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 > 第134章

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 第134章

作者:优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4:08:57

陈四维默默点头。

定远侯自尽的消息在京城传开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虽然洪武年间去世的勋贵不在少数,王弼不过是一位侯爵,按理说不会引起太大关注——毕竟不久前才有一位国公离世。

但这次的情况与众不同。众人都知道是锦衣卫最先得到消息并禀报了朱元璋,而如今执掌锦衣卫的正是朱棣的女婿何秋。

王弼又是何人?他是太孙东宫势力中的重要支柱!

这是否意味着朱棣准备强势介入储位之争,与侄子争夺大明皇位?

这些猜测让何秋气恼不已,他立即对外公布了太仓事件的全部细节,特别强调是有人递送举报信,锦衣卫才不得不向陛下禀报。

随着真相大白,那些阴暗的揣测逐渐平息。

第266章 反响

信国公府。

汤和得知王弼自尽的消息后,身子微微发颤,沉默了许久,才艰难地吐出几个字:“王弼……可惜了。”

汤和年事已高,既不愿也不敢插手这些事,只能眼睁睁看着王弼走向绝路。

这让他内心无比痛苦。同为淮西勋贵,以往李善长等人获罪时,他尚可安慰自己是他们罪有应得,自己无力相救。

但王弼的情况完全不同!

王弼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封绝笔信,内容十分简洁。

信中表示自己在掌管军仓期间,仓库出现亏空和陈粮被盗卖的情况,确实负有责任,愿意以性命承担所有罪责。

但他不愿像前汉太尉周勃那样受小吏折辱,故而选择自尽,只求陛下能法外开恩,送他的家人回乡务农,不求荣华富贵,只愿他们平安度日。

汤和心里明白,王弼实乃含冤而死。

虽然王弼在信中承认有罪,愿担全责,但若真无怨气,又何必选择自尽?

何况以汤和对淮西勋贵的了解,王弼素来忠厚老实,根本做不出贪污军粮之事。他既然认罪,想必对背后隐情心知肚明,只是不愿供出幕后之人罢了。

汤和仔细琢磨,能让王弼这么做的,除了蓝玉,就只有太孙,或者说东宫的人。

然而蓝玉早已回到凤阳编书,一家老小都不在京中,若说是他指使的,实在不合常理。

那就只剩下太孙府的人了,事情越闹越大了!

越想下去,汤和越不敢露面,只是接连给朱元璋递折子,说自己年老体弱,渴望回乡归隐,只求叶落归根。

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汤和已察觉京城风雨欲来的气息。他不顾年迈体弱,执意要回凤阳,就是担心接下来事态扩大,最终牵连自己。

宫中,朱元璋收到汤和的奏章,迟迟不肯批复,还是先请他进宫,想再劝他留下。

可当汤和颤巍巍地走到面前时,朱元璋猛然发现,原来汤和也已经这么苍老,劝他留京的话到了嘴边,终究说不出口。

汤和看出朱元璋的心思,坐下后便絮絮叨叨地说起自己征战多年,浑身是伤,每到阴雨天便疼痛难忍,实在老得无法理事。

朱元璋打断他,直接说道:

“朕明白你的意思,鼎臣。只是……唉,朕在京中的故交越来越少,淮西的老友也渐渐不在了。”

汤和见朱元璋面露疲惫,尽显老态,有心劝他几句,可转念一想,自己又能劝什么?

劝他放权,让位给朱允炆?朱允炆哪比得上朱标。

最终汤和只能沉默以对,朱元璋也默然良久,最后还是准他回乡去了。

汤和回凤阳的路上,遇见蓝玉的家将正往京城赶,他连忙喝住他们问道:

“你家老爷蓝玉呢?”

那家将认出是汤和,赶紧回答:

“老爷在后面,正带着郑国公赶往京城,要为定远侯讨个公道。”

汤和脸色一变,咬牙道:

“你去叫他来,就说我汤和在此等他!”

家将不敢耽搁,跑回去通知蓝玉。

汤和带着家眷与亲卫在原地等候,待蓝玉与常茂赶到,吩咐手下散开警戒,留出一片空地与他二人说话。

汤和盯着蓝玉问道:

“你不老老实实待在凤阳,跑出来做什么!”

蓝玉面色阴沉,语气沉重:

“我要进京,替王弼讨个公道!信国公,您知道的,王弼为人老实,绝不可能贪污军粮!何况那只是他兼管的差事!”

汤和重重一哼,恨不得拿拐杖敲蓝玉的头,恨铁不成钢地说:

“你都多大年纪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王弼的事是你能插手的吗?”

“是,王弼本人或许没参与倒卖军粮,但他未必不知情。以他的性子,为什么不把事摆到明处说,反而选择 ** ,你难道看不明白?”

蓝玉面露疑惑,迟疑地说:

“信国公,您的意思是……王弼是 ** 的?”

汤和点头,神色沉闷。蓝玉却更加激动了。

“若真如此,我更该为他讨个公道!”

汤和语气冷淡。

“你且想想,逼得王弼以死自证、却仍不肯供出的那人,能是谁?”

