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局新技术推广办公室的工作,与轧钢厂热火朝天的车间氛围截然不同。这里环境安静,秩序井然,但周青很快就感受到了另一种无形的压力。
推广办的工作核心是“推广”,但手里既没有项目审批权,也没有资金调配权,更无法对各厂矿下达指令。所谓的“推广”,更多是依靠调研、建议、协调、宣传,靠的是“嘴皮子”和“笔杆子”,以及各厂矿的自觉性和对新技术的内在需求。这在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各厂矿相对封闭的体制下,难度极大。
周青接手的第一项具体任务,是跟进一项“高效节能电机”的推广情况。这项技术几年前就由上级部门推荐过,理论上能节电10-15%,但实际应用效果参差不齐,推广缓慢。
他花了几天时间查阅档案,发现推广办之前的工作主要是转发文件、组织过一两次技术讲座,然后就是等待各厂上报应用情况,结果自然是石沉大海者居多。
“孙主任,关于高效电机推广,我们是不是可以主动下去调研一下,看看具体卡在哪儿了?”周青向孙主任提议。
孙主任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小周啊,你的积极性是好的。但这事难啊。我们也下去调研过,各厂说法不一。有的说价格贵,采购计划排不上;有的说安装麻烦,要改基础;有的说节电效果没宣传那么好;还有的说坏了没地方修…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硬性指标和激励政策。我们办公室人微言轻,说话不管用啊。”
周青没有气馁。他决定亲自去几个有代表性的厂子看看。凭借工业局的工作证和介绍信,他走访了机械厂、纺织厂、化工厂等几家不同类型的单位。
调研结果印证了孙主任的说法,但也让他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除了表面的价格、安装、维修等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
1. 风险厌恶:更换核心设备存在技术风险和责任风险,万一出问题影响生产,谁负责?不如用成熟的老设备稳妥。
2. 考核机制:厂领导的考核主要看产量、产值,节能降耗是软指标,投入产出比不明显,缺乏动力。
3. 信息不对称:厂里技术人员对新技术了解不深,心存疑虑;而推广办缺乏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和详实的数据支撑。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靠发文件、开讲座能解决的。
回到办公室,周青没有急于写那份注定会石沉大海的调研报告。他坐在办公桌前,闭目沉思,大脑飞速运转。
【信息库链接】启动!精神力-5!
模糊的信息流涌动:“…示范项目…标杆效应…全生命周期成本…合同能源管理…”
这些碎片化的概念,结合他的调研体会,逐渐汇聚成一个清晰的思路。
他猛地睁开眼睛,铺开稿纸,开始起草一份新的工作方案——《关于以“标杆示范 全成本核算”模式推动高效节能电机应用的工作建议》。
方案的核心要点是:
1. 改变思路:从“普遍号召”转向“重点突破”,集中资源打造几个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
2. 选好标杆:选择一两家领导重视、技术力量较强、且有节能潜力的厂矿作为试点。
3. 算清大账:不仅要算电机本身的采购价,更要帮厂里算“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电费节约、维修成本、停产损失等,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
4. 全程服务:推广办不能只当“传声筒”,要协调电机厂、设计院、安装公司,为示范单位提供从选型、安装、调试到维护的“一条龙”技术支撑,降低试点单位的风险和顾虑。
5. 总结推广:示范成功後,大力宣传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其他厂矿参观学习,形成“羊群效应”。
这份方案,完全跳出了推广办以往的工作模式,更具操作性、说服力和前瞻性。
孙主任看完方案,眼睛一亮,拍案叫绝:“好!小周!你这思路太对了!这才是真正干工作的样子!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创造!标杆示范…全成本核算…一条龙服务…说得太好了!我这就去找赵局长汇报!”
赵副局长看到方案后,也非常欣赏,当即批示:“思路新颖,措施具体,同意试点。由推广办牵头,相关处室配合,务必抓出实效!”
有了尚方宝剑,周青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在孙主任的支持下,他首先选择了老东家轧钢厂作为第一个示范点。一方面他对轧钢厂情况熟悉,另一方面李副厂长和钱总工对他非常支持。
回到轧钢厂,周青受到了热烈欢迎。当他说明来意和工业局的试点方案后,李副厂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支持!必须支持!这是好事!既能省电,又能给厂里争光!周青,你尽管放手干,厂里全力配合!”
有钱总工的技术团队和张工等老师傅的协助,示范项目推进得非常顺利。周青亲自参与选型、协调安装、跟踪运行数据。他还引入了一套简易的电量计量和运行记录方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