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90章 试点成效,改革根基渐稳固

贞观十八年暮春,江南苏州府的稻田里,嫩绿的秧苗刚插满田垄,一阵细雨过后,空气里满是泥土的清香。陈默身着青色官袍,脚踩草鞋,正弯腰站在田埂上,手把手教农户王老汉调整曲辕犁 2.0 的犁评:“王大叔,您看,这犁评往上提一寸,犁铧入土就浅三分,适合刚插完秧的稻田;等秧苗长到半尺高,再把犁评往下压,深耕能让根系扎得更稳,抗倒伏。”

王老汉握着犁柄,按陈默的指导调整犁评,果然,牛牵引着犁具前行时,入土深度恰到好处,比之前用旧直辕犁时省力多了。“陈主事,您这方法真管用!以前两牛拉犁,我这把老骨头一天耕半亩地就累得直喘气,现在一牛拉犁,一天能耕一亩半,还不费劲!” 王老汉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这是陈默任苏州府农艺主事的第三个月。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走遍苏州府的十二个村落,摸清当地的农业现状 —— 多数农户仍在使用老旧的直辕犁,插秧靠 “手抛苗”,成活率低,亩产常年徘徊在两石左右。针对这些问题,陈默制定了 “两步改良计划”:第一步推广曲辕犁 2.0,第二步改良插秧方法。

为了让农户接受新农具,陈默在每个村落选了一块 “示范田”,亲自耕作,用实际成效说话。他还联系工部,调拨了五十台曲辕犁 2.0,以 “半买半送” 的方式卖给农户(农户只需支付成本价的五成,其余由官府补贴),解决了农户 “想买却买不起” 的难题。短短一个月,苏州府便有超过八成的农户用上了曲辕犁 2.0。

在插秧方法上,陈默结合江南稻田的土壤特点,改良出 “分行插秧法”—— 用竹竿在田垄间划出间距均匀的线条,农户按线条插秧,每株秧苗间距保持五寸,既保证通风透光,又能减少病虫害。为了提高效率,他还制作了 “插秧模板”(用木板制成带孔的框架,按模板插秧,间距精准),让插秧效率提升两成,成活率也从原来的七成提高到九成。

春耕忙碌时,陈默每天天不亮就下田,直到日落才回家,脚底磨出了水泡,手上沾满了泥土,却毫无怨言。农户们看在眼里,都亲切地称他 “田埂上的官”,遇到农业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

转眼到了秋收时节,苏州府的稻田里金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官府组织农户收割、测产,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喜不已 —— 推广曲辕犁与新插秧法的农田,亩产平均达到了两石六斗,较去年增长三成,其中陈默的 “示范田” 亩产更是达到了三石,创下了苏州府近年来的最高纪录。

收割后的田埂上,农户们围着陈默,捧着新收的稻谷,激动地说:“陈主事,今年多收的粮食,够咱们全家吃半年了!您真是咱们的活菩萨!” 陈默笑着摆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新农具、新方法的功劳,更是大家辛勤劳作的结果。明年咱们再改良肥料,产量还能再提一提!”

工坊革新:断纱预警装置显成效

与此同时,长安城外的官营织坊内,机器声 “嗡嗡” 作响,水力纺纱机的叶片在水流带动下飞速转动,雪白的纱线从纺纱锭上源源不断地输出。刘顺身着蓝色工袍,正弯腰检查一台纺纱机的 “断纱预警装置”—— 铜丝是否紧绷、铃铛是否灵敏,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刘监丞,您这装置太管用了!以前纱线断了,咱们得时时盯着,稍不注意就空转半个时辰,现在铃铛一响,立马就能换纱,一天下来,纺纱量比以前多了两成!” 织坊的老工匠张师傅凑过来,笑着对刘顺说,手上还拿着刚纺好的纱线,粗细均匀,韧性十足。

刘顺任工坊监丞后,发现织坊的水力纺纱机虽比人工纺纱效率高,却有一个致命问题:纱线断裂后,纺纱锭会空转,不仅浪费水力,还影响后续织布流程。此前织坊采取 “专人盯守” 的办法,二十台纺纱机需要十名工匠看守,人力成本高,效率却低。

