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无奈道:“我暂无良策。虚封或可一试,但按现行规制,宗室繁衍终成隐患。或将藩王分封境外,效仿周朝旧制,但恐重演强藩入主之祸。”他心中还有未尽之言:若是朱允炆继位,即便分封海外也难逃清算。
朱棣却看到一线希望:“此法甚好!待进京后我便向父皇进言,宁愿远赴海外,也不愿再受蓝玉这等小人的窝囊气。”
何秋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不以为然。
随着队伍向前推进,距离一线天越来越近,众人皆已严阵以待。何秋极目远眺,见峡谷旁树林寂静异常,显然设有埋伏。他不禁暗忖:这般粗浅的埋伏岂能瞒过久经沙场的朱棣?却不知林中蓝玉的家将们也正暗自尴尬——原本约定山贼先行出击,他们在此设伏,此刻却不见山贼踪影。
土匪迟迟未至,眼见朱棣已近在眼前,他们只能暗暗咒骂这些不守信用的同伙。
无奈之下,首领决定强行出击。他们这边有三百多人,而朱棣手下仅一百人,还占据有利地形,自信能将朱棣留在这里,无非是多付些伤亡代价。
“弟兄们,跟我上!”
喊杀声中,何秋看见一群装扮成土匪的壮汉从一线天旁的山林中冲出,个个精悍,想必就是蓝玉派来设伏的死士。
朱棣的部下早有准备,并不慌乱。他们先在马上齐射一轮,随即下马,躲到马后,从背囊中取出何秋分发的 ** 。待敌人冲到四五十步开外,拉开保险,将 ** 投出。
连续三轮投掷, ** 声接连不断。等到马和带领侍卫冲锋时,贼人已所剩无几。
残存的几十人愣在原地,仿佛吓傻了一般。马和毫不留情,挥刀斩首。
这场伏击战下来,朱棣一方仅两人被惊马踩死,五人中了冷箭,可谓大获全胜。
马和强压激动,指挥手下清理战场。
朱棣趁着亲卫收拾战场之际,激动地盯着何秋,那眼神让何秋浑身不自在。
“先生真是神人!若我大明能大规模装备这等利器,何惧北元!”
何秋没好气地回答:“这东西不好造,我这儿也没存货了。”
在没有工业化的大明,想大规模制造近代火器极为困难。流水线上的工人需识字、会算数,还要消耗大量钢铁,朝廷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
朱棣却不管这些,拉着何秋的手不停念叨。
何秋终于忍不住道出实情:“还记得我在北京那个作坊吗?光试验就用了几千斤生铁。”
朱棣点头。
“那只是试验用的。真要大规模制造,需要多少铁?矿石够吗?朝廷有这么多钱吗?现在作坊里除了我,只有欧雪兰勉强能做研究, ** 方面更是只有我一人可用。其他人最多算学徒,要指望他们,至少得十年工夫。我又能带几个徒弟?”
朱棣终于沉默,长叹一声:“如此战场神器近在眼前,却造不出来,实在不甘心。”
何秋劝道:“只能一步步来,先培养人才。而且这种人才与科举出身的大不相同,容易遭文臣非议,你能忍受吗?再说,你一个藩王手握如此利器,将来必成祸患!”
朱棣面露苦色:“藩王,藩王……我若能为帝该多好!”
何秋心头一惊,暗想:难道是我刺激了朱棣,让他生出篡位之心?
朱棣心事重重,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何秋正要说话,朱棣却先对他深深一揖,说道:“先生随我左右实在委屈了。这次父皇命我带先生进京,也有启用之意,望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接下父皇的征召。”
何秋慌忙摇手,“我可不敢,你爹不像你这么好说话,在他手下当官,动不动就要掉脑袋,风险太大。我宁愿安安稳稳待在北京,慢慢做事。”
朱棣抬起头,眼眶泛红,道:“先生待我太好了。”
何秋心里纳闷,觉得自己也没说什么,怎么朱棣就激动成这样。而朱棣见何秋沉默,更加确信他是真心看重自己,不由满心感动。
到了晚上,何秋悄悄让马和去农家买了两只鸡。
朱棣一时没明白。何秋随意地说:“不是说好过了‘一线天’就给你做叫花鸡吗?总不能说话不算数。”
朱棣感慨:“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可如今真能做到的有几人?”
何秋瞥他一眼:“想吃就少说几句,过来帮忙!”
朱棣连忙跑过去打下手。
尝了何秋做的简易版叫花鸡,他又开始絮叨:“我觉得这鸡没先生说的那么好吃,也就一般吧。取材倒是方便,就是香料费得不少。”
何秋忍无可忍:“不爱吃就自己做,别蹭我的。”
终于让这多话的家伙安静下来。
收拾妥当,一行人继续赶路,几天后抵达南京。他们不知道,蓝玉在家左等右等等不来消息,急得不行,得知派去一线天的人回报之后,更是勃然大怒。
“这就是京城?”何秋满脸嫌弃地看着城墙,觉得还不如前世见过的象山影视城。虽然在北京住过一段,对大明南京仍有期待,结果竟连北京都不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