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醒觉,说道:“我也不敢断言此法效果如何,需先回书院与诸位夫子编撰最基础的教材。”
朱棣见何秋颔首,便知他已有主意。至于何秋后面那些话,他权当不曾入耳。
何秋哪一回拿出的不是好东西?想来燕王卫中士兵识字之困很快便能得解。
想到此处,朱棣恨不能立时催何秋回书院,将他口中所说那便于识字之物赶制出来,供军中士卒使用。
何秋在燕王府与朱玉颖缠绵一日后,终被朱棣赶出府门,命他速将所说识字工具制成,方可再来探望朱玉颖。
何秋无精打采自北平城返回知行书院,途中望见渐复生机的村落,心情方稍转好。陈墨行事利落,执行力强,确为能吏。
书院经三日整顿,已恢复井然秩序。当日归家的学生俱被杨少峰召回。
经此一事,书院诸生对何秋的态度由尊敬骤升至崇敬,更将知行书院视作第二家园。
若非书院及时示警,学生家中损失必将惨重。故此,众人皆视何秋为救命恩人。
原先有些学子研习数理化,只为争取助学金,图个免费入学。而今众人求学热情高涨,皆知此等学问能推演天象,与寻常经义大不相同。
书院日常可见,每逢数理化课程,学子发问尤为踊跃。何秋在院中散步时,请教之人日益增多。
置身这般幸福的困扰中,何秋寻到杨少峰,邀他共纂蒙学字典。
第161章 蒙学字典
何秋请杨少峰至自家书房,自袖中取出一纸薄笺道:“烦请助我将此物整理成书。”
杨少峰愕然注视那张单薄纸页:“此乃何物?凭此一纸便可成书?”
但见纸上字符多不识得,唯二三字曾在何秋所授算学书中见过。
何秋解释道:“此乃字母声韵表,专为蒙童识字所用,我称其为拼音。”
杨少峰细观纸上曲扭符号,为难道:“山长,在下不识番文,此事或需延请通译方可。”
何秋摇头:“此物与番文迥异,皆属汉话声韵,不过借番文字母标注罢了。待我稍作讲解,你便知晓用法。”
有拼音辅佐,识字本已迅捷,于本已通文墨者更易。
杨少峰很快习得拼音读法,于何秋所授声母、韵母部分领会尤速。此本与传统声韵之学相去未远。
何秋特意择选古今音变甚微之字授与杨少峰,唯恐不慎标错今音,致生舛误。
将纂典之事托付杨少峰,一为省心,二为免此疏漏。
杨少峰熟习读法后,疑道:“山长命我习此,不知有何用处?”
杨少峰这是身在局中而不自知。他识字已久,反而未能体会拼音识字的便利之处。
何秋答道:“用拼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里的字编成一部《蒙学辞典》。”
见杨少峰仍有些困惑,何秋提醒道:“你没发觉用拼音识字更快更简单吗?”
杨少峰沉思片刻,恍然大悟,眼中顿时充满热切——这可是教化世人的大功业。若此书流传开来,取代《九经直音》之类的旧籍,天下读书人必将大增,正是文道兴盛之世!
想到这里,杨少峰一口答应,满怀激情地出门,准备邀几位熟识的夫子一同编纂。
拼音识字本就不难,如今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蒙学三篇标注拼音。
杨少峰几人并不满足于此。完成何秋交代的任务后,他们又打算用拼音编一部更大的着作,收录常用字,附上拼音与释义。
何秋得知后很是支持,只是叮嘱食堂为杨少峰他们加餐,并提醒他们劳逸结合,不要熬夜。
何秋自己则带着初版《蒙学字典》去了燕王府。
他从容地将《蒙学字典》递给朱棣,自己悠闲地喝茶,偶尔与一旁的姚广孝闲聊几句。
朱棣读罢,不禁合书长叹:“先生此举,功绩可与始皇‘书同文’媲美。”
姚广孝闻言一惊:“此书竟能让王爷如此盛赞?”
他心里想,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业岂是常人可比?难道何秋也要来一次文字统一?
姚广孝接过《蒙学字典》认真翻阅。不多时,他就体会到拼音的便利,再往下看,更敏锐地发现字典中的字都采用异体字里最简单的写法。何秋的用意已然明了。
这不正是要统一字形,再借拼音统一字音吗?这番功绩,确实可与帝王比肩。
姚广孝当即向朱棣进言:“王爷,臣以为此书可直接在军中推广。何先生已将识字门槛降得如此之低,再不好好读书认字就说不过去了。”
何秋却更谨慎些,说道:“这字典还未真正让不识字的百姓学过,他们的接受程度尚不可知。不如选两名不识字的士兵,比一比哪种方法识字更快。”
朱棣思忖片刻,点头道:“可行。”
“稍后我便从士兵中挑选两人,一个学《九经直音》,一个学这本《蒙学字典》。三日后比比谁认的字多,谁就获胜。”
何秋从容点头。他对拼音识字法的效率充满信心——即便是两个同样不识字的士兵,三天后自己教的那一个也必然学得更快、认字更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