这让刘顺想起了自己考核时提出的 “断纱预警装置”。他立刻画出详细图纸,联系工部的铁匠,定制了细铜丝与小铃铛,带领工匠们在每台纺纱机的纺纱锭旁安装装置 —— 将细铜丝一端固定在纺纱锭的纱管上,另一端连接铃铛,纱线正常缠绕时,铜丝被撑起,铃铛悬空;纱线一断,铜丝失去支撑,铃铛落下,碰撞发声,工匠听到铃声便能及时更换纱线。

装置安装后的第一天,织坊的停工时间就减少了四成,二十台纺纱机只需四名工匠看守,人力成本降低六成。更让织坊主惊喜的是,由于纺纱效率提升,织坊的布匹产量较之前增长两成,且因纱线断裂减少,布匹的次品率从原来的一成降至三成,品质大幅提升。

消息传到工部尚书耳中,他特意来到织坊视察。当看到预警装置灵敏触发、纱线持续输出的场景时,尚书连连称赞:“刘监丞,你懂工坊实务,能解决实际问题,比那些只会读圣贤书、连纺纱机都认不全的官员强多了!你这装置,要在全国的官营织坊推广,让更多织坊受益!”

刘顺躬身谢恩,心中满是自豪 —— 从织坊学徒到工坊监丞,从提出想法到落地见效,他终于用自己的技艺,为大唐的纺织业做出了贡献。

商旅规范:香料贸易税收创新高

长安市舶司的报关大厅内,商贾云集,来自西域的商人正排队提交贸易文书,王磊身着紫色官袍,坐在案前,仔细核对每一份文书上的香料数量、产地与价格,手中的算盘 “噼啪” 作响,神情专注。

“王主簿,您这‘台账制度’太清楚了!以前报关,咱们得跟官员反复解释,还常因‘数量不符’被扣货,现在按台账填写,一目了然,半个时辰就能通关,太方便了!” 西域商人穆罕默德递上文书,笑着对王磊说,还特意带来了一小罐西域的香料,作为感谢。

王磊婉拒了香料,将核对无误的文书递给穆罕默德,说道:“穆罕默德先生,这是应该做的。咱们签订的‘诚信贸易协议’里写着,如实纳税者可优先通关,您这是按规矩办事,自然高效。”

王磊到任市舶司商税主簿后,发现这里的香料贸易税收征管极为混乱:商人申报的数量与实际到货数量常不相符,有的少报数量偷税,有的虚报价格骗退税;官员核查时,全靠 “肉眼估算”,缺乏准确依据,导致市舶司的香料税收常年低迷,还常有商人投诉不公。

针对这些问题,王磊制定了两项措施:一是建立 “香料贸易台账制度”,设计详细的表格,要求商人申报时填写香料的产地、品种、数量、采购价、运输成本、销售价,每一项都需附带凭证(如采购合同、运输单据);二是与西域、天竺的商人签订 “诚信贸易协议”,对如实纳税、无违规记录的商人,给予 “优先通关”“税率优惠(降低 1% 关税)” 的奖励,对偷税漏税者,列入 “黑名单”,半年内禁止在长安进行贸易。

为了确保制度落地,王磊还组织市舶司的官员学习台账填写与核查方法,制作了 “香料样品册”—— 收录不同产地、品种的香料样品,标注特征与大致重量,方便官员核对实物与申报是否一致。

三个月后,长安市舶司的香料贸易税收迎来了显着增长:较之前增长四成,且偷税漏税现象从原来的三成降至不足一成。更重要的是,商人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前来长安贸易的西域、天竺商人较之前增加两成,市舶司的通关效率也提高了五成。

户部侍郎得知后,亲自来到市舶司调研,当看到整齐的台账、有序的报关流程与增长的税收报表时,对王磊赞不绝口:“王主簿,你懂贸易、善征管,为朝廷增加了税收,解决了多年的征管难题,是户部急需的人才!你这方法,要整理成规范,在全国的市舶司推广!”

朝堂汇报:改革成效获认可

贞观十八年冬,唐太宗在紫宸殿召集百官,召开技艺科试点成效汇报会。殿内炭火盆烧得正旺,暖意融融,工部、户部的官员,以及江南、中原的地方官员,纷纷带着奏报与数据,等候汇报。

“陛下,技艺科农艺类考生陈默,任苏州府农艺主事半年,推广曲辕犁 2.0 五百余台,改良插秧方法,使苏州府水稻亩产增长三成,惠及农户两千余户,百姓反响极佳!” 江南道按察使率先上奏,还呈上了苏州府的亩产对比表与农户的感谢信,“臣以为,此类懂农务的官员,应多派往农业发达地区,助力粮食增产!”

