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工业券和那张写着“戒骄戒躁”的便条,被周青小心翼翼地藏在了床板下的最深处。这东西比现金更烫手,也代表着更重的份量和更隐秘的期许。
李副厂长的赏识,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周青看似平静的生活下炸开。他连续好几天都处于一种既兴奋又高度警惕的状态。他知道,机遇往往伴随着风险,李副厂长这条线,用好了是青云梯,用不好可能就是催命符。
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仓库里的每一本账册都快被他翻烂了,各种物料的规格、性能、库存量、存放位置,他都力求烂熟于心。凭借系统带来的微弱精神提升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几乎成了仓库科的“活台账”。张师傅和其他老员工遇到不清楚的库存,有时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小周,那个XX件放哪儿来着?还有多少?”
周青有问必答,精准无误,态度依旧谦逊。这让他在科里的人缘反而更好了些,大家都觉得这小子虽然得了领导青眼,但没飘,还是那个勤快肯干的小周。
但他心里清楚,这些还不够。李副厂长那样的人物,不会仅仅因为一个临时工记性好就真正看重。他需要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他开始更有针对性地“扫描”库房。不再局限于寻找工业“养分”或闲置物资,而是利用系统地图的“能量感应”和“结构探测”新功能,结合自己恶补的工业知识,尝试去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某个区域的湿度似乎偏高,可能导致金属件锈蚀;某个货架的承重结构似乎有细微变形,存在安全隐患;甚至通过对比不同批次的同种零件耗损速度,推测其质量差异…
他将这些发现,不着痕迹地以“建议”或“疑问”的形式,汇报给张师傅。
“张师傅,我觉着三区那边墙角老是返潮,那批备用轴承是不是挪个地方比较好?我看台账记录,上个月就有点锈迹汇报了…”
“师傅,五号货架最下面一层好像有点往下弯,上面压的都是钢锭,要不要找维修班的来看看?”
“李大姐,这批XX厂出的螺丝,领用消耗好像比YY厂出的快不少,是咱们用法不一样吗?还是…”
张师傅起初没太在意,但几次下来,发现周青说的都在点子上,确实避免了可能的损失或隐患,不由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一些重要的巡查和核对工作也放心交给他。
周青通过这些实践,不仅进一步熟悉了业务,锻炼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系统功能运用得更加纯熟。他发现,“能量感应”不仅能发现放射性或特殊能量,对温度、湿度、应力等物理场的变化也有微弱感应;“结构探测”则能模糊感知物体的内部损伤或结构异常。这些能力在工业环境下,简直如虎添翼。
时间一晃又过去半个月。这天下午,周青正在核对一批精密仪器的入库单,厂部通讯员突然来到仓库科。
“周青同志,李副厂长让你现在去他办公室一趟。”
通讯员的话很平静,却在安静的仓库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周青身上。李副厂长直接点名找一个临时工?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
张师傅愣了一下,连忙道:“快去!快去!别让厂长等!”
周青心里也是咯噔一下,强作镇定地放下单据,跟着通讯员走了。
再次来到厂部大楼李副厂长办公室外,周青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门。
“进。”里面传来李副厂长沉稳的声音。
周青推门进去,恭敬地站好:“李厂长,您找我?”
李副厂长正在看文件,抬起头,打量了他几眼,指了指面前的椅子:“坐。”
周青半个屁股沾着椅子坐下,腰杆挺得笔直。
李副厂长放下文件,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锐利地看着他:“周青,你来厂里时间不短了吧?感觉怎么样?”
周青心里飞速思考着领导问话的意图,谨慎回答:“报告厂长,感觉很好!厂里领导关心,师傅们教导,同事们都很好相处。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就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嗯。”李副厂长不置可否地点点头,话锋一转,“我听说,你最近又发现了几个库房管理上的小问题?还都处理得不错?”
周青心里一紧,果然是为了这个!他连忙道:“都是张师傅和其他老师傅指导得好,我就是眼睛多看了一点,嘴巴多问了一句,不敢居功。”
李副厂长脸上露出一丝看不出意味的笑容:“眼睛多看,嘴巴多问…说得轻巧。很多老工人都未必有这个心和这个眼力劲儿。”
他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周青,我有个问题想听听你的看法。”
“厂长您请问,我一定知无不言。”周青精神高度集中。
“咱们厂三号车间,那条老式的德国进口轧钢生产线,最近半年故障率明显升高,特别是传动和液压系统,维修频繁,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技术科和维修班查了很久,换了不少零件,总是治标不治本。你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