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非如今这般,仅有原东宫中朱标的几位老师对他抱有支持之心。
也就是说,朱允炆并未真正继承太子的政治遗产,他自以为站稳了脚跟,实则根基虚浮。
若能在此时,让朱允炆最大的靠山——朱元璋,意识到他并非能够继位推行改革之人,
事情或许便会有转机。
下定了决心后,何秋想出一个办法——先让朱元璋从追查太子之死、处置官员的事务中抽身出来。
一旦皇上把重心转向改革,朱允炆的不妥之处自然就会显露出来。
他那一层忠孝的外表能掩盖一时,但能力终究装不出来。只看他近日举止轻浮,何秋一句“望之不似人君”的评价毫不过分。
事情若传到朱元璋耳中,皇上必定失望,只是面上未必会多说朱允炆罢了。
何秋和蔼地看着眼前两个少年,带他们一同走进后院。院里还有杨少峰、陈四维等原知行书院的人。
朱高煦惊讶地问:“你们什么时候来的?”
陈四维憨厚一笑,答道:“刚来半天。前些日子燕王通知我们,说老师要我们回应天府一趟。”
何秋早前听蓝玉说太子之死可能有问题时,便已请朱棣从知行书院挑选可靠之人前来。
当时并未多想,只希望在应天府有些可用人手,最好能造出些“祥瑞”,以避开皇上的清洗。
毕竟若事情牵扯到燕王怎么办?蓝玉若被波及,朱棣也可能卷入。
如今局势已与史书大不相同:北元被彻底扫清,太子之死又与藩王有关,谁也不知道朱元璋会如何看待这个能征善战的四儿子。
眼下这些人来得正好,何秋打算将近一年朝廷邸报上关于改革的数据全部整理出来。
他对众人说明意图:“我希望大家能把改革后的变化统计清楚,呈给陛下,让他明白改革势在必行。这段时间,就辛苦各位了。”
杨少峰激动地点头,没想到自己竟能参与如此大事。
何秋带着众人埋头整理了四五天,总算将数据全部理清。
幸亏知行书院来的人手足够,若只靠朱高炽兄弟俩,没一个月绝对完成不了。
这还仅是试点四府的数据,若将来推行全国,绝不会如此简单。
何秋已经预见,届时朝廷将多么紧缺精通数算与复式记账的人才。
不过眼下不是考虑长远的时候。何秋仔细看完数据,便准备进宫面圣。
蓝玉悄悄来到燕王府,他知道何秋近日在忙什么,心情复杂地问道:“你觉得这有用吗?”
何秋沉吟片刻,忽而一笑:“做了不一定有用,但不做,肯定改变不了什么。”
振作精神后,何秋便带着整理好的材料,进宫觐见朱元璋。
近来朱元璋处理政务已不如以往积极,接见何秋这等小事本不放在心上,但念及他是皇孙的老师,还是勉强见了一面。
“陛下,臣此次前来,是为恭贺陛下。”
朱元璋抬眼:“喜从何来?有什么可贺的?”
何秋站直身子,向皇上禀报。
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神色有些懒散。何秋上前一步,恭敬地禀报:
“陛下,臣与几位友人近日整理了四个改革试点府的数据,发现改革已初见成效。”
“这四个府,平均田赋增加了三万六千石以上,商税多了五万两,就连以往常常拖欠的丁税,也收上来两千多两。”
朱元璋淡淡应了一声,问道:
“你平日教导皇孙,怎么又关心起改革的事了?”
何秋从容答道:
“改革本就是臣提出的,如今推行已有一年多,自然要关注进展。而且陛下大力推行改革,臣更要理清数据,向皇孙们说明改革的必要。”
朱元璋这才提起些兴致,看向何秋:
“依你看,这些数据能让皇孙们支持改革吗?”
何秋微微一笑:
“陛下,单看数字可能觉得成效不大,可实际上改革成果非常显着。”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份图表呈上。
“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接过图表,上面清楚列着改革前后四府土地占有和纳税人数的对比。
何秋在一旁解释:
“改革前,普通百姓承担了八成赋税,士绅仅纳一成。改革后,士绅纳税比例提高到四成,百姓负担降到六成,加上商税补充,百姓压力大减,而国库收入反而增加。”
朱元璋眼前一亮,顿时来了精神。
这比朝堂上那些枯燥的汇报直观多了。他仔细端详着图表,示意何秋继续说。
“再看土地图,士绅占了近五成土地,纳税却只占一成,这显然不合理。究其原因,既有朝廷给学子、官员的优待,也有士绅隐匿田产。”
“改革前,百姓地少税重,为了活路,不得不把地卖给士绅,自己当佃户。这样反倒能逃避重税,只要交租就行。相比之下,百姓负担反而轻了些。”
这样的道理,以前的朱元璋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一意打击兼并贪腐,却始终收效甚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