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对这话深表怀疑,你平日做什么我能不知道?但念及何秋素来精通美食,还是皱眉夹了块猪大肠。
出乎意料,并无想象中的怪味,反而尝到酸、甜、香、辣、咸交织的丰富滋味,单论口味确实无可挑剔,可见费了不少功夫。
见朱棣动筷,徐氏和孩子们也纷纷品尝起来,发现确实美味。
餐后,何秋命人端上冰镇水果沙拉,拌着果酱的甜点深受朱高炽和朱高煦喜爱,两人吵着还要吃,被朱棣瞪了几眼才安静下来。
宴席散后,何秋拉着姚广孝低声商议,许以重酬,才让这个老谋深算的人在白墙上题写了勉励的话。
朱棣在一旁颇为不悦:"你小子是看不起我吗?为何不让我题字?"
姚广孝写完,他便夺过笔来挥毫泼墨。
何秋心中窃喜,一份银子没花,就得到了燕王朱棣对书院学子的鼓励。
朱棣登基后,书院必将声名远扬。楹联由他亲题,墙上还有他的墨迹,未来书院的学生们堪称天子门生。
何秋欢天喜地送走朱棣等人,带着陈四维留下来给新生讲课。
开学后,知行书院热闹非凡。免费入学还包食宿的消息吸引了许多平民子弟。农家纷纷将孩子送来,想着若能考中进士便是天大的好事。反正不需花费,还能省下家中口粮。
燕王府的亲卫们也送子侄来读书。他们知道燕王世子是何秋的弟子,自家孩子在此就读,将来与未来燕王也算是同门。
书院夫子们自朱棣来访后热情高涨。眼见何秋与燕王关系密切,都想好好表现以求赏识。即便科举不第,也能在燕王府谋个差事。
不少夫子开始钻研何秋编写的教材。其中杨少峰最为认真,天天向何秋请教,说要弄懂才敢教给学生。
何秋推脱说自己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对方却不肯相信。无奈之下,他只得单独指导杨少峰,陈四维也在一旁听讲。
可杨少峰越是钻研,问题越多。何秋本就是个半吊子,对物理化学更是似懂非懂。那些定律公式背后深奥的道理,他也不过略知皮毛。
培养人才竟有这么多麻烦,实在令他头疼。
他教导陈四维时,陈四维根基尚浅,不像杨少峰这般刨根问底,如今倒让何秋倍感头疼。
这步子跨得太大,实在有些难以为继。
但何秋不能删减这些内容。他创办书院,就是为了培养杨少峰这样的人才,推动大明工业未来的发展。
他只好苦中作乐,一边费尽心思为杨少峰讲解教材,一边暗自期盼签到系统能送他一个带数据库的人工智能。
与何秋的苦恼不同,杨少峰完全沉浸在求知之中,感到精神无比充实。
他本就偏爱数算,是个异类,心里认为理学已经没落。虽然崇尚实学,却碍于大环境不便表露。
杨少峰淡泊名利,不愿为官。若不是为了给家里交代,他连秀才都不愿考。
第一次看到何秋的教材,他就决定追随何秋,为此放弃了族学夫子的职位,引来族人非议。
可他毫不后悔。何秋确实才华出众,只要不涉四书五经,无论问题多刁钻,何秋总能给出不错的答案,且不限于教材内容。
何秋本以为只需应对杨少峰一人,谁知书院同僚熟悉后,杨少峰将“何秋什么都懂一点”传开,众夫子一有问题便来找他“探讨”。
如今何秋在书院散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被哪位夫子拉住讨论。
这也因何秋性情宽厚。若换个暴躁的,估计没人敢如此造次。
何秋苦哈哈地当了半个多月教学组长,终于忍不住写信向朱棣抱怨,这日子简直没法过,连吃饭时都有人来请教。
朱棣读信大笑,晚饭多吃了好几碗。心想这小子总偷懒,如今总算有人能治他。
他还顺带把朱高炽和朱高煦送来,让何秋好好履行师傅职责,并捎来一封信。信上虽是安慰,字里行间却满是幸灾乐祸。
何秋气得把朱高炽二人轰去住大通铺,心里仍愤愤不平。
一旁的陈四维犹豫着开口:“先生学问深奥,旁人都不懂,只有您明白,自然要多辛苦些。”
“等杨先生学会了,再带出一批学生,先生就能轻松些了吧?而且我看先生其实乐在其中,不然早就离开书院了。”
陈四维跟随何秋时间不长,却摸清了师傅的性子。若真厌恶现在的生活,他早就一走了之,甚至与杨少峰翻脸,绝不会半真半假地向朱棣抱怨。
再说何秋与杨少峰等夫子讨论时神采飞扬,连讲课都比以往更用心。
陈四维想,师父应当也期盼有更多人掌握这些学问,更愿意与人一同探讨。
同样一番话,从朱棣口中说出与自家徒弟说出,终究是两样。
何秋含笑说道:“还是徒儿明白为师的心意。”
饭后,何秋照旧携陈四维散步,途中“偶遇”两位夫子,分别议论了三道算学题与一道格物题。
暮色渐沉,何秋回到居处,思索是否该将预备好的理化生教材直接推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