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74章 江南风起

宋神宗的新宋 第74章 江南风起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21:22:48

熙宁元年正月十六,夜,江宁府韩绛宅邸。

昨日的酒宴气氛尚未完全散去,但书房内的空气却已凝重如霜。韩绛独自坐在案前,两侧烛火跳动,映照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庞。

案上,左边摆放着英宗皇帝特赐的“东南盐政特使”玉印,温润而沉重;右边,则是新君赵顼通过皇城司渠道送来的密令和调兵手谕,纸张硬挺,带着汴京的寒意。

他面前摊开着数卷档案,墨迹密密麻麻,皆是这两年来,他与王安石呕心沥血整顿盐政时,明察暗访所获的各方势力的底细——哪些世家阳奉阴违,哪些官员中饱私囊,哪些盐枭与官勾结……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他原本想放长线钓大鱼,或是留作将来制衡的筹码,但皇帝的召唤,打乱了他所有的部署。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将所有卷宗合上。烛光下,他的眼神锐利如刀,再无半分犹豫。

他起身,推开书房门。厅堂内,蔡确、以及数名身着常服却气息精悍的文武属官早已肃立等候,他们是韩绛这两年在江南精心栽培的真正心腹,此刻皆屏息凝神,等待着最后的指令。

王安石站在廊下阴影处,看着韩绛,眉宇间带着一丝忧虑。他见韩绛出来,上前一步,拱手低声道:

“子华兄,此举……是否再斟酌一二?雷霆手段,固然畅快,然江南局面初定,恐引发非议动荡,于冯相公后续接手,是否……”

韩绛抬手止住了他的话,目光扫过庭中肃立的众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介甫,你我皆知,疥癣之疾,久则入髓。我既奉诏返京,入主中枢,岂能留给陛下一个表面光鲜、内里仍爬满蛀虫的江南?岂能留给冯京一个束手束脚、处处掣肘的烂摊子?”

他微微提高声量,既是对王安石,也是对所有人说:“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我都要走了,还怕什么非议?这便算是我韩绛离任前,送给陛下的一份薄礼,也是送给冯京的一个相对干净的开局!”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站在最前、目光灼灼的蔡确身上:“蔡确!”

“下官在!”蔡确一步踏出,声音沉稳,毫无怯意。

“本官命你总揽此次清查行动!”韩绛将那份皇城司调令递给他,语气沉重,

“依据卷宗所列,按图索骥。凡涉及贪腐营私、勾结盐枭、阻挠新政之官吏、豪强,无论其根基多深,背景多硬,一律拿下!证据确凿者,就地羁押,报我核准后,依律严办!我要在离开江宁之前,看到结果!”

“下官领命!”蔡确双手接过调令,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决然的光芒。他知道,这是韩相公对他最大的信任和考验。

韩绛看着他,语气稍稍缓和,却更显期许:“持正(蔡确字),你年轻,有锐气,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通晓律法。此事办好,便是你立足朝堂,报效国家的基石。江南的未来,或许就在尔等年轻人身上。不要让我失望,更不要让陛下失望。”

“必不负相公重托!不负陛下圣恩!”蔡确深深一揖。

“去吧!”韩绛一挥手。

蔡确再无多言,转身便带着那几名精干属官快步离去,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中,脚步声坚定而急促。

庭院中只剩下韩绛与王安石。王安石望着蔡确离去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复又看向韩绛,眼神复杂:“子华兄……你这份礼,未免太过沉重了些。”

韩绛负手而立,望向汴京的方向,脸上露出一丝近乎冷酷的平静:“欲戴其冠,必承其重。陛下既欲革新乾坤,这点风雨,算得了什么?介甫,你我京师再会时,望已是海阔天空!”

