部落习俗的古籍中看到的,指的是玉米、豆类和南瓜套种,三者相辅相成,能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朱瞻基蹲下身,用一根木杖在地里划出三道沟:“王学士,你看,玉米种在中间,豆类种在玉米旁边,南瓜种在最外侧。这样一来,一块地能收三种作物,而且豆类能让土地更肥沃,来年还能继续耕种。我们带来的种子不多,必须用这种方法,才能尽快实现粮食自给。”
说完,他拿起一把铜锄——这是李工匠用岛上的铜矿,加上带来的少量青铜,打造出的第一批农具——亲自刨坑播种。残部们见皇帝亲自动手,也纷纷拿起工具,开垦土地。石敢率领的禁军,此刻也放下兵器,化身农夫,他们虽不善耕种,却有着军人的严谨,按照朱瞻基的要求,将种子播撒得整整齐齐。
然而,种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没过多久,负责看守谷地的士兵就跑来报告,说有当地部落的人在谷地附近徘徊,似乎来意不善。朱瞻基心中一紧,他知道,要在这陌生的土地上立足,必然要与当地部落打交道,若是处理不好,很可能引发冲突。
“备礼,随朕去见他们。”朱瞻基吩咐道。他让人准备了一些带来的丝绸和瓷器——这些在中原不算稀罕物,在海外部落却可能是珍宝。随后,他带着石敢和几名文官,朝着士兵所说的方向走去。
在谷地东侧的一片松林里,朱瞻基见到了当地部落的人。
松林间的风带着松脂味,卷着奥吉布瓦人的兽皮衣角。二十多个部落汉子握着石斧长矛,赭石涂脸的纹路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可他们眼中的警惕,在看清朱瞻基一行人的瞬间,多了几分茫然——这些人穿的不是兽皮,手里拿的也不是石制兵器,尤其是朱瞻基腰间那半块玉带,虽有裂痕,却透着他们从未见过的温润光泽。
朱瞻基站在原地未动,目光扫过部落汉子手中的石斧。斧刃粗糙,边缘甚至没磨平整,比起他腰间那柄玄铁短剑,简直如同孩童玩具。他指尖轻轻摩挲着剑柄,心中已有计较:这等原始部落,人力是现成的,却缺技术、缺秩序,只要拿捏得当,便是最易掌控的力量。
“陛下,需不需先示警?”锦衣卫千户莫林聪凑到朱瞻基身侧,低声问道。他一身劲装,腰间悬着军刀,右手已按在刀柄上,只要朱瞻基一个示意,便能瞬间冲出去。莫林聪的武艺在锦衣卫中已是顶尖,可在朱瞻基面前,却始终保持着敬畏因为朱瞻基早已达到江湖人称的“宗师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