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里那场掺杂着泪水与释然的倾诉,像一场透彻的春雨,洗去了交晖心底积压多年的尘埃。母亲那张获奖照片的复印件,最终被她小心地夹进了一本厚重的画册里,与那些她崇拜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并列。那不是埋葬,而是一种和解,一种将过去的重量转化为前行阶梯的仪式。她不再回避母亲的故事,而是将其视为自己道路上的一个参照——一条她绝不会重蹈的覆辙。
比赛结果公布那天,是一个寻常的、有些阴沉的冬日早晨。课间操时间,校园广播里照例播送着各类通知,当念到“全市中学生美术比赛获奖名单”时,原本嘈杂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不少。欣起下意识地挺直了背,目光越过几排座位,落在角落里的交晖身上。交晖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放在桌下的拳头,指节泛白。
广播里,三等奖、二等奖的名字一个个念过,没有熟悉的名字。欣起的心一点点沉下去,她看到交晖的肩膀也微微塌了下去。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希望时,广播里清晰地传来了——
“一等奖,获奖作品《触碰之间》,作者,高二(三)班,交晖。”
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死寂,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哗然!
“交晖?一等奖?”
“真的假的?就是我们班那个交晖?”
“《触碰之间》……是艺术节展出的那幅吗?好像不太一样……”
所有的目光,惊讶的、羡慕的、探究的,齐刷刷地聚焦在那个总是试图隐藏在角落的身影上。交晖猛地抬起头,脸上毫无血色,嘴唇微微张着,眼神里是全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仿佛无法理解广播里那个名字与自己有何关联。
欣起的心却像坐过山车般,从谷底瞬间冲上云端!她几乎要从座位上跳起来,强忍着激动,回头望向交晖,对她露出了一个无比灿烂、带着泪光的笑容,用力地竖起了大拇指。
交晖看到了欣起的笑容,那茫然的眼神才一点点聚焦,确认了广播里的名字确实属于自己。一股巨大的、从未体验过的热流猛地冲上头顶,让她一阵眩晕。脸颊迅速烧红,心跳如擂鼓。她下意识地又想低下头,但这一次,一种陌生的力量阻止了她。她深吸一口气,极其缓慢地,对着欣起的方向,回了一个微微的、颤抖的点头。
下课铃一响,欣起第一个冲到了交晖座位旁,不顾周围还有同学没离开,一把抱住了她!
“太好了!交晖!你听到了吗?一等奖!是一等奖!”欣起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
交晖被这突如其来的拥抱弄得僵住了,但欣起身上传来的温暖和喜悦像暖流一样包裹了她。她迟疑地,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轻回抱了一下欣起,声音细若蚊蚋,却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听到了……我、我好像听到了……”
这时,文艺委员和其他几个同学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祝贺着。
“交晖,太厉害了!全市一等奖啊!”
“《触碰之间》是什么主题的画?回头一定要给我们看看!”
“真给我们班长脸!”
就连林薇,也走了过来,表情有些复杂,但最终还是扯出一个算是真诚的笑容:“恭喜你啊,交晖。”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注和善意,交晖依旧紧张,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但她没有再像以前那样试图把自己缩成一团。她只是红着脸,低着头,小声地、一遍遍地说着“谢谢”。
这份巨大的成功,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远超艺术节那次。交晖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年级,甚至学校领导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点名表扬。她不再是那个“奇怪的、会画画的交晖”,而是“才华横溢的美术天才交晖”。
赞誉和关注如同潮水般涌来。有同学主动找她讨论艺术,有低年级的学妹跑来怯生生地索要签名,甚至校报的记者也提出要采访她。交晖努力地适应着这一切,她学着在别人祝贺时抬起头,说一声“谢谢”,学着在别人好奇询问时,简短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虽然依旧笨拙,虽然每次应对后都需要独处很久才能平复剧烈的心跳,但她确实在尝试着,一步步走出那个自我封闭的壳。
欣起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像一道温柔的缓冲带,帮她挡掉一些过于热情的围堵,在她不知所措时悄悄递上一句提示,在她疲惫时为她辟出一方安静的天地。她看着交晖在聚光灯下从惊慌失措到勉强应对,心里充满了老母亲般的欣慰和骄傲。
然而,成功的喜悦之下,现实的考量也悄然浮现。高二下学期近在眼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横亘在所有学生面前——文理分科。
放学后的画室,再次成为她们躲避喧嚣的港湾。只是这次,画架上空着,两人并排坐在旧沙发上,面前摊开着各自的成绩单和分科意向表。
气氛有些沉闷。
欣起的理科成绩中等偏上,文科则相对突出,尤其是历史和政治,她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交晖,她的数理化成绩竟然也相当不错,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她的心,显然完全偏向于艺术。她的意向几乎不言而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