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孙殿下可知前汉历代君主,各自有何不同之处?”
朱允炆茫然摇头,不解何秋所指。
何秋便道:
“前汉历代天子,皆推行新政,改革前朝旧制:文帝废山林池泽之禁,景帝削藩,武帝行推恩令、立盐铁官营。正因如此,前汉方能强盛一时,美名传世。”
“而今太孙殿下难道没有信心,做得比陛下更好,对陛下的政令有所调整吗?”
朱允炆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他确有调整朱元璋政令之意,但要说胜过朱元璋,他并无把握。然而要他明确支持何秋变法之说,他也难以做到——他内心本就反对变法,更愿朝廷安稳无事。
第260章 兼并
朱元璋望着朱允炆,心中暗自叹息:这孩子为何毫无君主的霸气?如此性情,日后如何驾驭群臣?
朱元璋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眼下朝臣在他面前固然恭顺,可一旦朱允炆继位,他们还会如此顺从吗?绝无可能!就连如今他年事已高,也已感到对朝政的掌控不如从前,全凭开国太祖的威望震慑群臣。
朱允炆本就年轻,缺乏历练与威望,若登基为帝,岂能不遭朝臣蒙蔽?
朱元璋语气平静地说道:
“允炆不必自认不如朕。打天下与治天下本非一路,治理天下所需心力不亚于开疆拓土。你若能通过变法将天下治理得当,便已不逊于朕。”
朱允炆略显无奈地回应:
“然而为天子者,若能修德爱民、体恤民力,不就可保国祚绵长了吗?这不也正是世人所称颂的明君之道?何必非要变法?”
何秋闻言大笑:
“殿下切莫被书生之见所蒙蔽。若皇权式微,这群人将皇帝架空,便会鼓吹‘圣天子垂拱而治’,实则为其家族谋利;若天子强势,皇权鼎盛,他们便甘为应声虫,奔走效命,此时他们口中的话就变成了‘天子口含天宪,一言可为天下法’。”
“倘若殿下仅仅修德爱民,恐怕便成了他们口中的‘圣天子’——但这真是殿下所愿吗?”
朱允炆嘴唇微动,这自然非他所愿。他内心向往朱元璋的权威,只是自认难以企及。
他心有不甘,反问道:
“难道变法就能改变这一切?依孤看来,恐怕未必吧?”
何秋含笑答道:
“单纯变法固然不能。但变法以抑制兼并,兴建工厂促进民生,将皇权深入乡里,到了那时,谁还敢违逆天子?”
朱允炆挤出一丝笑容,他并非愚钝之人,对何秋提出的那番言论深感惊惧。何秋此举意在瓦解延续千年的乡村宗族势力,必然会招致众多人的反对。倘若他登基后当真怀有如此雄心,将变革推行到这般境地,恐怕连皇帝宝座都难以坐稳。
朱元璋望着朱允炆说道:“何先生所言确有道理,不妨斟酌一番,随后与东宫诸位先生商议,拟定一个具体方案。”
“允炆,朕让你向何秋学习,正是因为他的方略于国大有裨益,且他本人并无私心。你切莫辜负朕的一片苦心。”
朱允炆不敢辩驳,连声应诺,内心却已波澜起伏。何秋没有私心?简直是天大笑话!他身为朱棣的女婿,若不期盼朱棣登基才怪。可惜皇祖父被何秋蒙蔽了双眼!
何秋急忙回应:“陛下过奖了,臣才疏学浅,实在当不起如此赞誉。”
朱元璋斜眼瞥了他一眼:“朕说你能当,你就能当,哪来这么多废话?滚下去好生办事!”
何秋又辩解道:“臣真心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完善。”随后便退出宫殿,留下朱元璋祖孙二人。
朱允炆向朱元璋请示:“皇祖父,若没有其他事,孙儿也告退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退下吧,让朕独自静一静。”
……
何秋回到新购置的宅邸,抱起何栋对朱玉颖说:“我觉得岳父大人的皇位已经稳了。”
朱玉颖闻言一惊,连忙追问:“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有何依据?这种话可不能乱说!”
何秋没有卖关子,将今日之事细细道来,随后感叹:“今日我看出陛下确实动心了,想要彻底改变千年以来皇权不下乡的局面,恢复前汉旧制。”
“但太孙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在陛下面前都不敢坦言,实属懦弱之辈。陛下为了大明江山考虑,定会考虑让岳父继位。”
朱玉颖眼中闪现惊喜,陷入遐想:“当真如此?若真有那一天,父王就不用时时提心吊胆了。”
朱玉颖也察觉到了朱允炆对朱棣的针对,对这个弟弟谈不上喜欢,只觉得皇伯父后继无人。
不过朱玉颖还是有些好奇:“夫君,若换作是你,打算如何推行变法,斩断地方兼并和宗族势力的触手?”
何秋沉吟片刻,苦笑道:“我不敢保证成功,即便是我,也只能说尽力减轻土地兼并,避免地方豪强欺压百姓。”
“甚至,我也只能确保在我有生之年不出乱子。待我死后,恐怕不过四五十年,一切又会恢复原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