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冷声反驳:“迂腐?何止迂腐!蛮夷向来畏威而不怀德。唐朝因安史之乱元气大伤,宋朝岁币求和偏安一隅,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如今我大明拥兵百万,自是不惧这些外族。可你性情过于仁厚,将来恐难驾驭。朕在有生之年,定要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他越说越激动:“北平方面的方案本就周全完善,你派去的臣属却非要另搞一套,结果提出的策略漏洞百出。若依他们所言,边境将永无宁日!将士们浴血奋战尚未封赏,反倒要厚待敌人,岂不令三军心寒?”
朱标垂首不语。
朱元璋又将一份奏章扔到朱标面前,不等他细看便厉声道:“更可气的是,他们竟在北平城公开宣讲,结果被人当众殴打。这背后若无人指使,断不可能!此事不便深究,但你必须暗中处理妥当,否则北地民心尽失。”
朱标震惊不已,他全然不知东宫属臣遭殴之事,急忙追问:“他们伤势如何?”
朱元璋冷笑道:“下手之人很有分寸,皮肉无大碍,只是这脸面……嘿嘿。”
朱标倍感屈辱,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朱元璋忽然怒意更盛,失望道:“你那同门方孝孺,朕原以为他品性端正,只是欠缺历练,才准他随行前往。如今看来,竟是朕看走了眼!还有你那些属臣,统统不堪大用。回京后全部逐出东宫,打发去教书罢。”
话锋一转,又道:“倒是黄子澄尚可一用。”
朱标闻言色变。父皇这番话,等于彻底断绝了方孝孺等人的仕途。即便将来他继承大统,也要恪守“三年不改父志”的祖训,这些臣属的为官之路已然走到尽头。
“父皇!”朱标欲要求情,却被朱元璋摆手制止。
“我能饶他们性命已是格外开恩!他们满口祸国殃民的谏言,所作所为更令皇家颜面扫地。若不是看在你的情分上,朕真想将他们尽数处决!”
见朱元璋态度如此强硬,朱标只得暗自向众人致歉,打算待他们返京后好生安抚照料。
待朱标离去,朱元璋忧心忡忡地长叹一声。他这般处置方孝孺等人,既因其办事令天子失望,更因锦衣卫密报揭露了朱高燧在事件中的暗中运作。终究是自家血脉,朱元璋难以下手惩治孙儿,反倒对方孝孺愈发不满——连个少年都应付不来,实在无能。
眼见太子身边尽是这般庸碌之辈,朱元璋对朱标继位后的朝局倍感焦虑。太子虽具威望才干,却性情优柔,若终日被这些庸臣环绕,大明前程实在令人担忧。
……
北平,密云大营。
东宫属臣已整顿行装准备返京。黄子澄与方孝孺正与众人话别,惟愿归途顺遂。当初三十余人的队伍,如今仅剩黄子澄、方孝孺及刻意保持距离的李景隆。黄子澄对此已无心力计较,既然李景隆未碍大局,便由他去了。
此刻最令黄子澄揪心的是太子声誉。北平城 ** 早已传开,方孝孺等人当日言论已闹得沸沸扬扬,营中将士多有对东宫属臣侧目者。只怕不少人已认定太子伪善寡恩,体恤胡虏甚于将士。这等印象既成,太子在北地民心尽失。虽知太子实属无辜,然世人皆视其与属臣一体同责。
朝堂之上必将再起波澜,北平官员恐要经历大换血。既然事端起于此地,总要更替官吏、整顿政务,绝不容许此地成为诋毁太子的温床。
第188章 让方孝孺长长见识
见方孝孺仍固执己见,坚信其策万全,黄子澄渐生烦躁。这些时 ** 亲历安抚蒙古降众事宜,深知何秋推行之策远胜方孝孺空谈。可笑方孝孺自抵北平便独断专行,从未与燕王、蓝玉等重臣商议,终致如今窘境——实乃咎由自取。
然而,方孝孺终归是太子的同门,又声名在外,黄子澄无法置之不理,于是私下与蓝玉和朱棣商议,如何将他从低落的情绪中拉出来,总要面对现实,向前看!
朱棣与蓝玉一时也无良策,却不约而同想到了何秋,此人素来颇有手段。
于是黄子澄三人一同寻到何秋,在军帐门口拦住了他。见这三人同行,何秋心里顿感怪异。
蓝玉与朱棣素来不和,前者曾暗中行刺后者;黄子澄身为东宫属官,对燕王朱棣也极为戒备;而蓝玉与黄子澄之间,又彼此看不顺眼。
至于朱棣,更有意思的是,日后他还会亲手杀了黄子澄,使其家破人亡。
如今这三人竟一同前来找他,实在令人意外。
听了他们的来意,何秋很快有了主意,便低声向他们三人说了几句。
朱棣和蓝玉听完,脸上都露出怀疑的神色,打量着何秋问道:“你不会是在骗我们吧?真有这么简单?”
何秋肯定地说道:“就这么简单。方孝孺并非愚钝之人,我相信他能转过这个弯来。”
两人对何秋的话将信将疑,倒是一旁的黄子澄颇有信心,说道:“我赞同良乡候的说法,方兄一定能幡然醒悟!”
既然黄子澄如此表态,朱棣二人也就不再反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