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李文芳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指着院门的方向,对赵海明怒道:“亲家翁!你……你亲眼看见了!这就是你养的好女儿!我们李家世代书香门第,礼乐传家,何曾出过这等不知廉耻、败坏门风之事!这……这让我李文芳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有何脸面在昆山立足!”
赵海明面如死灰,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只觉得天旋地转,仿佛从云端跌落深渊。女儿玉贞,是他从小捧在手心、悉心教导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贞静贤淑,怎么会……怎么会做出这等事来?他无法相信,可方才那赤身男子夺门而出的景象,又如同烙铁般烫在他的眼底。他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文芳强压怒火,冷声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赵海明,你说吧,这事是官了还是私了?若是官了,咱们现在就上昆山县大堂,请县太爷明断,该打官司打官司,该判罪判罪!若是私了,倒也简单。你给我写一张‘无事字据’,声明此事与你赵家无关,是你女儿个人行为;我则写一张‘替弟休妻’的文书,从此赵玉贞不再是我李家的媳妇,与我李家一刀两断!我们李家,容不下这等伤风败俗之人!”
赵海明是个极重脸面的读书人,此刻被李文芳一番话挤兑得哑口无言。他心中虽有一丝疑虑(女儿素来端庄,此事太过蹊跷),也想辩驳几句(比如“女儿在娘家时好好的,怎到了你家就出这事?我管得了三尺门里,管不了三尺门外!”),但终究拉不下这张老脸去争辩。女儿是从她院中跑出男人的,众目睽睽,铁证如山!他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老了十岁,颓然道:“罢了,罢了!官了私了,全凭亲家……全凭李孝廉做主吧。我……我无话可说。”
李文芳冷哼一声:“既然如此,那就私了!也免得闹上公堂,两家脸上都无光。你现在就写‘无事字据’!”
赵海明颤抖着手,取过笔墨,心如刀绞地写下了字据,按了手印。李文芳也当即写下“替弟休妻”文书。两张薄薄的纸,却如同千斤重担,压垮了两个家庭的和气,也断送了一个年轻寡妇的清白与依靠。
方才那个报信的丫鬟,早已吓得跑回内宅上房,将东院门口发生的骇人一幕,一五一十地禀告了李文芳的母亲(余太太?或某位女眷)和李文芳的妻子(大奶奶)。这大奶奶素来贤惠,掌管内宅井井有条,与妯娌和睦。一听这话,惊得手中的茶盏都差点掉落。婆媳二人也顾不得礼仪,连忙带着一众丫鬟仆妇,急匆匆赶往赵玉贞居住的东跨院。
众人推开院门,走进屋内。只见屋里只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光线阴惨惨的。赵玉贞和衣躺在靠窗的顺前檐大床上,脸朝里,怀中紧紧抱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末郎儿,似乎睡得正沉。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床榻外侧,赫然放着一套男子的裤褂,还有一双男子的布鞋和袜子!
丫鬟上前,连推带叫:“二奶奶!二奶奶!醒醒!快醒醒!”
赵玉贞被惊醒,迷迷糊糊睁开眼,看见母亲、嫂嫂带着一大群人站在床前,吓了一跳,连忙坐起身,理了理鬓发,疑惑地问:“娘亲?您……您怎么还没回去?什么时辰了?我方才哄着孩儿,不知怎地就睡着了。”
黄氏老太太见女儿这般模样,又气又急,眼泪涌了上来,指着床边的男人衣物,颤声道:“我的儿啊!你……你糊涂啊!你怎么能做出这等事来?这让你爹娘的老脸往哪儿搁啊!”
赵玉贞顺着母亲指的方向一看,也看到了那套刺眼的男装,顿时脸色煞白,惊问道:“娘!您说什么?孩儿做了什么?”
旁边那个嘴快的丫鬟,抢着把刚才东院门口如何出现赤身男子,老爷和舅老爷如何亲眼所见,又如何写下休书字据等事,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最后还指着衣物说:“二主母,您就别装糊涂了!这男人的衣裳鞋袜还在这儿摆着呢!”
大奶奶还算冷静,拉着赵玉贞的手,柔声问道:“妹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嫂嫂知道你素来不是这样的人,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你说出来,嫂嫂替你做主。”
黄氏也哭着说:“是啊,儿啊,你到底做了什么?快跟娘说清楚!”
赵玉贞听完丫鬟的叙述,又见母亲嫂嫂如此逼问,只觉得五内俱焚,如遭雷击!她浑身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冷汗瞬间湿透了衣衫。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她昨夜哄孩子睡下后,自己也因连日劳累沉沉睡去,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长叹一声,泪水终于决堤而出,悲声道:“娘!嫂嫂!孩儿此刻就是浑身是嘴,也难以分辨!这真是浑浊不分鲢共鲤,水清才见两般鱼!孩儿是清白的,苍天可鉴啊!”
正在这时,赵海明和李文芳阴沉着脸走了进来。赵海明一见女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对黄氏吼道:“你还跟这不要脸的东西啰嗦什么!字据都已立下,休书也已写好!外面的轿子都备好了!还不快把她带走!我赵家的脸都被她丢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