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咱们上回书讲到,商朝始祖子契靠玄鸟快递降生,用陶片合同和广场舞治理部落,端的是位妙人。
但诸位看官可别以为商族从此就躺在始祖功劳簿上吃老本啦!
时光如脱缰野马,转眼奔到第七代首领上台——
这位仁兄不但名字闪亮登场(王亥),业务能力更是炸裂,堪称商朝经济腾飞的总设计师兼首席物流官!
话说当年王亥同志接手的商族,虽然顶个“子契后裔”的光环,实际处境堪称尴尬。
守着几亩薄田,穿着粗麻衣服,青铜饭锅常年缺斤少两,肉食供应全看天意。
百姓眼神里写满对蛋白质的渴望,族老聚会议题常年围绕“昨天谁偷啃了我的粟米饼”展开。
王亥在茅草搭建的办公室内环顾四周,一拍大腿:“再这么坐吃山空下去,商族怕不是要改名叫‘伤族’?资源流动!必须流动!”
某日,王亥溜达到商族“牧场”(其实就一灌木丛圈起的小围栏)。
瞧见族里那群瞪着铜铃大眼、浑身腱子肉、犄角能顶破天的野牛,正把牧童当跳蚤一样甩飞表演空中飞人。
忽然一道闪电劈进大脑(别怀疑,就是字面意思,史书说他有神灵附体buff)!
“此物庞然若山,力能拔鼎?何不驯之使役?拉货省力啊!”
驯牛过程堪称大型“人与自然”加“荒野求生”直播现场。
王亥率领商族勇士手持青铜矛(其实是木棍包了层青铜皮)、麻绳网(质量堪比一次性筷子),与野牛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王亥被顶飞是家常便饭,有一次还被野牛当成新玩具挂着狂奔三里地(史称“王亥飞牛记”),围观的族人纷纷下注他落点的精准度。
还有一次他尝试用甜言蜜语攻略一头牛王:“牛兄,跟了我,顿顿嫩草管够,冬有草棚夏有凉!”
话音未落,牛兄鼻子喷出两股热气,直接送他一记“野蛮冲撞”,让他体验了自由落体运动。
三个月驯牛过程报废了商族库存的三十七张麻绳网,累趴三队勇士,终于换来少数几头成功“洗心革面”的家牛——
眼里的杀气变成了“被迫营业”的无辜眼神,蹄子一跺大地依然颤动,却能在车辕前乖乖听吆喝。
套上牛车的瞬间,整个商族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围观热潮。
王亥亲自驾驶第一辆原型车(木板拼接,轮子是用藤条绑实心的木头轱辘),绕着部落空地缓缓行驶一圈。
车轮每转动一下,都发出木头吱吱呀呀的呻吟,仿佛不堪重负的抱怨。
但无论怎样,这“牛力驱动运输系统”诞生了!
那一刻,野性与秩序在牛车上达成完美共识。
夕阳下,轮辋第一次在泥地上留下象征文明轨迹的辙印,王亥的眼中则燃起照亮整个东方的火焰——
贸易革命的火种!
有了这重装级“卡牛”,王亥的视野瞬间突破商丘地界。
他叉着腰站在“商丘物流总部”(还是那个茅草棚,但新挂了一块烧制的陶片招牌,上书“亥速达”),对着族中长老和一帮被忽悠瘸了的青壮年,开始画一张惊天大饼:
“光在本地折腾能发家?
搞点‘以物易物2.0升级版’吧!
瞅瞅我们邻居有易氏部落(今河北易水附近),背靠太行山资源丰富!
石料像山一样堆着,木材多得快长蘑菇了,肥美的牛羊满山跑!
再看看我们有什么?
自家烧的陶器——结实不漏汤;
煮盐技术——咸得齁人,防腐一把好手;
还有特色工艺品,比如老吴头编织的藤篮,张婶搓的麻绳……
咱们把陶罐塞进牛车,食盐装满陶缸,再搞些小玩意儿——拿去换!
换石料回来建高大城墙,换牛羊肉回来煮红烧肉!”
初次出商,王亥亲自带队,牛车上路堪称“大型农耕文明震撼秀”!
车队行经之处,烟尘滚滚如长龙,轮辙深若沟渠,沿途各部落百姓惊恐避让,纷纷谣传“史前巨兽群迁徙,领头的是个两脚无毛怪”。
到了有易氏地界,那场面更是轰动:族长带着子民出寨三里迎接,孩子们哭着往阿母身后躲,老人揉着眼睛怀疑活见了神话。
王亥淡定下车,指挥伙计支起摊位,亮出陶器、白盐、藤器。
有易氏人摸着光滑的陶罐,舔着雪白的盐巴,眼珠子差点掉进藤篮子——
交易出奇顺利,商队满载石料木材而归。
随着贸易网如蜘蛛结网般拓展,王亥把“亥速达”的牛车印迹一路碾压到了黄河上游、太行山脚、济水河畔。
他的招牌动作成了“啪”一声甩出刻满交换条款的专用陶片(完美继承契祖的契约精神plus版),牛气十足!
“签字画押!诚信交易!如有虚假,下次送货您家牛车轱辘不保!”
每次贸易结束,交易现场犹如狂欢节落幕,王亥在暮色中清点石料,掂量盐块,眼神里闪烁着黄金般的光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