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们不敢打扰燕王,只能站在田庄外远远看着。
金忠进庄后,把鸡交给一个佃农照看,自己兴冲冲地跑向主厅。
何秋已经在那里喝茶了。
他抄了近路,比金忠回来得早。
金忠一见到何秋,就竖起大拇指说:“何先生,您太厉害了,一分钱没花就从蓝玉那儿弄来上万只鸡,我真是佩服!”
何秋谦虚地说:“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金忠瞪大眼睛:“这还算小事?能让这么多鸡排队,简直是仙术!何先生要是不介意,能不能教教我?”
何秋摇头:“这个教不了,得是童子身才能学,您是童子吗?”
金忠没话说了。
他这把年纪,早就不是童子了。
“学不了就算了,不过我刚才在路上已经替咱们的肯打鸡宣传过了,等开店了,肯定很多人来尝!”
金忠把路上的事说了一遍,算是表功。
何秋点头:“你做得不错,这样宣传效果很好。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再夸张点,比如这些鸡是听音乐长大的。”
金忠听得目瞪口呆。
他觉得自己编故事的能力,跟何秋比还差得远。
这才是真正的张口就来啊!
金忠正要夸何秋,一个穿盔甲的亲卫冲进来,单膝跪地对何秋说:“何先生,王爷有急事找您,请您立刻随我回王府!”
何秋微微皱眉,一时想不出燕王找他有什么事。
他抛开思绪,起身对金忠说:“田庄这边先交给你,我去见王爷!”
金忠点头道:“放心,我很快会把那些 ** 养肥的。”
何秋一向信任金忠。
他没再多说,便与那亲卫坐上马车,离开田庄。
……
同一时间,一万只神鸡的消息,已在顺天府各处传开。
明初百姓娱乐不多。
万鸡列队而行的场景,自然成了人们闲谈的热门话题。
神鸡与“肯打鸡”的热度一路走高,还没开卖,就引来众多目光。
……
另一边,亲卫径直将何秋带到燕王府书房门口。
书房里,姚广孝与燕王都在场。
只是两人脸色都不太好。
何秋一进门,朱棣立刻起身:“何先生可算来了!”
何秋笑问:“王爷找我有急事?”
朱棣犹豫片刻,才道:“刚收到应天府来信,父皇要召你与我入京觐见。”
何秋挑眉:“这是好事啊,王爷为何发愁?”
朱棣叹道:“不是愁,只是不舍!先生这样的大才,若去了应天府,必会被父皇留下为官,造福天下。到时你我再见,就难了!”
何秋恍然:“原来如此。王爷多虑了,即便去了应天府,我也不会留下做官,放心。”
“啊?”
朱棣愣住了。
他万万没想到,何秋竟不打算留在应天府。
第117章 老脸一红
过了半晌,朱棣看向何秋:“先生……不是在与我说笑吧?留在应天府,必是平步青云,为何不愿?”
无论从哪方面看,留在应天府都是最好的选择。
那是皇权中心,离天子最近。
留在那里,更容易施展抱负、搅动风云。
不过,这是朱棣的想法。
对何秋来说,留在应天府最多做十年官。
十年后朱棣发起“靖难”,直下应天,登基为帝,他那时的处境就难说了。
更何况朱元璋嗜杀。
待在应天,一不小心做错事,就可能掉脑袋。
不如留在顺天,安稳又自在。
不过这理由不便对朱棣明说。
何秋只淡淡道:“我与王爷交情深厚,又是高炽的老师,无论如何,都该留在顺天。”
朱棣闻言,大受感动。
他紧握何秋的手,眼眶湿润道:“不想先生如此重情重义!本王保证,只要先生留在顺天,必以最高礼节与待遇相待!”
何秋笑道:“王爷不必拘礼,咱们照旧相处就是!敢问何时启程前往应天府?”
眼下肯打鸡的生意尚未步入正轨,何秋实在不放心匆忙离开。
朱棣略作思量道:“父皇的旨意经驿路传递,约莫三日后抵达顺天府。我们五日后出发便可。”
何秋神色稍缓:“五天时间足够将肯打鸡的生意张罗起来了。”
朱棣闻言眼睛发亮:“何先生已将开业事宜准备妥当了?”
何秋颔首:“原料俱已备齐,金先生也选好了铺面。这几日肯打鸡首间店铺就要开张。”
朱棣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先前品尝过肯打鸡小食后,那独特风味便令他念念不忘。可惜随后他便领兵前往丰台,再未尝过这般美味。
“何先生,开店之前是否该先试做些小食,最后确认下口味?”朱棣眼含期待地提议。
何秋会意笑道:“王爷想吃直说便是,何必拐弯抹角。”
朱棣面颊微红,支吾道:“本王...本王也是为生意考量,毕竟本王也参与了这份营生。”
何秋不以为意:“也罢,今晚我便做些小食,诸位都来我院里品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