这一夜,江宁府乃至整个两浙路,注定有许多人无法安眠。韩绛在离任前的最后一刻,挥出了他蓄力已久的雷霆一击,不仅是为了清除积弊,更是为了斩断旧势力的纠缠,为后续的改革者,扫清最大的障碍。而执行这把利刃的,正是那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蔡确。

熙宁元年正月十八至二月初,短短十余日内,原本还沉浸在新年余韵中的江南各州府,骤然被一阵凛冽的寒风吹彻。

一场由江宁府为中心,迅疾向周边蔓延的清查风暴,毫无预兆地降临。主导这场风暴的,是那个平日里看似低调、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年轻人——权发遣盐政司勾当公事蔡确。

他手持盖有皇城司与东南盐政特使双重印信的文书,行动如鹰隼般迅猛精准。根据韩绛移交的详实卷宗,按图索骥,雷厉风行。

一家家涉嫌参与私盐贩运、囤积居奇的中小盐场被骤然查封;

一队队平日里与盐枭暗通款曲、收受好处的厢军官兵及衙役被直接拿下;

一个个仗着地方势力、在盐引新政中阳奉阴违、甚至暗中操纵市价的中小世家家主被捉拿问罪。

狱舍很快人满为患。

一时间,江南官场、商界人心惶惶。他们原以为韩绛、王安石安稳一段,而新年之初会有一段难得的“真空期”,甚至可能从此大家相互默契就此安稳下去。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不是松懈,而是年初到来最为酷烈的清算。

韩绛的府邸,成了这场风暴的中心。

门前车马络绎不绝,求见的、说情的、打探消息的、乃至试图施压的各方人物纷至沓来。然而,府门大多时候紧闭。偶尔有极高身份的人得以入内,见到的韩绛却不再是往日那个可以商议、周旋的能吏干臣,而是一位面色冷峻、不容置疑的“酷吏”。

他端坐堂上,对所有的恳求、辩解甚至威胁,只有寥寥数语:

“证据确凿,国法如山。”

“此事已交蔡勾当全权办理,本官不预具体事务。”

“若要陈情,自有御史台、大理寺可去申告。”

其态度之强硬,决心之坚定,令所有访客心寒而去。

与此同时,王安石虽已准备返京,却也并未置身事外。他公开露面时,对蔡确的行动给予了毫不含糊的支持,言谈间将此次清查定义为“肃清新政奸宄,以正国法”,彻底堵住了那些试图从“破坏新政”角度舆论反扑的缺口。

韩、王二人,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向江南上下宣告:这次是玩真的,没有任何转圜余地。

恐慌迅速升级为绝望。无数加急的密信、诉状,如同雪片般飞向汴京,送至各位宰相、枢密使、乃至与江南利益攸关的朝中大佬案头。信中无不极尽渲染蔡确(实则韩绛)的“苛酷”、“罗织罪名”、“扰乱地方”,恳请中枢立即下旨制止,以免激起民变。

然而,回应他们的,是汴京方面一种近乎诡异的沉默。

中书门下、枢密院对此不置一词,仿佛从未收到过这些信件。

几位受过江南世家请托的重臣,私下或有微词,但在公开场合,均三缄其口。

就连以往最可能为此类事件发声的言官御史,也大多保持了奇怪的静默。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朝廷高层形成:谁都明白,这是韩绛离任前在为皇帝办事、为后续的新政铺路。此时插手,不仅会触怒锐意改革的年轻皇帝,更会惹上一身腥臊。

在巨大的政治风险和些许的地方人情之间,这些精于算计的朝堂大佬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当乌龟”——缩起头,装作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发生。

这场由韩绛点燃、蔡确执行的江南惊雷,就在朝廷中枢的默许甚至纵容下,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猛烈地涤荡着积弊深重的江南盐政旧格局。火焰烧掉的不仅是几个私盐贩子和贪官,更烧毁了无数盘根错节的地方利益网络,为即将到来的冯京,以及更深远的改革,硬生生烧出了一片焦土,也烧出了一片可供重新耕耘的土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