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那篇辞藻华丽、概念唬人、足以让不明真相者肃然起敬的公告,如同一颗精心计算当量的深水炸弹,在喧嚣鼎沸的舆论场中轰然引爆,成功制造了片刻诡异的、令人不适的静默。但紧随其后,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发布的、厚达二十余页的《“觅影寻真”计划参与者须知及安全规则手册》(以下简称《规则手册》),则像是一份从天而降、事无巨细到令人瞠目结舌的“超级游戏说明书”,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哲学性质疑,强行拉扯到了“这玩意儿到底该怎么玩?”的现实操作层面。
这份手册的详尽程度和条款的严谨性,几乎达到了某种偏执的地步,字里行间充斥着法律文书般的精确与学术论文般的拗口,仿佛真的在筹备一项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科研项目,而非一场为了掩盖惊天秘密而临时拼凑、刀尖跳舞的疯狂冒险。它试图用无懈可击的形式,去包裹一个荒诞不经的内核。
第一章:参与阵营与角色定义
《规则手册》开宗明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将所有参与者清晰地划分为两大阵营,并赋予了极其“学术化”、甚至带点科幻色彩的官方角色名称,试图从根本上重塑整个活动的叙事基调:
1. 拟态技术测试组(The Mimetic Technology Testing Unit - MTTU):
· 人员构成: “由西校区经过多轮严格选拔、系统化专业培训及伦理考核的志愿者组成。”(实则为特殊班学生及部分被紧急动员、签署了苛刻保密协议的西区普通学生志愿者。)
· 对外称谓: “节点(Nodes)”或“测试单元(Test Units)”。(旨在将其非人化、工具化,削弱其个体特征,强调其作为“技术载体”的属性。)
· 核心任务: “在划定的实验区域内,负责操作、维护并展示‘超视界拟态伪装技术’原型节点,模拟生成一系列预设或基于算法的随机‘异常环境互动现象’,并同步收集‘公众观测员’的行为反应模式、决策逻辑及生理反馈(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等关键数据。”(翻译成大白话:利用自身能力或提供的道具,尽可能巧妙、有创意地将自己或制造的“异常”隐藏、伪装起来,避免被对方发现或“捕获”,同时暗中观察记录对方的反应。)
· 通俗理解: “隐藏者”阵营。 他们是躲藏的一方,是这场超现实捉迷藏中的“鬼”。他们的核心目标是利用规则允许的方式,尽可能地隐匿自身,制造迷惑,考验对方的观察和寻找能力。
2. 技术效能评估组(The Tech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Group - TEEG):
· 人员构成: “面向星云大学东校区全体在校学生开放自愿报名,经简单线上安全规程考核通过后即可参与。”(几乎无门槛,旨在吸引最大规模的参与,以稀释核心调查者的影响力。)
· 对外称谓: “观测员(Observers)”或“评估员(Evaluators)”。(赋予其科学观察的正当性,将其行为纳入“科研贡献”框架。)
· 核心任务: “在实验区域内,运用各种合法、非侵入性的技术手段,主动搜寻、发现、识别、记录并上报‘拟态技术测试组’及其操作的‘节点’的存在证据与活动模式数据,客观评估该原型技术的隐匿效能、环境适应性、系统稳定性及潜在技术破绽,并提交符合规范的观测报告。”(翻译成大白话:利用各种方法,在规定区域内,找到那些隐藏的“节点”和“测试单元”,揭开“异常”背后的真相,并记录下来。)
· 通俗理解: “寻找者”阵营。 他们是寻找的一方,是这场游戏中的“人”。他们的核心目标是利用规则允许的工具和方法,尽可能地发现隐藏的目标,积累“证据”和积分。
手册不惜笔墨地反复强调,两大阵营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或竞争关系,而是“大型交叉学科科研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职能互补的协作伙伴”,共同为“推进超视界拟态伪装这一前沿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边界探索”贡献力量。但这种冠冕堂皇的表述,掩盖不了其内核就是一场规模空前、规则奇特的捉迷藏本质,只不过被强行披上了一件金光闪闪的科研圣袍。
第二章:实验场地与地理边界
为确保“实验”的绝对安全、过程可控且最大限度减少对校区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干扰,《规则手册》以近乎军事地图般的精确度,严格划定了活动发生的物理空间。
· 核心实验区: 主要集中在西校区北部一片相对独立、易于管控的区域,细分为四个子区域:
· A区(老旧宿舍区): “建筑结构复杂,内部通道与视觉死角繁多,空间层次多样,适用于测试技术节点在复杂人工建筑环境下的隐匿与适应性。”(实则为之前异常报告较多、易于躲藏和制造诡异氛围的区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