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朱棣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他。
何秋简明扼要道:“火器!就像我先前展示的机关枪。若能量产这等利器,草原诸部可还有反抗胆量?是他们繁衍得快,还是我们制 ** 弹的速度快?”
朱棣立即想起那日AK扫射的震撼场景。若大明能自主生产这般神兵……
倒吸凉气之余,他急切追问:“需要多少时日?”
何秋略显心虚地伸出五根手指。
“五年?”
“五十年!”何秋瘫在椅中长叹,“这还是在朝廷全力培养物理化学人才的前提下,最短的期限了。”
朱棣大失所望。五十年后自己早已作古,这提议与画饼何异?他悻悻嘟囔:“竟要如此之久……”
何秋没好气地反驳:“此等国之重器,岂是旦夕可成?”
朱棣张了张嘴,最终摇头晃脑地独自返回了营帐。
第183章 有心机的蓝玉
第二天清晨,何秋还在营帐里睡得正香,就被朱棣从被窝里拉了起来,跟着去校场锻炼,朱高炽兄弟俩也跟在后面。
何秋心里直犯嘀咕,这人长途跋涉、刚打完仗,难道一点都不累吗?
他没精打采地陪着朱棣父子三人活动,一边伸着脖子想找张玉和朱能两位将军,可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谁,只好无聊地打了个哈欠。
晨练结束,朱棣带何秋到大帐议事,主要与蓝玉商讨如何处理北元降兵。
众将依次坐定,何秋发现自己的座位相当靠前,心里不由得美起来——看来我在军中的地位不低嘛。
这也难怪,他本身有爵位在身,又负责后勤从无差错,将领们大多佩服他的能力,再加上是燕王女婿,自然要给足面子。
朱棣把昨夜何秋提的几个策略拿出来与蓝玉等人讨论,当然,让蒙古士兵聚众挖矿之类风险太高的建议就略过不提了。
蓝玉听后心中赞叹不已,朱棣也直言这些全是何秋的主意。
这让蓝玉对何秋更高看一眼,觉得此人确实才华出众。
可越是如此,蓝玉心中的杀意就越重:这样一个人才,成了朱棣的女婿,天天跟在朱棣身边,却不愿为太子朱标效力,将来必是太子的心腹大患!
然而看看何秋与朱棣的亲近模样,蓝玉也明白,像从前那样下手的机会不会再有了。
自己很快就要班师回朝,恐怕不会再调来北平——北元已灭,无仗可打,皇上多半会把他派去云南对付残余蒙元势力。
帐中众将对何秋的计策也都颇为满意,这些策略确实狠辣,只要大明能压制蒙古二十年,往后蒙古就再难成气候。
眼下北元高层全数被俘,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算看出这是绝户计,他们也不敢反对。
正当众将兴奋议论时,蓝玉忽然开口:
“我收到消息,太子打算派部分东宫属臣来北平监管降兵事宜,领头的三人是方孝孺、黄子澄和李景隆。”
蓝玉身为太子长辈,在京城消息灵通,朱棣刚回北平,对朝中动向还不甚清楚。
众人却有些不解:蓝玉为何突然提起这件看似无关的事?
这些将领里,大多只听说过李景隆——曹国公,既是勋贵又是皇亲,据说能力不错。
见大家不太明白,蓝玉进一步解释:
“我想说的是方孝孺。这人是个迂腐儒生,骨头硬,却一向瞧不起我们武将,又是太子的师兄弟。”
王弼仍不解,插话问:“这和我们讨论的方案有何关系?太子派他来,不过是想让他们镀层金,总不会影响大局吧?”
蓝玉像是牙疼似的吸了口气。
“不是,你们还是没懂方孝孺这个人。说白了,他就是个二愣子。我在京城时候,他成天在太子跟前告我的状,要不是这人实在清白、又与太子交情好,我早砍了他!”
“他要是到了密云,肯定对咱们的谋划指手画脚,然后搬出自己那套想法。”
“我想都不用想——无非是保全蒙古部落,厚赏首领,大把撒钱,显摆朝廷仁义。”
朱棣一听就恼了:“这人真这么不识相?”
蓝玉默默点了点头。
王弼更加不满,瞪圆了眼睛吼道:
“我呸!”
“咱们拼死拼活打了胜仗,死了那么多兄弟,到头来还得厚待这些蒙古人?!”
旁边另一位将领也愤然道:
“这不就是让咱们给蛮子送钱送粮吗?姓方的真不是东西!等他来了,我非要跟他好好说道说道!”
朱棣同样怒气冲冲:
“这群狗东西祸害中原多少年,好不容易父皇驱逐胡虏、复兴华夏,咱们这回把他们的朝廷都端了,居然还要倒贴钱?”
王弼火冒三丈,怪叫道:
“照这意思,莫非这些蛮子收了钱就不来九边劫掠,反倒保护大明?他怎不直接给蛮子递把刀,让人把他脑袋剁了?!”
何秋连忙打圆场:“诸位将军消消气。方孝孺不是还没到嘛,也还没提这些主张,咱们先看他来了之后怎么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