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06章 借刀与入彀

宋神宗的新宋 第106章 借刀与入彀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21:22:48

皇城司这套组合拳,如同一位高超的棋手,落子无形,却步步为营。效果在十月下旬开始逐渐显现:

茶楼酒肆中,关于绥州的议论不再是“该不该守”的一边倒质疑,开始出现“陛下所言,似也有些道理”、“西夏确实欺人太甚”、“种将军和边军弟兄也不容易”之类的声音。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层官员,在读到那些算经济账、讲战略价值的文章后,私下交谈时开始表示:“或许……陛下此举,是看得更长远些。”

太学里,年轻学子们为“王霸之辨”争得面红耳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空谈仁义不能御敌,富强方能安邦”的观点。

甚至部分与司马光交好的官员,在读到那些描绘边关将士艰苦的“故事”后,也不禁叹息:“守土将士确是可敬,只是……希望不要再启战端。”敌意明显软化。

这场舆论战的核心目的,并非要说服司马光等核心复古派(那几乎不可能),而是要争取那“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对现状不满、对国家前途忧虑,但又囿于传统观念、不敢轻易表态的广大士大夫。

赵顼的手段,正是要引导他们去反思:仁宗、英宗朝四十年来,一味强调“宽仁”、“持重”,为何却换来了国库空虚、边患日亟?

当传统的“药方”似乎已经无效,甚至“病入骨髓”之时,是不是应该允许、甚至支持皇帝尝试一条更强硬、更务实的新路?

秋意渐深,汴京的舆论场在经历了最初的震荡后,正发生着深刻而微妙的变化。一股支持变革、强调事功的暗流,在皇权的精心引导下,开始悄然涌动。

赵顼站在福宁殿的舆图前,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但他已经证明,只要运用得当,皇帝所掌握的资源和智慧,足以在士大夫的舆论战场上,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而这场舆论战的胜利,将为接下来更为波澜壮阔的熙宁新法,扫清最初的思想障碍。

熙宁元年的十一月,伴随着河北灾情的渐缓与绥州城防的日益坚固,悄然降临汴京。然而,紫宸殿那场关于绥州的御前辩论,其影响却如这冬日的朔风,持续在士大夫阶层中激荡。

以司马光为首的复古派,在舆论上被年轻官家赵顼凭借充分的准备与犀利的辩才压过一头后,并未消沉,反而弥漫着一种愈发强烈的危机感与紧迫感。

司马光位于汴京的宅邸书斋内,炭火盆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几人眉宇间的凝重。吕陶、范纯礼、孙觉等核心人物再次聚首。

“君实兄,”吕陶语气沉郁,“自绥州之辩后,市井清议,多有称颂陛下‘明断’、‘务实’之声。韩绛、吕惠卿等辈,气焰更盛。长此以往,我等所持之‘王道’、‘礼法’,恐将被视为迂阔空谈,于士林中边缘化矣!”

范纯礼点头附和:“确是如此。陛下锐意事功,吕惠卿等新进之辈,皆以‘富国强兵’为号,颇能吸引年轻士子。若我辈只一味持重守旧,恐难再凝聚人心。必须有所作为,以彰我道之不虚!”

司马光静坐主位,目光深邃,缓缓捻动手中念珠。他何尝不知眼下困境?作为士林清流领袖,他深知政治声望需靠实绩维系,空谈道德经义,终难服众。

他们急需一个既能彰显其政治主张(复古礼、明纲常),又能切中时弊、展现经世之才的舞台。

沉默良久,司马光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诸君所虑,正是光日夜忧心者。我辈之道,非徒托空言,乃在经世致用。

当今朝野之积弊,除边事冗费外,尚有一更为沉疴,且与我等所倡‘礼法’息息相关之痼疾!”

众人精神一振:“愿闻其详!”

司马光一字一顿:“宗室!”

他详细剖析:“宗室之弊,其害有三:

一、 耗竭国用:赏赐无度,禄俸浩繁,河北大旱暂停俸禄,然各类恩赏依旧,于国库实为巨负。

二、 僭越礼制:婚丧嫁娶,竞相奢靡,等级不明,纲常紊乱,此正为我辈匡正礼乐之职责所在!

三、败坏风气:子弟骄惰,不学无术,徒耗廪食,有损天家颜面。”

“若我辈能在此事上,秉礼直谏,拟定章程,整肃风气,为国节用,”

司马光的声音带着一种决绝,

“既可解朝廷燃眉之急,又可昌明圣学,实践‘以礼治国’之理想!此正是一举多得之良机!纵有风险,然名教大事,岂可避嫌? 若成,则天下知我辈非空谈之士,乃实干之才,声望必复振!”

这个选择,风险极大,必将深深得罪庞大的宗室集团。但收益也同样诱人:一旦成功,他们将赢得“直臣”、“礼法扞卫者”、“为国纾难”的巨大声望,彻底扭转在绥州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政治正确的高地、巨大的名声收益、以及践行政治理想的冲动,使得司马光派甘愿铤而走险。

就在司马光等人密谋策划,开始搜集资料、撰写奏章初稿之时,福宁殿内的赵顼,通过皇城司无孔不入的耳目,早已将他们的动向掌握得一清二楚。

李宪呈上密报,赵顼览毕,嘴角泛起一丝一切尽在掌握的笑意:“果然,司马君实还是要从‘礼’字上做文章。宗室……好!甚好!这把‘刀’,自己寻到了最合适的鞘。”

他立即对李宪面授机宜:

“司马光欲做此事,朕便助他一臂之力。然,须不着痕迹。”

提供‘弹药’:将皇城司掌握的、关于某些远支宗室奢靡逾制、行为不端的具体案例,通过可靠的第三方渠道,“偶然”地泄露给与范纯礼、孙觉等交好的御史或太学博士,确保这些案例能充实司马光奏章的论证。

开放‘资料’:暗示翰林院、史馆,若司马光等人为“考订古礼”需要调阅有关历代宗室制度的典籍档案,可予适当便利。这既显得朝廷重视礼制,又为司马光提供了学术支持。

引导‘风向’:继续在士林中散布“整肃宗室礼制,非大儒鸿笔不能定其规”的论调,为司马光接下来的上奏营造期待氛围。

赵顼此举,如同给正在蓄力的司马光悄悄地送去了东风,让他这把“礼法之刀”磨得更快、更亮,也使其更义无反顾地砍向宗室这个目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