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集团的宣传机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动起来。
其策划之精准、投放之密集,在1966年的韩国商界堪称典范。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强盛联盟”和“推荐一人,奖励100万韩元”的口号,以各种形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
《东亚日报》和《韩国日报》的商业版头版,出现了设计醒目的大幅广告。
粗黑的标题极具冲击力——《强盛联盟千万现金招募令!您的每一次推荐,价值100万韩元!》。
下方配以简要的规则说明和一张象征着财富的韩元纸币堆积的图片。
在内页的配套报道中,则详细描述了大邱“金山运输”的李金山社长加盟的故事,并将其誉为“新一代物流企业家的明智选择”,文中巧妙地暗示李社长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为争夺“区域代理”而大展拳脚。
清晨的新闻时段、午间的评书节目间隙、傍晚的交通路况播报后……汉城、釜山、仁川、大邱等主要城市的广播频道里,开始反复回荡着一个充满诱惑力的男中音:
“致全国辛勤的运输业者们!强盛联盟,为您开启财富新篇章!成功推荐一位加盟伙伴,即可获得100万韩元即时现金奖励!累积推荐,更可晋升等级,享受费率减免,角逐区域代理,共享亿万市场!详情请咨询……强盛联盟,与成功者同行!”
这则广告像一段魔性的旋律,钻入无数正在驾驶室、修理厂或家中休息的司机和企业主的耳朵里。
《韩国物流周刊》这一期的封面标题便是《病毒式扩张:解密强盛联盟的“推荐经济学”》。
文章不再仅仅是报道,而是以一种近乎学术分析又带着惊叹的口吻,剖析了这种模式的可怕潜力:
“它巧妙地利用了社会网络中最稳固的‘信任链’,将每一个加盟者都变成了其最热情的销售代表。100万韩元的即时现金刺激,足以撬动任何一个犹豫不决的决定。
这不仅仅是招募,这是一场自我繁衍的商业生态构建。”
在汉城的清凉里货运市场、釜山的札嘎其市场周边、各个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加油站、甚至是一些生意红火的路边餐馆,设计简洁明了的宣传单页开始出现。
上面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用最大字号标注的“推荐成功= 1,000,000韩元”,以及一个联系电话。
卡车司机们休息时捡起来一看,眼睛立刻瞪直了,许多人小心翼翼地把传单折好塞进口袋,心里开始活络起来。
这场宣传风暴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强盛联盟总部原本只有两条线的招募热线,在广告播出后的第一天就被彻底打爆。
接线员的声音说到沙哑,桌子上堆积的咨询记录簿像小山一样高。
这股风潮迅速从媒体蔓延到街头巷尾,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在运输业内点燃了无数或激动、或焦虑、或充满野心的火焰。
在釜山港,37岁的朴万圭经营着一家拥有八辆卡车的运输公司,主要承接港区内的短途转运和一部分通往大邱的线路。
他头脑灵活,人脉很广,但在港口这个鱼龙混杂、势力林立的地方,他的公司始终只能算中等偏下,常常需要看人脸色,接一些别人挑剩的活儿。
这天中午,他在港区常去的一家小餐馆吃饭,邻桌几位其他公司的司机正拿着《韩国日报》激动地讨论着。
“呀!看到没有?强盛联盟!推荐一个人就给100万!这是真的吗?”
“广播里也天天放,应该是真的吧?你说咱们社长要是加入了,我们去推荐别人,这钱能分我们一点不?”
“想得美!那是给社长的奖励!不过社长要是发了财,说不定也能给我们涨点工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朴万圭立刻叫来伙计,也要了一份《韩国日报》。当他仔细读完整个报道和广告后,心脏砰砰直跳。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机会,更是一个打破釜山港现有格局的天赐良机!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
“我在釜山混了十几年,认识的大小老板不少。
其中至少有一半像我一样,受够了被那几个大公司压榨。
如果我能说服他们加入……不需要多,只要说服五个,我就能拿到500万现金!我的管理费还能降到7%!更重要的是,如果我成了釜山的区域代理……”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他立刻扔下饭碗,跑回办公室,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和他关系最好、同样饱受排挤的“大成海运物流”的社长(虽然叫海运物流,但其实只有几辆负责陆运的卡车)。
“喂!金社长!你看报纸了吗?对!就是强盛联盟!别管什么韩进了,那是虚的,眼前这100万可是实实在在的!……你听我说,这不是让我们去给人当小弟,这是我们去当开国元勋!
想想看,我们抱成团,以后釜山港的活儿,还不是我们说了算?……晚上见面聊?好!我请客!我们把老金、老韩、老朴他们都叫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