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79章 朝堂定策

宋神宗的新宋 第79章 朝堂定策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9:52:40

熙宁元年四月初一,大庆殿大朝会。

繁琐的常规政务奏对完毕后,殿内一时有些沉寂。御座上的赵顼并未像往常一样宣布退朝,而是目光缓缓扫过丹墀下的文武百官,最后落在了班列前排的几位重臣身上。

他轻轻抬手,侍立一旁的李宪立刻上前一步,尖细的声音响彻大殿:“陛下问话,诸公可还有本奏?”

短暂的安静后,赵顼终于开口,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直接切入了一个半月来搅动汴京的话题:

“近日,朕闻朝野内外,因人才取士之法,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太学之内,王学士、司马学士各抒己见,皆引经据典,赤心为国。市井之间,士子学子,亦争相探讨,可谓群情踊跃。”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朕思之,此非坏事。为国取才,乃朝廷第一要务,关乎国运兴衰。既然天下悠悠之口,已对此事如此关切,我朝廷又岂能充耳不闻,置身事外?”

他直接点明核心:“王介甫所言,重策论,求实务,其心在于为国选干才,破僵局;司马君实所忧,防功利,固根基,其意在于存风教,防偏颇。二卿所言,看似相左,实则皆出自一片公忠体国之心。”

“然则,空谈无益,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朝廷自有制度,天下需要的是章程,是准绳。”

赵顼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今日,朕便想听听诸卿之见。对于这科举取士之法,当如何因时顺益,既能选得贤才,又不失其公?韩相公,您为首辅,总揽全局,请先言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老臣韩琦。韩琦手持白玉圭,缓步出班,声音沉稳如常:

“陛下圣明,洞察秋毫。王、司马二学士之辩,确应引起朝廷重视。老臣以为,取士之法,关系百年树人,不可不谨,亦不可不变。然法不可轻变,变则需稳。诗赋取士,行之百年,虽有浮华之弊,然亦有其甄别才思、器度之功,未可全废。

策论之试,确能引导学子关注时务,然其标准难立,易生流弊。老臣愚见,或可存其旧制,渐立新科,于进士科外,另设一科,专考经义策论,试办数年,观其成效,再议推广。如此,新旧兼存,既开新路,亦免动荡。”

韩琦的意见老成谋国,核心在于“稳”字,代表了朝中绝大多数务实派官僚的想法。

赵顼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次相曾公亮:“曾相公之意如何?”

曾公亮出班奏对,更为具体:“陛下,臣赞同韩相之言。变法需渐进。然既设新科,或加重策论,则首要之事,在于立规矩、定范围。

若无范围,则策论命题天马行空,评判标准无所依从,必然导致混乱不公。臣以为,当由礼部、国子监召集大儒,先行划定策论出题之典籍范围,使学子有所适从,考官有所凭据。此乃改革之第一步,亦是关键一步。”

曾公亮将问题从“要不要改”推进到了“如何改”的技术层面,这是极具建设性的。

赵顼微微颔首,看向新任三司使韩绛:“韩卿执掌三司,深知实务之要,你以为呢?”

韩绛因江南之功,气势正盛,出班朗声道:

“陛下!臣以为韩相、曾相所言稳健,然时不我待!朝廷需才孔亟,岂容徐徐图之?诗赋之弊,已然显着,当果断削减其分值比重,大幅提升策论地位!至于范围,曾相所言极是,必须明确。

臣以为,策论当直指时弊,考题可源于《春秋》决狱之智、《通鉴》治乱之鉴、‘三礼’制度之详、《唐书》兴衰之由!如此,方能考出真才实学!”

韩绛的言论明显偏向王安石,主张更激进的改革,但也接受了“划定范围”这个前提。

随后,赵顼又点了翰林学士承旨王珪、御史中丞吕诲等人的名。王珪文辞斐然,但善于逢迎,所言多是“陛下圣明,臣等愚钝,当谨慎商议”之类的圆滑之语。

而吕诲作为言官领袖,则再次强调了司马光担忧的吏治风险,主张必须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新法可能产生的弊端。

听罢众臣议论,赵顼心中已然有数。他见火候已到,便从御座上缓缓起身。

“诸卿所奏,朕已尽知。”他声音清朗,带着决断之力,“韩相公求稳,曾相公重制,韩绛图快,吕诲防弊,皆有其理。然则,朝廷决策,当博采众长,取其公约。”

他目光扫过曾公亮、以及班列中的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最终下达了裁决:

“既然已有共识,认为科举取士之法需因时制宜,加以改良;亦认为策论若行,必先划定范围,立下规矩,以防失据。那么,此事便不容再议而不决!”

“曾公亮!”

“臣在!”曾公亮立刻出班躬身。

“朕命你,总领此事!会同吏部、礼部二位尚书,即日起,主导此次科举考试改革的起草方案。召集翰林院、国子监博士等博学鸿儒,共同商议。”

他接着,给出了最关键的指示,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朕之意见,此次改良,核心在于为国取才,因地制宜,顺势而导。策论之试,当以经史大义为根本,兼及当今时务。

其出题范围,初步可限定于——《春秋》之微言大义、《资治通鉴》(初定版)之治乱兴衰、‘三礼’之国家典制、《唐书》之前世得失!以此四者为基,详加研讨,拟定具体章程。”

“至于诗赋去留、分值几何、如何分科,皆由尔等详加论证,拿出一个稳妥的、可执行的方案来,奏报于朕!”

“朕要的,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一个能让天下读书人明晰、能让考官执行、能为我大宋选拔出经世致用之才的切实方案!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朕要看到结果,昭告天下!”

“臣等遵旨!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曾公亮与吏部、礼部尚书齐声应诺,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喜欢宋神宗的新宋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宋神宗的新宋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