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和特殊班的同学们,拖着仿佛被抽干了灵魂的躯壳,在夜幕掩护下,终于结束了这筋疲力尽、如同公开处刑般的一整天“表演”。他们怀着一种混合了巨大羞愧、深入骨髓的疲惫和一丝微弱到几乎熄灭的侥幸心理——希望自己那漏洞百出、尴尬至极的演出,至少能糊弄过去一部分人,让那该死的怀疑浪潮稍微退却一点点。
然而,他们大错特错,错得离谱,错得令人绝望。
西区管理层紧急推出的那套“沉浸式全息投影体验”和“大型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统一官方说辞,非但没有如预期般平息东区学生们熊熊燃烧的好奇心,反而像是一大勺滚烫的热油,猛地泼进了本就翻腾不休的沸水之中,瞬间炸开了更汹涌的浪花,引发了近乎狂热的反向效应。严厉的禁止往往催生逆反,而一个看似合理、官方背书、甚至隐隐透着一股“此地无银三百两”气息的宏大解释,则催生出了无穷无尽的、带有强烈解构**和学术较真精神的“民间研究”热情。
东区的学生们,完美秉承了这所顶尖学府深入骨髓的科学探索(以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基因,毅然决然地、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对西区层出不穷的“异常现象”的深度调研、取证和分析之中。一时间,在西区“抓BUG”、分析“程序漏洞”、记录“实验变量”,成了文化节期间最流行、最时髦、也最硬核的课外活动。
校园内部论坛那个早已被标红加精、热度爆炸的“异常现象讨论帖”,回复量和点击量如同坐上了火箭,一骑绝尘,被版主牢牢置顶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帖子标题已经几经演变,进化为了更具学术气息和挑衅意味的:【持续更新·数据共享】东区“全息投影测试”及“社会心理学实验”外部独立观测数据分析与漏洞报告(多图、高清视频、音频频谱预警)
楼主(ID:福尔摩斯不是我)在首楼发布了一份极其详尽的、堪比专业调研方案的《民间观测指南V1.2》,内容包括:
1. 最佳观测点地图:并非随意标注,而是基于前一天的数据,用不同颜色清晰标注了那些“投影”最常出现、音效最清晰、以及“意外”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坐标,甚至还贴心地附上了人流高峰时间分析和建议蹲守时段。
2. 设备推荐与技巧大全:从专业级高灵敏度录音笔(用于捕捉和分析音效的完整频谱特征,寻找合成痕迹或异常波段)、高速摄像机(用于以帧为单位捕捉“投影”的瞬间动作、可能的穿模现象、纹理细节和光影不自然处),到普通手机拍摄的最佳角度、对焦技巧、以及防止手抖的简易支架方案,一应俱全。
3. 协作机制与数据共享:呼吁同学们分区承包,定点观测,实时在论坛更新动态,并建立了一个加密的共享云端文件夹,要求所有参与者按照严格格式(时间 坐标 现象描述 附件)上传自己捕捉到的“证据”,方便进行交叉比对和综合分析。
一种近乎狂热的、带着游戏化色彩的学术氛围迅速在东区学生中弥漫开来。他们自发地组成了若干职能明确的“民间研究小组”,分工协作,效率惊人。
“光影追逐者”小队:由几个摄影社和物理社的骨干组成,负责追踪记录所有“投影”出现的时间、精确坐标、持续时间、行为模式细节(移动轨迹、姿态、是否有交互意图等)。他们很快利用共享数据,绘制出了精细到令人发指的“投影活动规律热力图”和“行为模式分类统计表”。
一名队员在论坛发布更新:“【数据更新】目标A(特征:长发,女性外观,移动姿态常显僵硬/瞬移感)出现频率峰值时段确认:上午10:00-11:15,下午2:30-3:45。主要活动轨迹高度集中于图书馆西侧至艺术楼北转角走廊一线(详见附图轨迹叠加分析)。另,下午4:10左右,在露天餐厅C区附近有极高概率出现二次峰值,但行为模式异常:常伴随出现后极度尴尬的长时间静止(疑似严重卡顿或程序无响应?),且该状态附近约2米半径内观测者,有极高概率出现短暂(1-2秒)的、难以解释的集体行为同步僵化或微小抽搐(参见我上传的视频AVI.0047,注意红圈内的三个人的手臂动作,高度同步!)。怀疑此为‘心理学实验’刻意设置的干扰变量或观测触发器?”
下面立刻有人跟帖回复:“数据支持!补充一点,目标A在食堂附近的移动曾出现明显的同手同脚机械式运动,与艺术楼附近的飘忽瞬移模式存在显着差异,是程序预设的不同行为模式,还是…单纯的BUG?”
“声波分析局”:由物理社声学小组和音乐社的技术宅联合成立。他们拿着专业录音设备,蹲守在最佳“音效”点,试图用科学仪器解析林小满制造的那些灾难性音效。
一位成员在共享文件夹里上传了一份详细的频谱分析报告:“中午12:00的‘怪兽低频嗡鸣’,经分析,其低频部分(20-150Hz)能量异常饱满,衰减曲线带有明显的、类似大型生物胸腔共鸣的特征,与已知合成音效库样本匹配度极低。但关键疑点在于,音频结尾处有极其短暂(约0.1秒)的、被强行切断的爆音和削顶失真,疑似音量严重失控或人为紧急中断操作所致。这不像是稳定的程序播放,更像是一次…播出事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