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回过神,摆手笑道:“没事没事,既然殿下送来了二十万金,何某这就把一百株红薯苗交给殿下。”
“好极了!”
朱棣欣喜道:“先生也是爽快人,令人佩服!不过我还有个请求,希望先生能将种植红薯的方法也给我,方便本王推广。”
“当然,方法我已经写好了。”
何秋说完,便把桌上的一本小册子递给朱棣。
对待大客户,服务必须周到。
只有服务到位,未来才能继续合作。
何秋觉得以后发家致富,就靠朱棣了。
朱棣显然被何秋的周到服务打动了。
他拱手道:“先生考虑得太周全了,本王代天下百姓感谢你!”
说完,朱棣就要作揖。
何秋连忙拦住:“殿下不必多礼,将来天下百姓该感谢的是您,与我无关。”
在这个陌生时代,低调发财才是正理。
名声对何秋来说没什么用。
树大招风,他不想惹麻烦。
而朱棣作为藩王,对声望却极为看重,何秋正好顺水推舟。
这让朱棣更加感动,拍胸脯保证顺天府的地随何秋挑选,看中哪里就选哪里。
若在现代,能在京城选地是天大的好事。
但在明朝,土地对何秋的吸引力并不算太大。
不过何秋还是客套地谢过朱棣。
两人寒暄完毕,何秋看向姚广孝等人,问朱棣:“殿下,他们来是为何事?”
姚广孝上前一步:“阿弥陀佛,何施主,我们是来向你请教的!”
“请教?”
何秋一时有些 ** 。
这些永乐年间的大人物来向他请教,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你们想请教什么?总不会是红薯的一百零八种吃法吧?这个我倒是很精通!”
何秋半开玩笑地问姚广孝等人。
旁边的朱棣惊喜地说道:“红薯居然有这么多吃法?”
何秋望向他,不由得一阵无奈。
一代帝王,竟然成了个贪吃的人,这到底是哪门子的道理!
“红薯的多种做法,我都在小册子里写了,殿下回去翻翻就知道了。”
看在二十万两黄金的份上,何秋还是耐心回答了朱棣。
朱棣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拿起册子翻看起来。
姚广孝这才重新开口说道:“何施主,实话说,我们是想请教您红薯推广的方法。”
何秋顿时有些无奈。
这些人真把他当成神仙了?
什么都来问,也太高看他了。
“顺天府是燕王殿下的封地,想要推广红薯,殿下下一道命令就行了,这也需要请教吗?”
何秋幽幽地对姚广孝等人说。
姚广孝叹了口气道:“话是这么说,但顺天府现在被蓝玉控制,殿下虽是藩王,政令却难以推行。而且百姓田里已经种了粮食,要让他们换种新作物,恐怕难上加难,必须找个更实际的办法才行。”
何秋无精打采地说道:“既然政令行不通,那就走温和路线。先在顺天府各处找地方试种,把红薯的产量展示给百姓看,他们自然就会想种了。
到时候再给些奖励,比如种一亩红薯奖一百文钱,这样红薯自然就能推广开了。”
这番话一出,姚广孝等人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妙啊!不愧是何先生,这么快就想出好办法,实在令我等佩服!”
账房金忠真诚地称赞何秋。
姚广孝身为出家人,只是含蓄地说道:“施主此言甚善!”
何秋摆摆手道:“这只是我的一点建议罢了,具体怎么做还得看你们。”
这时朱棣开口道:“何先生不必谦虚,您的本事本王是知道的。如果这事能成,本王一定另有重谢!”
一听这话,何秋立刻来了精神:“殿下这话可要算数,何某就等着您的厚礼了!”
朱棣笑道:“本王一言九鼎,说话自然算数!既然已经找到好方法,我们就不打扰先生了。”
“好好好,我送各位!”
何秋一路把朱棣等人送到院门外,关上门后,立刻扑向那一箱箱黄金,兴奋地把玩起来。
……
朱棣看着紧闭的院门,低声说道:“和尚,你觉得何先生为人如何?”
姚广孝合掌答道:“何先生有大才,能将他招至麾下,是殿下最明智的决定。”
朱棣微微眯眼道:“那你说,这样有大才的人,为什么如此贪财呢?真让本王有些想不通。”
姚广孝忽然笑道:“这恰恰是何先生聪明之处,殿下难道想不明白吗?”
朱棣很坦诚地说道:“本王一时还真想不明白。”
姚广孝说:“道理很简单,何先生是故意自污。他本领太高,要是再没有一点缺点,必会招来上位者的疑心。而若露出些许短处,便会让掌权之人觉得容易拿捏,反而更为安全。这难道不是聪明人的做法吗?”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何先生真是煞费苦心!不过本王向来十分信任何先生,他其实不必如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