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 > 第54章 汉武帝刘彻

这一次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两千多年前。

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位真正定义了“帝国”气魄的传奇帝王——

汉武帝刘彻。

他统治的五十四年,是汉王朝的黄金时代!

是一个民族精神从韬光养晦到昂扬勃发的转折点!

其文治武功,深刻塑造了此后两千年中华文明的格局与气质!

公元前141年,年仅十六岁的刘彻即位。

他继承的,是一个经过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近四十年精心治理的庞大帝国。

国库里堆满了串钱的绳子都已腐烂的铜钱,粮仓里的粟米陈旧叠新,一直堆到露天。

这就是着名的“文景之治”,它为帝国积累了巨量的财富,但也留下了隐忧:对内,诸侯王势力仍存威胁;

对外,北方的匈奴帝国日益骄横,通过“和亲”政策不断勒索汉朝,边境烽火时燃。

年轻的汉武帝,就像一位继承了庞大家产和一家业务稳固但缺乏进取心的“家族企业”的少帅。

他血液里流淌着的不是守成的谨慎,而是开拓的激情。

他决心,要用这笔巨大的“现金流”,去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投资”,将公司从“区域性巨头”升级为“世界级霸主”。

刘彻深知,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统一的思想来凝聚人心。

在他即位初期,实际掌权的祖母窦太后崇尚“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

这与他雄心勃勃的抱负格格不入。

建元元年(前140年),他下诏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亲自策问。

大儒董仲舒在应对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与汉武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欣然采纳,推行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的政策。

这一举措的划时代意义在于:

? 统一思想:它将儒家学说确立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强调“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完美契合了汉武帝加强皇权、巩固统一的需求。

? 建立文官系统:通过与察举制结合,儒家学说成为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的敲门砖。

从而培养了一个深受统一价值观影响的职业文官集团,成为皇权统治的得力支柱。

这相当于为整个帝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企业文化”重塑和“上市”路演,让“大一统”和“忠君爱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后续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对外战争,扫清了思想障碍,凝聚了精神力量。

解决匈奴边患,是汉武帝最核心的战略目标。

他彻底改变了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屈辱的和亲政策,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

这场持续四十余年的战争,可分为三个精彩的战略阶段:

1. 河南之战(前127年):打开战略大门

? 统帅:卫青

? 战略目标:夺取黄河河套地区的“河南地”。

此地水草丰美,距长安仅七百里,匈奴骑兵朝夕可至,是悬在帝国头顶的利剑。

? 战果:卫青率军长途奔袭,击溃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收复河南地,置朔方郡、五原郡。

? 意义:如同在企业竞争中,一举拿下了对手最重要的“前沿基地”和“战略缓冲区”。

汉朝在此移民屯田,修筑朔方城,彻底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2. 河西之战(前121年):斩断匈奴右臂

? 统帅:霍去病

? 战略目标:夺取河西走廊。

此地是匈奴连接西域、获取补给的生命线。

? 战果:年仅十九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精锐骑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

纵横数千里,过焉支山,直捣祁连山,大破匈奴休屠王、浑邪王。

战后,浑邪王率四万余众降汉。

? 意义:这是“闪电战”的经典范例。

此役不仅夺取了富饶的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酒泉二郡(后增张掖、敦煌,为“河西四郡”)

更关键的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

从此,汉朝可以联络西域诸国,从侧翼包围匈奴。

3. 漠北之战(前119年):战略总决战

? 统帅:卫青、霍去病

? 战略目标:寻找匈奴主力,予以毁灭性打击。

? 战果:卫青与匈奴单于主力遭遇,激战后单于溃逃。

霍去病则深入漠北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临翰海(今贝加尔湖)而还。

? 意义:这是汉匈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深远的一次进军。

虽然未能彻底消灭匈奴,但使其“漠南无王庭”,主力远遁,短期内再也无力对汉朝构成致命威胁。

此战标志着汉朝在对匈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