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反派好感系统:从祁同伟开始改变 > 第112章 即将到来的决战

随着季鸿远的命令下达,下属立刻开始部署。半个月后,系列文章和专题报道密集上线。

《环球时报》上的《宽容是文明的底色——中日合作的新契机》一文,详细描绘了所谓“日本老兵山崎健一”的“忏悔经历”:

“山崎健一曾参与当年的战争,晚年成立‘中日和解基金会’,募集资金援助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他多次在公开场合下跪道歉,声称‘要用余生弥补战争罪孽’。”

文章结尾写道:“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而非延续仇恨。在中日贸易额持续增长的今天,我们更应拿出大国宽容,以合作共赢的心态拥抱未来。”

地方电视台的经济栏目则播放了“赴日淘金成功案例”:

“来自河南的张某,放弃国营工厂的铁饭碗,在东京从事餐饮服务,月薪高达3万日元,不到一年就攒钱给家里盖了新房;

浙江的李某,在大阪从事小商品批发,凭借差价优势年入百万,如今已在日本成立自己的公司。”

节目主持人还总结道:“90年代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走出去才能抓住机遇,日本作为经济强国,无疑是淘金者的理想目的地。”

这些内容迅速引发社会讨论。在某外贸公司的办公室里,年轻职员小林拿着报纸对同事说:“没想到日本有这么多反思战争的人,看来我们确实该放下偏见,多和他们合作。”

菜市场里,几位大妈也在议论赴日打工的话题:“听说去日本打工能赚不少钱,我家侄子刚高中毕业,要不也让他去试试?”

甚至有中介公司趁机炒作,打着“赴日务工绿色通道”的旗号收取高额服务费,不少急于赚钱的年轻人上当受骗。

此时的指挥中心,陆则正和团队成员分析着最新的舆论动态。秦峰皱着眉头说:

“季鸿远这招太狡猾了,刻意抛开基数谈问题,将个性案例当做共性案例来误导大众,将虚假信息包装成‘符合时代趋势’的论调,普通人很难分辨。

如果我们直接反驳,很容易被扣上‘破坏中日友好’‘阻碍经济发展’的帽子。”

陆则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他用‘利益’和‘大义’做伪装,我们就从‘事实’和‘风险’入手拆解。既然他编造虚假故事,我们就用真实案例戳穿;既然他隐瞒风险,我们就把隐患公之于众。”

他当即下达指令:“第一,联系外交部门和历史学界的专家,收集日本政府否认战争罪行、修改历史教材的官方文件和新闻报道。

再找到真正的侵华战争受害者和家属,整理他们的证言,形成《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修正主义真相》报告,同步提交给《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

第二,联合公安部门和侨联组织,收集赴日务工人员的真实经历,尤其是被骗、被剥削的案例。

比如部分中介的欺诈行为、日本黑心雇主克扣工资、非法滞留者的悲惨处境等,制作《赴日淘金热的陷阱》系列报道,在《法制日报》和地方电视台的法治栏目播出。

第三,邀请经济学家撰写评论文章,分析中日贸易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单方面‘宽容让利’,明确‘铭记历史’与‘发展合作’并不冲突,批判将两者对立的错误观点。”

一周后,反击内容集中上线。《人民日报》刊登的《历史不容篡改 合作需守底线》一文,曝光了日本文部省修改历史教材、删除金陵惨案的相关内容的官方文件。

此外,还引用了侵华老兵的真实口述:“日本政府从未真正道歉,所谓的‘民间反思’大多是个别行为,甚至有不少右翼团体公开否认战争罪行。”文章还附上了战争受害者张奶奶的证言:“我的父母都死在日军的屠刀下,这笔血债不能忘。宽容不是无底线妥协,合作更不能以牺牲历史真相为代价。”

《法制日报》的《赴日淘金梦碎记》则披露了多个真实案例:“河南务工者王某,被中介以‘月薪3万日元’为诱饵骗走5万元服务费,到日本后才发现工作是非法黑工,不仅月薪只有1万日元,还经常被雇主克扣;浙**年陈某,轻信‘小商品贸易暴富’的谎言,携带全部积蓄赴日创业,因不熟悉当地法律和市场规则,货物被海关扣押,最终血本无归,流落街头。”公安部门还通过媒体发布预警,提醒公众警惕赴日务工骗局,截至目前已侦破相关案件20余起,抓获诈骗分子50余人。

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栏目也邀请经济学家进行解读:“中日贸易合作的基础是平等互利,而非单方面的‘宽容’。我们欢迎日本有诚意的民间反思,但坚决反对借‘友好’之名掩盖历史真相。

同时,赴日务工存在诸多风险,语言障碍、法律差异、就业陷阱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盲目跟风只会得不偿失。”

真实的案例和权威的解读再次扭转舆论风向。

小林在看完《人民日报》的文章后,羞愧地对同事说:“原来之前的‘反思故事’是假的,差点被误导了。铭记历史和发展合作确实不冲突,不能为了所谓的‘宽容’就忘了过去。”

菜市场里的大妈们也打消了让孩子赴日打工的念头,一位大妈说:“没想到外面这么多陷阱,还是在国内踏实工作靠谱。”

那些炒作赴日务工的中介公司,也因公安部门的打击行动纷纷倒闭,不少被骗的年轻人成功追回了损失。

临海别墅内,季鸿远看着最新的舆论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下属低着头汇报:“老板,我们的舆论攻势又被瓦解了,公安部门还查处了我们暗中扶持的几家中介公司,现在公众对‘中日友好宽容论’和‘赴日淘金热’的信任度几乎为零。”

季鸿远沉默良久,突然冷笑一声:

“陆则,你确实有两把刷子。但这场认知战,我还没输。

通知下去,准备启动第四轮计划,这次我们瞄准实体经济领域,从产业链入手给陆则制造麻烦。”

他走到书桌前,翻开一份标注“绝密”的文件,眼中闪过一丝狠辣:“我倒要看看,他能护得住舆论,能不能护得住国内的民族企业。”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的技术组再次截获了季鸿远团队的加密通讯。陆则看着屏幕上的情报,眼神变得愈发锐利:“看来季鸿远要从舆论战场转向经济战场了。通知各部门做好准备,无论他出什么招,我们都奉陪到底。”

一场横跨舆论与经济领域的全新博弈,已然拉开序幕。

这一次,交锋的不仅是认知与真相,更是国家经济安全与民族企业的未来,双方的较量也随之进入更复杂、更凶险的阶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