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研究社的摊位前,相较于周围那些震耳欲聋的音乐、激情四射的舞蹈和声嘶力竭的吆喝,确实算得上一片难得的、充满知性气息的“净土”。深蓝色的天鹅绒桌布铺得平整无比,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摞精装或平装的经典推理小说、一些造型奇特、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复杂锁具和机关盒、还有几套用于展示的、印有各种细微表情分析的图谱和案例手册。社团的几位核心成员都穿着得体的衬衫或熨烫平整的polo衫,言行举止冷静而专业,透露着一股“我们靠脑子吃饭”的自信气质。
此刻,社团的社长——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向后背起、自称“逻辑的忠实仆人”的高年级学长——正在向围观的几个面露好奇的新生展示社团的招牌暖场节目:“逻辑读心术”。
当然,这并非真正的超能力,而是基于长期训练的敏锐观察、对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精准分析,以及缜密的逻辑推理链条所构成的表演性推理。
“这位同学,”社长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富有亲和力又不失神秘的微笑,指向一位刚刚挤到前排的短发女生,“你刚才走过来时,下意识地用右手摸了一下左侧外套口袋,视线快速扫过手机屏幕又立刻移开,虽然整个过程只有一秒左右,但你的眉宇间快速掠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焦急和期待。结合现在是社团招新高峰期,我推测,你很可能正在等待一条重要的消息回复,或许与稍后——比如十分钟后——的某个社团面试或重要约会有关?而且,”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女生的指尖,“你的右手食指指尖内侧,残留着一点点微弱的油渍反光,并带着一种食堂三号窗口特有的大葱混合肉馅的香气。所以,你今天的早餐是食堂三号窗口的招牌肉包,对吗?”
那女生惊讶地捂住嘴,眼睛瞪得溜圆,连连点头,语气充满了佩服:“好、好厉害!几乎全对!我确实在等学姐回复面试时间!早餐也确实是三号窗口的包子!”
周围立刻响起一阵钦佩和好奇的低呼声,还有人小声讨论着“怎么做到的”、“太神了”之类的话。
社长优雅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脸上带着谦逊又自信的笑容,仿佛一切尽在掌握:“这并非什么读心魔法,只是细致的观察与严谨的逻辑推理。记住,逻辑,才是照亮一切迷雾的终极明灯,是剖析真相最锋利的刀刃。”
就在这时,他那经过专业训练、善于捕捉细节的目光,敏锐地扫过了刚刚费力挤到摊位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林小满一行人。
这群学生气质独特,与周围那些单纯被热闹吸引、眼神兴奋雀跃的新生似乎有些不同。有人眼神躲闪、带着点心虚和残留的尴尬(林小满),有人小眼睛滴溜溜乱转、好奇地东张西望、鼻子还时不时抽动一下(吴小胖),有人则推着眼镜、镜片反着光、仔细研究着摊位上的逻辑谜题道具、仿佛在计算其内部结构(陈眼镜)。而社长那锐利的目光,几乎立刻就被其中一位看起来最为安静、甚至有些过分拘谨和内向、眼神似乎总是飘忽不定、带着一种仿佛在持续思考着宇宙奥秘般恍惚感的男生——小李——吸引了。
小李的能力是读取物品上残留的强烈情绪印记,但极其不稳定,且解读方式常常…天马行空、匪夷所思,充满了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脑补,与客观事实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
然而,在自信(且过度自信)的推理社社长看来,这位同学眼神专注(其实是能力不稳导致的精神难以集中),气质内敛沉静(其实是社恐),似乎总是在深度思考着什么(其实是自我怀疑和放空),周身散发着一种…潜在的、未被发掘的、能够洞悉细微真相的惊人潜力?(这完全是他基于错误观察的过度解读)
社长心中一动,觉得这或许是个现场发掘“好苗子”、同时也能更好地吸引围观新生、展示推理魅力的绝佳机会!
“这位同学,”社长绕过摆放着谜题道具的桌子,步伐沉稳地走到有些不知所措的小李面前,笑容更加和煦,语气充满了引导性,“看来你对推理的本质和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眼神是骗不了人的。要不要亲自体验一下,逻辑与观察结合所带来的、近乎‘直觉’般的洞察力量?”
小李猛地被点名,愣了一下,白皙的脸颊瞬间有些泛红,下意识地有些不知所措地看了看旁边的林小满和吴小胖。两人虽然自己也心里打鼓,但还是用眼神拼命鼓励他:上啊!怕啥!看起来挺安全的!说不定能白嫖个社团呢!
社长见状,心中更加肯定这位同学需要鼓励。他从桌上拿起一个透明的小证据袋,里面装着半块被咬过的、形状颇为奇特的曲奇饼干。“这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小型模拟案例,”他朗声对周围越聚越多的人解释道,“假设这位同学的零食在图书馆自习时神秘失踪,现场只留下了这半块作为‘罪证’的饼干。现在,就让我们诚挚地邀请这位新同学,暂时放下复杂的逻辑,尝试运用他原始的、敏锐的‘直觉’,来触摸这线索背后隐藏的故事!”他把这定义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近乎本能的观察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