唐太宗接过奏报,翻看片刻,脸上露出笑容:“粮食乃国之根本,陈默能让百姓多收粮食,便是大功一件!户部,要将苏州府的经验整理成册,发给各地农官学习。”

随后,工部尚书上奏:“陛下,工坊类考生刘顺,任长安官营织坊监丞,研发‘断纱预警装置’,在全国官营织坊推广后,布匹产量平均增长两成,次品率降低七成,为朝廷节省人力成本数百万贯!此外,刘顺还协助技艺局改良水力纺纱机,将纺纱锭从八个增加到十二个,效率再提五成!”

“好!好!” 唐太宗连连点头,目光扫过殿内的保守派官员,语气带着几分赞许,“技艺科选拔的人才,能解决工坊的实际难题,比空谈理论有用得多!”

户部侍郎紧接着上奏:“陛下,商旅类考生王磊,任长安市舶司商税主簿,制定‘香料贸易台账制度’与‘诚信贸易协议’,使市舶司香料税收增长四成,偷税漏税现象大幅减少,前来贸易的外商增加两成,为大唐的海外贸易注入新活力!”

他呈上税收报表与外商的反馈记录,补充道:“臣建议,在全国市舶司与税局推广王磊的方法,规范贸易征管,增加朝廷税收!”

唐太宗看着一份份亮眼的奏报,心中大喜,将奏报放在案上,目光转向列中的百官,声音洪亮:“技艺科试点半年,成效显着 —— 农艺人才助力粮食增产,工坊人才提升生产效率,商旅人才规范贸易征管,每一项都切实惠及民生、助力政务。此前反对改革的官员,如今还有何话可说?”

张柬之站在保守派前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看着满朝支持改革的氛围,听着实打实的成效数据,纵有不满,也无法反驳 —— 陈默的亩产增长、刘顺的效率提升、王磊的税收增长,都是铁一般的事实,容不得他质疑。他身旁的保守派官员也纷纷低下头,默不作声,此前的反对声,早已消失不见。

魏徵趁机出列,躬身上奏:“陛下,技艺科试点已充分验证改革可行。当前大唐百业待兴,农需懂务之官,工需善技之臣,商需明规之吏,恳请陛下下令,在明年全国科举中全面增设技艺科,与传统科目并行,选拔更多贴合国之需求的实干人才,为大唐的繁荣注入更多动力!”

“臣等附议!” 改革派官员纷纷出列,躬身附和,声音整齐有力,回荡在大殿内。

唐太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站起身,目光坚定:“便依魏卿所言!明年全国科举,全面增设技艺科,考核内容参照试点方案,录取者按才授职,让更多实干人才有机会为大唐效力!”

“陛下圣明!” 满朝官员齐声跪拜,声音震耳欲聋。保守派官员虽不情愿,却也只能跟着跪拜 —— 他们知道,科举改革的根基已稳,再反对也无济于事。

退朝后,李逸走出紫宸殿,望着远处的长安城 —— 街道上车水马龙,商贩的吆喝声隐约传来,工坊的烟囱冒着炊烟,一派繁荣景象。他想起半年前试点时的争议与担忧,想起陈默在田埂上的身影、刘顺在织坊的忙碌、王磊在市舶司的专注,心中满是欣慰。

这场科举改革,从太宗萌生想法到试点推行,从保守派激烈反对到成效落地,虽历经波折,却终于打下了稳固的根基。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更是大唐 “实用理念” 深入人心的开始 —— 未来,随着更多实干人才入朝,大唐的农耕将更兴盛,工坊将更发达,商贸将更繁荣,盛世的根基,也将在这些实干者的手中,愈发牢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大明宫的红墙上,映得 “紫宸殿” 的匾额格外庄严。李逸站在台阶上,心中满是期待 —— 明年的科举,将有更多像陈默、刘顺、王磊这样的实干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将带着技艺与智慧,奔赴大唐的各个角落,用双手与汗水,书写属于大唐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