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部分东区小队仍在西区精心编织的、光怪陆离的“超现实”迷宫中疲于奔命,与层出不穷的幻象陷阱、神出鬼没的游击骚扰以及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组合技艰难周旋时,一支代号“真相追寻者”的特殊精英小队,正如同最锋利的战术匕首,以其超凡的分析能力、冷静到极致的判断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悄无声息却又无比坚定地撕开层层叠叠的伪装与阻碍,精准地向着西区防线最深处、最核心的地带潜行而去。
这支小队规模精干,仅有五人,但每一位成员都是东区“探寻者”大军中百里挑一的翘楚,是真正意义上的王牌。队长正是论坛元老、总指挥李哲本人,他毅然离开相对安全的指挥部,亲自带队深入敌后,凭借其卓越的信息整合能力、宏观局势洞察力以及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力坐镇指挥。副队长苏晓,心理学高材生,拥有近乎读心术般的敏锐洞察力,尤其擅长从细微的行为模式和环境线索中预测对手意图和识别伪装。技术核心刘骁,则是团队的大脑和耳目,一位顶尖的黑客和电子工程鬼才,对各种探测、通讯、反制设备的理解和魔改能力无人能及。此外,还有两名代号“剃刀”和“壁垒”的队员,均是校特种战术社团的顶尖高手,体能、反应速度、近身格斗与战术机动能力超群,负责队伍的先锋侦察与安全保障。
他们的行动模式与其他小队截然不同。他们没有盲目地在预设的网格区域内进行被动搜索,而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极其明确且极具攻击性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所有已收集到的战场情报、数据以及“追光者小队”的惊人发现,通过最高效的逻辑分析和数据挖掘,逆向推导出西区最有可能的指挥中枢、能源核心或关键“节点”的集散位置,然后执行精准的“斩首”或“瘫痪”行动,以期一举瓦解对方的指挥体系和协同能力。
突破电子迷雾:在干扰中开辟信道
面对林小满和他那部“人工智障”手机所释放出的、无孔不入且极其烦人的强大电子干扰风暴(“电子迷雾”),“真相追寻者”小队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专业素养和技术应对能力。他们没有像其他队伍那样抱怨连连或被迫彻底回归原始通讯,而是由刘骁亲自操作一台经过他深度魔改、外观粗糙但内核强大的便携式战术通讯中继设备。
“干扰源强度极高,覆盖频段广,攻击模式具有自适应和学习特征,确实棘手。”刘骁紧盯着屏幕上瀑布般狂泻的、几乎被噪声淹没的数据流,手指在自定义键盘上快如闪电地操作,眼神专注而冷静,“但它并非无懈可击。它的阻塞重点集中在几个常用公共频段和标准加密协议上,并且其泛洪攻击存在微小的、规律性的脉冲间歇…我们可以尝试极限压缩数据包,采用随机跳频加瞬时突发传输模式,利用其攻击循环的微小窗口期进行通信…”
在他的精准操控下,这台其貌不扬的设备竟然在强大的全域电子迷雾中,硬生生地维持住了断断续续、时延极高、带宽极其有限,但却至关重要的通讯链路!他们能够与后方指挥部进行最低限度的、包含关键坐标和状态代码的脉冲通信交换,同时设备内置的AI算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并过滤掉那些纯粹用于心理骚扰的垃圾信息和诡异噪音。这微弱的通讯生命线,为他们深入敌后的孤军行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持和底气。
识破幻象迷宫:逻辑与科技的交叉验证
对于西区赖以成名的、令人防不胜防的光影幻象迷宫,“真相追寻者”小队则采用了极其严谨的多重交叉验证机制,将人的逻辑判断与科技设备的客观探测完美结合。
苏晓负责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进行“软”判断。她锐利的目光如同扫描仪,仔细审视着每一个出现的“异常”或“节点”的行为模式:“这个诱饵目标的移动轨迹过于刻意,像是在故意引导我们走向那个视觉死角,不符合惊慌逃窜者的自然反应,高度疑似陷阱。”
李哲则结合高精度电子地图、环境参数(光照角度、阴影长度、建筑结构)进行“硬”核对:“这个突然出现的‘破损墙壁’幻象,其投射角度与当前太阳高度角不匹配,产生的阴影方向存在3度左右的偏差。而且这个位置的承重结构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破损,逻辑上不成立。”
刘骁则同时操作着热成像仪、微光增强镜和手持式声波成像仪进行物理层面验证:“热源分布与环境温度完全一致,没有生物体征。但声波回波显示该区域存在异常的、非自然的能量场扰动,导致回声衰减模式异常,确认是高质量的光学幻象,非实体。”
他们不止一次地停下了脚步,没有像许多队伍那样被逼真的幻象引得热血上涌、盲目追逐,而是冷静地记录下幻象的特征、出现位置和可能的目的,进行分析归档,然后果断地绕行或标记。甚至有一次,他们成功识破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由视觉扭曲和声学误导复合而成的陷阱,反而将计就计,利用它短暂地困住并误导了一队试图追踪他们的西区学生,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