蓝玉并非蠢人,只是被王弼的死讯冲昏了头。汤和这一提醒,他也察觉出异常。扪心自问,王弼扛不住的事,他蓝玉就扛得住吗?如今已不是太子朱标辅政的时候了。

想到这儿,蓝玉脚步一滞,竟有些不敢进京。

但这迟疑只停留片刻,胸中那股豪情又涌了上来。

他坚定地说:“汤国公,事到如今,若我不替那傻子讨个说法,朝中还有谁会为他说话?我不愿他死后还背着污名!”

汤和神情复杂,低声问:“你可想清楚了?这背后很可能是东宫——我正是因此才自请离京的。”

蓝玉点头。他怎会不明白?如今京城中,能让王弼宁死也不供出来的人,除了太孙,还能有谁?

汤和凝视他良久,终于露出一丝笑。

“你呀,就爱逞英雄。不过也好,你愿意护着咱们这些勋贵,等我死后,由你来护着大伙,未必不是件好事。”

蓝玉欲言,却被汤和挥手打断。

“但你这样孤身进京,查不出什么。我劝你去找锦衣卫,他们或许有些线索。”

蓝玉脸色一沉。他早听说此事与锦衣卫有关。

见他神情,汤和知他还未知晓京城近况,便解释道:“这回锦衣卫也是被人拖下水的。有人往衙门递了举报信,他们不得不查。听说何秋还派了徒弟去提醒王弼小心,可惜没起作用。”

蓝玉疑惑:“这么说,和锦衣卫无关了?”

汤和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多半无关。何秋毕竟是燕王女婿,若他为打击太孙而针对王弼,倒也说得通——但可能性不大。”

蓝玉默然。确实,何秋若敢如此,朱元璋岂能饶他?

他正欲开口,却见远处一队锦衣卫策马而来,飞鱼服、绣春刀,格外刺眼。为首之人,正是何秋。

“他怎么来了?”蓝玉心中疑惑,驱马欲上前询问。

何秋也瞧见了蓝玉一行人,勒马转向他们走来。见到蓝玉,他脸上露出几分欣然:

“真巧,陛下命我来接你回京。”

蓝玉的心情与何秋截然不同,他策马上前,怒声质问道:“何秋!你老实告诉我,王弼的事到底怎么回事?今天不给我一个说法,我绝不罢休!”

何秋无奈地揉了揉太阳穴,解释道:“这件事背后牵扯太深,我一时也看不透,实在没法跟你说清楚。”

汤和及时出面拦住了蓝玉,转而向何秋询问:“你说你是奉了陛下的旨意,来接蓝玉回京的?”

何秋点了点头。汤和沉吟片刻,心里便明白了——王弼一死,东宫武勋中便少了个能担当重任的人,无论朱元璋出于什么考量,此时召蓝玉回京都是一步好棋。

常茂也凑过来问道:“陛下有没有叫我也回去?”

蓝玉没好气地推了他一把:“关你什么事?一边待着去!”常茂缩了缩脖子,悻悻地退到一旁。汤和、蓝玉与何秋三人重新回到空地处继续交谈。

何秋神色复杂,轻叹一声:“这件事要说与我无关,也不尽然。毕竟线索是直接送到锦衣卫衙门的,我推脱不了。只是不知是谁,竟能把信悄无声息地塞进衙门里,逼得我们不得不查。”

汤和点头表示了解——他在京城时就已经听说了此事,但仍追问:“投信的人,到现在还没查到?”

何秋面色凝重地摇头:“不瞒信国公,为此事我已经被陛下严厉斥责过了。但深更半夜往衙门里丢一封信,留下的线索实在太少,至今毫无头绪。”

汤和捶了捶发酸的双腿,索性席地而坐,悠然长叹:“王弼啊……他还是只适合打仗。战场上非黑即白,朝堂上却尽是弯弯绕绕。他本就不该进京,这下倒好,被人算计至死,也算是替人顶了罪。”

蓝玉闷哼一声,没有接话。汤和所说的“替人受过”,指的正是朱允炆。但眼下局势未明,蓝玉也不便对这个名义上的甥孙多加揣测。

何秋细细分析道:“这案子真要查下去,阻力必然不小。即便真能水落石出,谁又知道陛下会作何打算?他是否真愿意为王弼讨回公道?”

提到这一层,连汤和也沉默了。他不敢保证案情大白后,朱元璋一定会追究到底。更何况,如此大案,证据岂是那么容易取得的?

蓝玉同样神情黯然。他突然想到一个最可怕的可能——万一太仓案与朱标有所牵连,他该如何自处?若是朱标生前曾动过军仓粮食,王弼知情却为保全太子身后名而缄口不言……这并非全无可能。

但转念一想,蓝玉又暗自摇头。他自认为了解朱标——太子殿下与陛下一样,最恨贪腐之辈,怎会去动军粮的主意?

东宫用度充足,即便朱标有额外开销,也有蓝玉支持——他征战所得颇丰。

汤和对焦躁的蓝玉劝道:

“蓝玉,稍安勿躁。你既有决心追查到底,此时不该气馁,战场上的豪气何在!”

蓝玉长叹一声,闷闷点头。

何秋沉思片刻,向蓝玉提议:

“凉国公,陛下既命我接您回京,有意由您接替定远侯之位,不如您就光明正大身着孝服入京,迫使众人不得不查!”

蓝玉眼神渐亮,觉得此计可行。

汤和捻须沉吟:

“你是让蓝玉去为王弼哭灵?”

何秋点头称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