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论坛的余波,如同石子投入静湖,涟漪层层扩散。亦未的公司邮箱里开始出现一些陌生的邮件,有些是咨询“红线空间”的运营模式,有些是邀请她们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甚至有一封来自海外某知名艺术基金会的合作邀约。商业世界用它的方式,表达了对其“红线哲学”的认可与好奇。
然而,比这些外部反馈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亦未的内心。那个站在论坛聚光灯下,坦然陈述商业与人文、理性与感**织可能的自己,仿佛完成了一场漫长的自我整合。她不再感觉自己是分裂的——一半在冰冷的商业战场,一半在温暖的手工作坊。她就是她自己,一个能够驾驭资本逻辑,也懂得珍视一根红线背后情感重量的、完整的亦未。
春深时节,工作室窗外的梧桐树已是绿叶成荫。一个周六的午后,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未收起的织锦上洒下斑驳的光点。亦未和月色并肩坐在地板的软垫上,整理着论坛后收到的各种资料和信件。
“你看这个,”月色拿起一封手写的信件,语气带着感动,“是一位母亲写来的,她说在报道上看到了‘红线故事’展墙,想起了自己去世的母亲也曾为她织过一件红线毛衣,询问是否可以把这件毛衣的照片寄给我们,加入那个展墙。”
亦未接过信纸,娟秀的字迹述说着跨越时空的思念。“当然可以。”她轻声说,指尖拂过信纸上微微晕开的字迹,那可能是写信人落下的泪痕。“这就是我们做‘红线空间’的意义之一,不是吗?提供一个安放记忆和情感的容器。”
她放下信,目光落在月色沉静的侧脸上。阳光勾勒着她柔和的轮廓,颈间的红线项链随着她的呼吸微微起伏。一种饱胀的、近乎疼痛的柔情充满了亦未的胸腔。她想起论坛上,月色展开织锦时那坚定而温柔的眼神;想起无数个夜晚,她们在灯下并肩编织,呼吸同步;想起新年钟声里,烟花映照下彼此眼中的光芒。
一个念头,如同蛰伏已久的种子,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破土而出,清晰无比。
“月色。”她开口,声音因某种情绪而略显低哑。
“嗯?”月色转过头,看向她。
亦未没有立刻回答,只是伸手,轻轻握住她的双手。两人的戒指在阳光下碰撞,发出细微清脆的声响。她凝视着月色的眼睛,那里面有自己的倒影,有温柔,有信任,有她全部的未来。
“我们结婚吧。”
不是疑问,不是提议,而是一个平静的、笃定的陈述。
空气仿佛凝固了。工作室里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和彼此交织的呼吸声。月色的眼睛缓缓睁大,惊讶、喜悦、难以置信,种种情绪如潮水般涌过,最终沉淀为一片湿润的、深邃的温柔。
她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反手紧紧握住亦未的手,力道大得指节都有些泛白。良久,一滴泪珠毫无征兆地从她眼角滑落,沿着脸颊的弧度,滴在她们交握的手上,温热。
“好。”一个字,千斤重,却轻如羽。
没有单膝跪地,没有璀璨钻戒,只有阳光、织锦,和一句酝酿已久、水到渠成的请求与应答。然而,这一刻的庄重与神圣,胜过世间所有繁文缛节。
决定一旦做出,喜悦便如同冲破堤坝的洪水,汹涌而至。她们像两个突然得到期盼已久礼物的小孩,在地板上相拥,笑着,眼眶却湿润着。
“我们要办一个婚礼。”亦未说,语气里带着她惯有的规划欲,此刻却充满了雀跃,“一个只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婚礼。”
“在‘红线空间’。”月色立刻接上,眼中闪着光,“让所有见证我们故事的人,也见证这一刻。”
接下来的日子,忙碌却充满了甜蜜的混乱。她们没有聘请专业的婚礼策划,决定亲自设计每一个细节。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她们爱情哲学和生命态度的集中表达。
婚礼的基调定为“联结”。请柬是月色亲手设计的,采用水拓画工艺,每一张的纹理都独一无二,中心图案是两条交织的红线,构成一个抽象的同心结。请柬内页,没有冗长的客套话,只有简单的一句:
时间之线,命运之梭,
织就你我相遇的经纬。
诚邀您,见证我们生命的正式联结。
亦未 & 月色 敬上
她们拟定的宾客名单不长,却涵盖了她们生命中的重要节点:亦未公司里几位真正理解并支持她的同事和下属;“红线空间”的艺术家伙伴、核心学员和志愿者;严教授;社区里几位相熟的邻居;还有——亦未犹豫再三,还是寄出了一份给父亲亦弘毅。
“他来或不来,是他的选择。但我希望他知道,他女儿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有他的位置。”亦未这样对月色说。月色只是紧紧拥抱了她。
婚礼的场地自然定在“红线空间”。她们与志愿者们一起,将巨大的红线装置进行了调整,更多的红线从屋顶垂落,在中央区域交织成一个柔和的、穹顶般的结构,象征着家的庇护。老纺织机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上面摆放着她们共同完成的那幅织锦,作为仪式的背景。没有传统的红毯,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由各种红色布料、丝线拼接而成的“百纳之路”,每一块布料都来自“红线空间”的朋友们,象征着众人祝福的汇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