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灵脉监测中心的屏幕前,小木紧盯着实时跳动的数据,眉头紧锁。屏幕上,凡间黑石镇区域的灵脉浓度曲线正持续走低 —— 从正常的 0.8 灵脉单位降至 0.5 灵脉单位,且仍在缓慢下降;而天庭西瑶池区域的灵脉流动速度,则因冬季严寒从每秒 1.2 米降至 0.9 米,通道运行效率随之下降。“气候变化对灵脉的影响,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 小木将数据报告传给金宝与林仙,语气中带着一丝焦急。
与此同时,仙宝商城的灵草摊位前,商贩张婆婆正无奈地向顾客解释:“今年凡间干旱,灵草长得慢,产量比去年少了 5%,价格只能稍微涨一点,还请大家多担待。” 不远处的灵脉通道枢纽,工作人员也在忙着检修 —— 因灵脉流动变慢,通道的商品传输时间较之前延长了 15 分钟,部分对灵脉稳定性要求高的仙法商品,还出现了轻微的灵脉流失现象。
一场由 “气候变化” 引发的新挑战,正悄然威胁着仙凡贸易的稳定运行。年轻团队在接到小木的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小钱请教,在 “总顾问” 的指导下,一场针对性的 “灵脉适应计划” 迅速展开。
一、危机显现:气候变化对灵脉的双重冲击
1. 凡间干旱:灵脉浓度下降,商品生产受阻
凡间连续三个月的持续干旱,让长江流域、黑石镇等仙凡贸易核心区域的灵脉浓度大幅下降。灵脉作为仙凡商品生产的 “能量基础”,浓度不足直接导致两类问题:
灵脉商品产量减少:凡间的灵木法器底座工坊,因灵脉浓度不足,木材的灵脉吸收率从 30% 降至 15%,生产一件底座的时间从 3 天延长至 5 天,月产量减少 20%;天庭在凡间种植的灵草基地,仙草的生长周期从 2 个月延长至 3 个月,产量减少 5%,部分稀有灵草(如清邪草)甚至出现枯萎现象;
贸易成本上升:为保证商品质量,商户不得不增加 “灵脉补充剂” 的使用 —— 凡间法器工坊每月需多花费 10 块银元购买补充剂,天庭灵草基地的补充剂成本也增加了 15%,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商品价格上,导致灵脉商品的凡间售价平均上涨 8%,部分百姓开始减少购买。
“以前一块灵脉补充剂能维持 5 天生产,现在只能维持 3 天,成本越来越高,利润却越来越薄。” 凡间法器工坊老板李师傅,看着账本上不断增加的支出,愁眉不展。他的工坊已有两名工匠因订单减少、收入下降,选择离开。
2. 天庭严寒:灵脉流动变慢,通道效率下降
天庭冬季的异常严寒(气温较往年低 10℃),则让灵脉通道的运行面临考验。灵脉流动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变慢,直接影响通道的传输效率与安全性:
传输效率下降:南天门、西瑶池两条核心灵脉通道,商品传输速度较往年下降 10%—— 原本 15 分钟能完成的天庭到凡间传输,现在需要 17 分钟;灵脉波动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通道故障率从 0.5% 升至 1.2%,部分对灵脉波动敏感的仙法商品(如灵脉修复符),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灵脉活性流失的情况;
通道维护成本增加:为防止通道因严寒结冰、灵脉堵塞,工作人员需每天对通道进行 “灵脉预热”—— 使用 “聚灵符” 提升通道内的温度,每天消耗的聚灵符成本达 50 块仙玉,较往年增加 30%;同时需增加巡检频次,从每天 2 次增至 4 次,人力成本也相应上升。
“之前每天巡检 2 次就能确保通道安全,现在要巡检 4 次,还得随时盯着灵脉流动数据,生怕出问题。” 通道枢纽的值班仙兵,每天要在严寒中往返通道多次,脸上冻得通红。更让他担心的是,若严寒持续,通道可能需要阶段性关闭维护,届时仙凡贸易将面临中断风险。
二、灵脉适应计划:三大举措应对气候挑战
“气候变化是新的、长期的挑战,不能只靠临时补救,必须从‘适应’和‘优化’入手,建立长效应对机制。” 小钱在指导年轻团队时强调。基于这一思路,小木、金宝、林仙共同制定 “灵脉适应计划”,从通道改造、灵脉培育、种子研发三个维度,系统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 通道改造:恒温恒湿装置,稳定传输环境
小木牵头负责灵脉通道的改造升级,核心是在通道框架中加入 “恒温恒湿灵脉装置”—— 这是小木团队与天庭炼器大师联合研发的新技术,装置由 “灵脉加热模块”“湿度调节模块”“能量稳定模块” 三部分组成,能自动维持通道内的温度(20℃±2℃)与湿度(60%±5%),不受外界气候变化影响。
灵脉加热模块:采用 “灵脉转化热能” 技术,将通道内多余的灵脉能量转化为热能,在严寒天气为通道供暖;同时配备 “智能温控系统”,当温度低于 18℃时自动启动,高于 22℃时自动关闭,避免能源浪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