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道途无尽继薪火
陨星渊的共生阵稳定后的第三个月,青牛村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灵根祭”。不同于往年的祈愿丰收,这次的祭典上,陈刚亲手将天机轮嵌入活星图的基座——铜轮与星图的本源灵脉相连,轮面的星轨纹化作无数细小的光丝,顺着根须蔓延到每个界域,像在给所有生灵的灵根系上了一道“传承结”。
“这不是结束,是托付。”陈刚望着围拢过来的孩子们,他们的灵根上或多或少都缠着光丝:阿尘的“承”字灵根托着团温暖的光,那是凡俗界无数善意的凝聚;溯源纹男孩的石灵根嵌着归墟海的古稻印,能读懂最古老的根语;小阿竹的木灵根缠着空明界的念根光雾,指尖一动就能织出会唱歌的花。
陈兰将那本翻烂的《合道稻培育法》递给小阿竹,书页间的龙谷稻叶标本突然发光,与天机轮的光丝相缠,在封面上显露出一行新字:“道在田埂,术在灵根,薪火相传,方得始终。”
此时的飞禾城已恢复生机,甚至比往日更繁盛。星界的灵植师们用共生阵的通灵纹,培育出能在凡俗与星界自由生长的“双界稻”,稻穗一半结着星砂粒,一半结着凡俗谷,磨出的米煮成粥,能让修仙者尝到久违的人间烟火,也能让凡俗人体会到星力的清冽。
“陈刚前辈说的没错,仙凡本就该是一碗粥里的米。”星界飞禾使者捧着新碾的双界米来到青牛村,灵根上的银红纹与活星图的光丝共鸣,“我们在陨星渊的旧址建了‘传习院’,专门教两界的孩子如何用灵根共生,已经有三百多个孩子报名了。”
使者带来的名册上,除了星界与凡俗的孩童,还有镜像星的逆向灵根少年、空明界的念根光团化身、甚至几个曾是清凡派余孽的后代——他们的灵根上还留着锁灵纹的残影,却在双界稻的滋养下,渐渐生出了通灵纹的暖意。
陈刚翻开名册,指尖停在一个熟悉的名字上:陈念禾。那是大伯陈老大的孙子,灵根里既有陈家的土灵根底子,又带着清凡派的灵根印记,当年家族暗流的余波,竟以这样的方式,成了新的共生种子。
“他现在跟着阿岩在两界关学种岩缝稻。”使者笑着补充,“上次我去看他,正用灵根给岩缝稻裹星砂呢,说要让爷爷当年犯的错,用稻子的收成补回来。”
陈刚望向两界关的方向,阿岩的石灵根传来踏实的共鸣。承心殿的梁木上,陈念禾的灵根印记正与其他修士的印记缠在一起,像在说:过去的恩怨早已化作根须的养分,如今要一起朝着阳光生长。
灵根学堂的孩子们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毕业考”——用自己的灵根与活星图的光丝合作,培育一株“继往稻”。这稻种是用陈刚的灵根气息、天机轮的本源光、所有界域的灵根碎片混合催生的,长得极慢,却能记录培育者的所有心意。
阿尘蹲在自己的稻苗前,小小的手掌轻轻覆在稻叶上。他的“承”字灵根没有催生长的力量,却能将周围孩子们的灵根暖意都聚在稻苗上:土灵根的厚实、木灵根的柔韧、星界灵根的明亮……这些暖意顺着根须钻进土壤,竟让稻苗冒出了片带着众生气息的新叶。
“它在说‘谢谢’。”阿尘仰起脸,小脸上沾着泥,眼睛却亮得惊人,“它说要长得高高的,把大家的心意都结在穗子里,传给下一季的种子。”
陈刚看着这株特殊的稻苗,突然想起自己十二岁那年,在寒夜里第一次握紧天机轮的感觉。那时的他以为力量是逆天改命的关键,如今才懂,真正能跨越时光的力量,是“传递”——就像稻种落地,不是为了重复过去,是为了带着所有养分,长出新的希望。
归墟海传来消息,本源灵脉的深处,长出了一片新的灵根林。林子里的灵植都是各界面的“第一株”:凡俗界的第一棵合道稻、星界的第一株飞禾、镜像星的第一棵倒生木……它们的根须在灵脉中缠成一团,抽出的新芽上,都带着天机轮的星轨纹,像在集体朝着青牛村的方向鞠躬。
柳乘风拄着星木杖,站在灵根林前,星木杖与灵脉共鸣,杖头浮现出陈刚祖父的虚影。老修士抚摸着新抽的芽,叹息里带着释然:“当年藏起天机轮,不是怕它惹祸,是怕它太沉,压垮了还没准备好的后人。如今看来,陈家的孩子不仅接住了,还让它长出了新的根须啊。”
虚影消散时,灵根林的新芽突然齐齐转向,朝着青牛村的方向生长,仿佛跨越鸿蒙,在向那个农家子致意。
青牛村的记忆田边,新修了座“根脉馆”。馆里没有神像,没有法器,只有一面巨大的石墙,墙上嵌满了来自各界的灵根印记:有陈刚祖父的通灵纹拓片,有陈刚重生时的天机轮光痕,有阿岩的石灵根凿痕,有阿禾的双生灵根缠痕,甚至有清凡派掌门后来补刻的忏悔纹——他晚年在传习院当杂役,临终前用最后一丝灵力,在石墙上刻下了“共生为道”四个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