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涉及许多前所未闻的知识,例如关于 ** 的成因与预防,虽然杨少峰不确定这些说法对不对,但写得有模有样,他也不敢轻易否定。
而且从何秋之前编写的数学、物理教材来看,如果内容不实,何秋应当不会如此确信地写出来,否则就违背了他的治学理念。
只是当时人们把 ** 称为“地龙翻身”,视作上天的启示,认为是皇帝德行有亏,或是朝廷出了奸臣。
而何秋在方案中写道,** 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这些字杨少峰都认识,但连在一起,他完全无法理解。
杨少峰只得厚着脸皮向何秋请教。
何秋只好用前世地理课上学到的一点知识向他解释:大地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板块运动,彼此分离,板块交界处有的形成高山,有的形成峡谷,且多是 ** 和火山的多发地带。
然而,何秋越解释,杨少峰反而越听越糊涂。
何秋无奈地摇了摇头,对杨少峰道:“现在你也不必全懂,只要知道有这回事,能提前看出端倪就够了。这份方案的重点,本就不在那些难解之处,而在于救灾安全的常识。”
杨少峰点头应下。反正这些东西并非呈给朝廷,只在书院内部使用,不必过分讲究,他也就将心中的疑惑暂且放下。
略过那些关于灾异成因、自己完全看不明白的内容,杨少峰再读何秋的这份方案,便觉得条理清晰、容易理解。
整份方案延续了何秋一贯的行文风格——直白晓畅、注重事实与数据,框架分明、步骤清楚,通篇都是大白话。即便是不识字的百姓,听人讲解后,也能明白该怎么做。
只要按部就班地安排人手,这份方案立刻就能推行开来。
杨少峰十分喜欢这样的文风——或许如何秋所说,这叫“公文体”?对他而言,这种风格极为适合撰写物理实验记录。何秋之前教他的数字与符号,初用时虽觉别扭,习惯后却觉得十分便捷。
这份安全演练方案也是一样。照着执行,费时不多,却能让学子们增强安全意识。不说别人,就连杨少峰自己,都从中学会了不少过去不曾了解的救灾知识。
想到这里,杨少峰当即拍胸脯向何秋保证,一定会与其他夫子好好沟通,共同把这次安全演练办好,请他放心。
见他如此表态,何秋也便不再多言,只简单嘱咐几句,就带着朱玉颖在书院里边走边聊,慢慢培养感情去了。
第153章 考试
杨少峰领了何秋的嘱托,便带着文稿去找书院其他夫子商议。
这些夫子的反应与杨少峰最初如出一辙:先是惊叹,随即领会到这份方案背后的深意——若此演练条例能推行天下,必将救助无数百姓。
同时,众人也想到另一桩好处:或许能通过何秋请来燕王朱棣,既为书院壮声势,也能在王爷面前露个脸。
一位名叫李现的夫子便忍不住提议:“山长此法甚好,大可推行得更广。不如请山长邀燕王前来,我们再联络昔日执教的其它书院,共同举办一场大规模的安全演练。”
杨少峰也有些心动,略作沉吟后,以商量的语气说道:“先不急于一时。以山长与燕王的交情,届时候燕王自然会来。”
“不如我们先把这份稿子多印几份,各位夫子自己先吃透内容,再向学生细细讲解,以免届时出什么差错。”
其他夫子纷纷点头称是。这样安排确实更稳妥些,李现的提议虽好,却稍显功利,有失读书人体面。
“确实,不如我们先给其他书院发帖,留足准备时间。而我们这边,也要跟学生讲清楚,别让演练流于形式,要让他们真正学会自救与安全知识。”
“正该如此!”
杨少峰见自己的意见被众位夫子接纳,心中十分欣慰。他清楚,何秋推动此事,是真心希望书院的学生能从中获益。
倘若依照其他夫子的提议,将此事办成表面功夫,恐怕会辜负何秋的一片热忱。
杨少峰欣喜道:“那我们这就去印刷室,将这份文稿印上几十份。另外,要不要就方案里的内容,给学生们出一套考题?”
何秋当初为了方便书院学生,特地在书院里设了一间小印刷室,其中放置了三台蜡印机,主要用途便是为学生印制试卷。
他祭出了前世教师们的常用法宝——考试,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旨在提升学生成绩,同时加深他们对何秋所编教材的理解。
这一考试策略甫一推出,便获得了夫子们的广泛好评。如此安排,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知识薄弱之处也清晰可见,便于针对性补强。
只是知行书院的学生们可就苦不堪言,一个月下来竟要面对五次考试,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偷闲了。
夫子们闻言纷纷赞同:“此计甚好!不妨也给其他书院前来观摩的人准备一份。”
“这不是故意为难他们吗?哈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