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区沉浸在一片光怪陆离、异能涌动、充满恶作剧般兴奋感的战术策划氛围中时,东区的“技术效能评估组”(TEEG)——即自封的“真相探寻队”——也并未有丝毫松懈。他们没有超自然能力可以依赖,没有变幻莫测的光影可以操控,更没有那套官方强行赋予的、看似高大上实则漏洞百出的“拟态技术”说辞作为掩护。但他们拥有的是截然不同的武器:严谨的科学思维、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系统化的组织纪律、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用实证精神揭开一切谜底的决心。一种与西区奇幻诡谲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充满了理性、秩序和务实感的备战氛围,在东区的各大教学楼、实验室和活动空间里迅速弥漫开来,如同精密仪器启动前的预热嗡鸣。
各大院系的学生会活动室、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甚至一些宽敞的走廊和公共休息区,都被迅速征用,变成了临时的战情分析中心、装备研发工坊和战术培训基地。空气中混合着激光打印机持续工作的嗡鸣、3D打印机的细微运转声、焊锡的微焦气味、以及热烈而条理分明的讨论声,俨然一副大型科研项目启动前的景象。
地图分析与系统性区域划分
以李哲、苏晓、刘骁等原“真相调查团”核心成员为首的战术策划组,自然成为了东区备战的大脑中枢。他们将官方公布的西区北部“实验区域”高精度卫星地图和建筑平面图放大打印,用彩色图钉和马克笔标注,贴满了整整一面巨大的软木板墙。
“所有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点!”李哲站在地图前,手中的激光笔红点精准地扫过每一个关键区域,声音冷静而充满说服力,“无论西区试图用那套‘拟态技术’的鬼话制造多少视觉或听觉上的干扰和假象,有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是无法被轻易篡改的——那就是基础的物理规则和地理现实!建筑的结构、承重墙的位置、通道的走向、门窗的开口、不同材质地面的反光与吸音特性、乃至不同区域植被的密度和种类…这些是相对固定和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搜索,必须建立在对这些客观现实的绝对信任和系统性分析之上,绝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被对方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牵着鼻子走,陷入被动和混乱!”
他们采用了经典的网格化搜索策略,将整个活动区域细致地划分为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方格单元,并依据地形复杂程度、建筑密度、视野开阔度、以及之前“异常现象”传闻中的高频报告点,为每个方格标注了不同的优先搜索等级(从A级高优先到D级低优先)。同时,他们还根据官方公布的“绝对禁区”边界,反向推导出了一系列“高概率隐匿路径”和“可能的‘技术节点’布设热点区”。
“每个行动小队将负责一个固定的网格区域,”苏晓拿着战术板,向聚集而来的各小队队长解释道,“进行标准化的地毯式排查。排查流程必须规范:从外围向内部推进,标记已搜索区域,记录任何细微的异常点,无论多微小。同时,我们会设立三支机动性强的快速反应小队(QRFs),配备更好的通讯和机动装备,随时待命,一旦任何小队报告发现持续性、高价值的异常现象,或者遭遇无法处理的复杂情况,QRF将立刻前往支援和协同调查。各小队之间、小队与指挥部之间,必须保持通讯畅通,情报实时共享,避免重复劳动,更要警惕对方可能使用的‘调虎离山’计。”
“反制道具”的研发与批量制备
东区的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科优势、动手能力和极客精神,针对西区公告中提及以及他们自己推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拟态技术”效果,群策群力,研发、改良和批量制备了各种“科学反制”道具,旨在“以科技对抗魔法(伪)”。
· 应对视觉欺骗与光学干扰:
* 偏振镜片阵列: 物理学院光学实验室的同学带头,批量改装了一批成本低廉的圆形偏振滤光片,安装在简易的眼镜架或手持观察框上。“许多基于光线折射或特定偏振角度的视觉欺骗技术,可以通过旋转偏振滤光片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消或削弱,至少能降低其迷惑性,让我们更容易看清背后的真实结构。”一位光学专业的同学自信地解释道。
* 显形彩色粉尘喷雾: 化学系的同学调配了多种颜色(荧光黄、亮橙、深蓝)的无毒、无害、易于清理的极细粉末,灌入小巧的加压喷雾罐中。“遇到可疑的、视觉上看起来扭曲、模糊或者似乎有东西‘融入’背景的区域,不要犹豫,直接喷上去!”策略很直接,“如果那是真实物体,粉末会附着其上,轮廓立现;如果那是高明的幻象或者光学迷彩,粉末会直接穿过它落在地上,或者显示出不自然的分布 pattern,幻象自然不攻自破!”
* 高流明聚焦手电与多光谱光源: 准备了强光手电和能发出特定波长(如紫外光、近红外光)的便携光源。“强光可以压制某些依赖环境光微弱变化的光学迷彩,也能照亮阴暗角落;而特定波长的光有可能让某些特殊的‘拟态材料’或涂层产生异常的荧光或反射反应,暴露其存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