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95章 降温了

宋神宗的新宋 第95章 降温了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21:22:48

赵顼见火候已到,终于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语气缓和下来,带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务实:

“司马卿家,阿云一案,其情确有可悯之处。母丧期间被逼嫁,一弱女子,愤而出手,终未酿成惨祸,且能自首伏法。

朕意,可否援引‘恤刑’之古义? 不必在‘谋杀’、‘故杀’或婚姻效力上再做纠缠,直以其‘事出有因,悔罪可矜’为由,将刑名由死减流(死刑减为流放)。

如此,既存其生路,显朝廷仁政,亦未完全否定前判之严正。最重要的是——”

赵顼的目光紧紧盯着司马光,一字一句地说道:

“此事可就此了结。 朕不希望再看到任何因此案而起的奏章、辩论和攻讦。

朝廷的精力,必须立刻、全部地放回到河北的灾民、西北的边防、国家的度支上来!卿家明白朕的意思吗?”

这已不是商量,而是近乎最后的定论。赵顼的意图再明白不过:他要在不公开否定司马光的前提下,快刀斩乱麻地结束这场争论。

他避开了所有意识形态的陷阱,选择了一条最务实、也是政治成本最低的路径——运用皇帝特有的“赦免”或“恤刑”权,以“仁政”的名义,将案件从礼法之争的漩涡中强行剥离出来。

司马光沉默了很长时间。他一生坚守原则,最厌恶的就是这种“和稀泥”的权宜之计。

但他同样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深知皇帝此刻承受的压力,也明白如果再坚持下去,可能真的会引发难以预料的朝局动荡。

更重要的是,皇帝将河北、西北的惨状**裸地摆在他面前,那份沉甸甸的现实,让他无法再仅仅执着于一条抽象的“纲常”。

终于,司马光缓缓站起身,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难以言喻的沉重:

“陛下……心怀天下,以苍生为念,臣……谨遵圣谕。 臣会依陛下指示,重新拟定阿云案判决意见,以‘恤刑’为由,奏请减刑。”

他没有说“陛下圣明”,而是说“谨遵圣谕”。这细微的差别,表明他内心并未完全认同,但他选择了服从,为了他所效忠的王朝更大的“稳定”。

赵顼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知道这场风波终于可以平息了。他点了点头,语气也缓和下来:“有劳卿家了。退下吧。”

司马光再次行礼,转身退出御书房。他的背影,在那一刻,显得有些佝偻和落寞。

赵顼独自坐在书房内,看着司马光离去,又看了看地上那堆奏章,脸上没有任何轻松的表情。

他知道,这只是暂时压下了矛盾。司马光心中的理念并未改变,而士林中的裂痕也已产生。

如何真正弥合这些分歧,将所有人的力量引导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上,才是他这位年轻皇帝未来将要面对的最艰巨的挑战。

阿云案的波澜看似平息,但水面之下,暗流依旧汹涌。而河北的旱情,依然如火,灼烧着大宋的江山。

熙宁元年七月下旬,随着赵顼在御书房内与司马光那场关乎“势”与“理”的谈话结束,喧嚣一时的“阿云案”风波,终于以一种近乎“和稀泥”却各方都能暂时接受的方式平息了下去。

在皇帝的私下示意下,司马光虽心有不甘,但仍以审刑院的名义重新呈递了奏状,

援引“妇人在母丧期间,神哀志沮,行事或有偏激,情有可原”以及“罪犯自首,查证属实,依律可减等”的“恤刑”原则,奏请将阿云由死刑减为“流三千里”。赵顼当即朱批准奏。

这道旨意一下,原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双方,都像被掐住了脖子,瞬间安静了下来。

支持严惩的一方,见司马光本人都已“转弯”,且皇帝最终毕竟还是定了流刑重罪,并未完全否定“谋杀”性质,算是保住了礼法的基本面子,便也不好再说什么。

主张宽宥的一方,见最终保住了阿云的性命,达到了核心目的,也深知若再纠缠细节恐引皇帝不悦,遂也见好就收。

太学里的激昂辩论,茶坊酒肆间的热议,几乎一夜之间便烟消云散。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又被河北持续旱情的最新消息、或是某地官员贪腐被查的新闻所吸引。

一桩原本可能引发朝堂撕裂的案件,就这样被赵顼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强行降温,迅速翻篇。

数日后,中书门下政事堂侧厅。

首辅韩琦、枢密使文彦博、次相曾公亮、三司使韩绛,这四位眼下支撑着帝国运转的核心人物,难得地聚在一起,享用着简单的午膳后茶点。处理完上午紧急公务,略有片刻闲暇。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刚刚平息的阿云案上。

韩绛年轻气盛,率先开口,带着几分轻松:“阿云案总算尘埃落定。陛下此番处置,倒是干脆利落。司马君实那般固执之人,竟也被说服了。”

曾公亮捻着胡须,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赞赏:

“陛下此举,看似和稀泥,实则高明。既未公然否定司马光的‘礼法’大旗,免却了无尽的口水之争;

又实际保全了人命,彰显了仁恕之道。最关键的是,快刀斩乱麻,没让这桩案子变成第二个‘濮议’。如今河北、西北事急如星火,朝廷实在经不起内耗了。”

文彦博沉稳地接过话茬,目光扫过在座诸人:

“富弼在河北镇之以威,欧阳修筹之以文,王安石、元绛行之以干。陛下设此‘河北东西路经略使司’,用人各取所长,互为补充,成效已显。

如今对这阿云案,陛下又能衡情酌势,果断止损。由此可见,陛下虽年轻,但已深知为政之要,在于务实与权衡,而非拘泥于虚名意气。”

一直闭目养神的韩琦,此时缓缓睁开眼,声音苍老却带着洞察世事的清明:

“陛下之心,日益沉练矣。他欲更革祖宗之法,富国强兵,此志已明。然观其近来所为,无论是河北设官,还是处置此案,虽手段渐趋凌厉,却始终未脱我士大夫共治之轨范。

所用之人,所行之事,皆在规矩之内,即便有所变通,亦能自圆其说。此乃社稷之福。”

韩琦这番话,点出了关键。赵顼的种种举措,在韩琦这些老成谋国的重臣看来,虽然比仁宗、英宗时代更为主动进取,但依然遵守着北宋“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基本政治规则。

皇帝没有滥用皇权独断专行,而是通过任命官员、调整机构、引导舆论的方式来推行改革,这让他们感到放心。皇帝的“成熟”,正在于他学会了在既有框架内更有效地行使权力,而非试图砸烂框架。

四人相视点头,心中对这位年轻官家的评价,又高了几分。一种“帝国虽面临艰难,但中枢舵手愈发稳健”的默契,在无声中流淌。

然而,上天似乎总要考验这位年轻皇帝和这个多难的王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