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宝商城的流霞丝门帘,近来多了几分凡间的雅致 —— 门帘边缘被绣上了凡间诗词里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陈姑娘受仙子们委托,特意新增的苏绣样式。自反垄断机制稳定了市场秩序,仙凡贸易不再只局限于商品交换,一股文化融合的浪潮,正随着往来的客商,在仙凡两界悄然蔓延。
最先显露出变化的,是天庭的神仙们。以往,仙者们多沉浸在修仙悟道、炼制法器的生活中,对凡间文化鲜少关注。可随着仙宝商城里凡间商品的增多,不少仙子、仙官在采购时,渐渐被凡间的诗词、戏曲吸引。负责看管南天门的韦陀仙将,一次偶然在张掌柜的丝绸摊前,看到摊案上放着一本泛黄的《唐诗宋词集》,随手翻开,“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豪迈诗句,竟让他驻足良久。此后,他每天执勤结束,都会特意绕到商城,找张掌柜借诗词集阅读,有时还会和张掌柜讨论诗句里的意境。
掌管天庭乐坊的嫦娥仙子,则被凡间的戏曲深深打动。一次,她在商城闲逛时,听到凡间商贩用留声机播放《汴京城戏曲录》里的《牡丹亭》选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的婉转唱腔,让她瞬间入了迷。她当即买下留声机和戏曲录,带回广寒宫后,不仅自己反复聆听,还教宫中的玉兔们跟着哼唱。渐渐地,天庭里越来越多的神仙开始追捧凡间文化,《唐诗宋词集》《汴京城戏曲录》成了仙宝商城的热销商品,甚至有仙子专门定制绣着诗词的锦帕,仙官们则以收藏凡间名家字画为荣。
小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当即决定在仙宝商城增设 “凡间文化专区”。专区选址在商城最热闹的中心区域,摊位的布置充满了凡间特色 —— 桌案是用凡间的红木打造,上面铺着蓝白相间的蜡染桌布,摊位间悬挂着绘有凡间山水的灯笼。专区内,除了热销的诗词集、戏曲录,还摆放着凡间的笔墨纸砚、书法字帖,甚至有凡间工匠现场表演活字印刷术。
“凡间文化专区” 开放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大批神仙前来。嫦娥仙子带着广寒宫的玉兔,在戏曲摊位前停留了许久,还向凡间戏班的老艺人请教唱腔技巧;太上老君则对活字印刷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亲手尝试印刷了一首李白的《静夜思》,笑着说:“凡间竟有这般巧妙的技艺,比天庭的刻玉成书更简便,值得推广!” 短短半个月,专区的销售额就突破了十万铜钱,不少神仙还建议小钱,多引进些凡间的话本、乐谱,让天庭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与此同时,凡间百姓对天庭文化的认同,也在悄然加深。以往,凡间百姓对天庭的认知,多来自神话传说,总觉得仙者遥不可及。可随着仙凡贸易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天庭商品走进凡间 —— 农户们用天庭的灵脉米种植庄稼,收成比以往翻了一倍;工匠们用天庭的流云丝织布,织出的布料不仅结实耐用,还带着淡淡的光泽;就连寻常百姓家,也能买到天庭的清心丹,用来缓解劳作后的疲惫。
这些仙法商品,让凡间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天庭文化的魅力。在江南的苏州城,百姓们为了纪念仙凡贸易带来的改变,自发修建了 “仙凡贸易纪念亭”。亭子的匾额是用凡间最好的楠木制成,上面刻着 “仙凡同心” 四个大字,亭内的石碑上,详细记载了仙宝商城的建立历程,还供奉着小钱、土地公等推动仙凡融合的人物画像。每天,都有百姓带着香火前来祭拜,祈求仙凡贸易长久繁荣。有老人对着小钱的画像感叹:“若不是小钱主事,我们哪能用上这么好的仙物,过上这么好日子啊!”
在北方的洛阳城,纪念亭的规模更大,亭外还修建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摆放着天庭的流霞石雕刻的摆件,百姓们时常带着孩子来这里玩耍,给孩子们讲述仙凡贸易的故事。“以后,我们和神仙就是一家人了!” 孩子们听着故事,眼中满是憧憬。
看着仙凡两界文化交融的势头越来越好,小钱心中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 在仙凡贸易通道的枢纽处,举办一场 “仙凡文化节”,让仙凡双方近距离交流,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他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天庭和凡间商户的支持,天庭的乐坊、舞坊主动提出表演节目,凡间的戏班、舞龙队也积极报名参与。
文化节举办的当天,仙凡贸易通道枢纽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通道两侧,挂满了仙凡两界的特色饰品 —— 天庭的流霞丝灯笼与凡间的红灯笼交相辉映,天庭的仙花与凡间的牡丹摆放在一起,空气中飘着仙酿与凡间米酒的混合香气。
上午辰时,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首先登场的是天庭的仙法舞蹈表演。只见十余名仙子身着流光溢彩的仙裙,手持玉笛,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她们的舞步轻盈灵动,时而像云朵般飘在空中,时而在地面旋转出绚丽的光圈,玉笛吹奏出的仙乐,让在场的凡间百姓听得如痴如醉。“这就是神仙的舞蹈吗?也太好看了!” 一名凡间少女激动地拉着同伴的手,眼睛紧紧盯着舞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