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心中不解,礼数却不可废。何秋迎出府门,将蓝玉请入厅中。
二人落座,侍者奉茶后,何秋看着神色萎靡的蓝玉,开口问道:
“不知凉国公驾临,所为何事?”
蓝玉郁郁答道:
“颖国公死了。”
何秋心头一紧——世事全乱,颖国公不该在蓝玉之后才被陛下逼死么?
但他面上仍保持平静,故作惊讶道:
“竟有此事?实乃不幸,大明军中又失一栋梁!”
蓝玉烦躁地揉了揉额角,盯着何秋。
“是陛下逼死了他们,父子三人无一幸免。”
何秋顿了顿,含笑说道。
“这与我何干?凉国公不妨有话直说。”
蓝玉不再绕弯,开门见山道:
“何秋,我虽与你和朱棣有旧怨,却知你们并非背后下黑手之人。你素来心思活络,主意又多,有些话我只愿与你说,望你替我参谋一二。”
何秋一时无言,心道这也未免太过直接。
蓝玉自顾自说道:“太子之死有蹊跷!据我所知,太子临终前曾传话,命人勿再追查死因,一切以朝廷安稳为重。”
“今日颖国公也死了,我揣测陛下已找到凶手,且与颖国公有牵扯,恐怕就是晋王!望你出个主意,我定要收拾晋王!”
言毕,蓝玉目光灼灼地看向何秋。
这番话在何秋心中掀起波澜——太子之死竟有隐情?
太子临终遗言更让他明白,太子恐怕早已猜出幕后之人,却不敢明言,只求朱元璋稳住朝局。
这背后……水深不可测!
何秋深吸一口气,对蓝玉道:
“我以为凉国公无需费心对付晋王。从颖国公之死来看,陛下必会处置晋王,且为时不远。凉国公静观其变即可。”
蓝玉却执意不肯,拽住何秋道:
“太子仁厚,我又是太子亲人,岂能不出力?”
望着眼前双目发红的蓝玉,何秋暗叹此人确实真性情,心生不忍,遂点拨道:
“凉国公,依我看,你该先担忧自身安危——你的末日恐怕也不远了。”
蓝玉心头一震,迟疑道:
“此言何意?”
何秋反问:
“你以为陛下为何选朱允炆为太孙?”
“自然是因他纯孝。说起这个我就恼火,允熥那小子怎就半点不懂事?”
何秋暗叹蓝玉竟未深思,只得再明示:
“凉国公与朱允炆关系如何?”
蓝玉挠头笑道:
“关系尚可。他母亲吕氏平日对我恭敬守礼。当年我外甥女在世时,吕氏待她也很周到。”
听闻蓝玉与吕氏交好,何秋心头更沉——这似乎比他与朱允炆交恶更棘手。
何秋索性把话挑明:
“凉国公可曾想过,若陛下驾崩、太孙登基,会如何任用你?”
“自然是照常任用……”
蓝玉话至一半忽觉不对——主少国疑之际,岂容强势外戚坐大?这绝非朱元璋所愿见。
蓝玉霎时面色灰败,如坠冰窟。
何秋见状,唯有轻声叹息。
"若太子之死真有蹊跷,只怕朝中又将掀起一场胡惟庸案般的 ** 。太子临终遗言,想必就是不愿见到这般景象。"
"胡惟庸案已查了近十年,至今仍在追查,哪来这许多逆党?如此下去,朝堂人人自危,陛下推行的变法改革更是举步维艰。"
"若不追查,朝局稳定,陛下便可全力推进改革。凉国公您也不会有太大麻烦,为了改革大业,陛下对您尚能包容。"
"可如今......"
蓝玉幽幽叹道:"如今已不可能了......这场大案恐怕要从颖国公开始。"
蓝玉苦笑不已。这些年来胡惟庸案的影响他都看在眼里,若再起 ** ,已无太子庇护。
从颖国公的遭遇来看,朱元璋此次的目标显然是手握兵权的勋贵,蓝玉注定在劫难逃。
想到此处,蓝玉顿时意兴阑珊,连茶也顾不上喝,恍惚间回到了凉国公府。
何秋在蓝玉离开后神色凝重,匆匆修书一封,命燕王府侍卫快马加鞭送往北平,务必亲手交予朱棣。
回想蓝玉所言,何秋对太子朱标深感敬佩。朱标确实是位贤德之人,更是目光长远。
太子深知若追查此事恐会牵连诸位兄弟,更不忍让朱元璋查明真相后伤心欲绝,乃至失去理智。
如今朝堂矛盾重重,朱元璋若想继续推行改革,最需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若执意追查太子死因,以朱元璋的性子,再加上涉及亲王,必将引发朝堂震荡。人心涣散之下,还有谁能专心推行改革?
更何况朱元璋年事已高,已无足够精力同时推进这两件大事!
第208章 教导皇孙
何秋自知无力劝阻朱元璋,只得将全部心力倾注在教导皇孙们身上。
朱元璋此举颇为妥当,他将所有皇孙集中授课,省去了何秋奔波之劳。
皇孙们齐聚一堂,也让朱允炆不致太过孤单。何秋私下猜测,朱元璋此举或许也是为了避免下一辈感情疏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