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55章 国子监的 “异类”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55章 国子监的 “异类”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初夏的国子监,蝉鸣渐起,藏书楼前的老槐树已枝繁叶茂,浓密的树荫为学子们撑起一片清凉。每日辰时,讲堂内都会坐满身着长衫的学子,听国子监博士讲授经史子集 —— 这日,主讲《管子》“轻重篇” 的,是年逾六旬的刘博士。

刘博士手持书卷,摇头晃脑地念道:“‘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此乃《管子》中治国理财之要义,诸位可知,如何将此理用于民生?”

讲堂内瞬间安静下来,学子们纷纷低头思索。这些大多出身世家的子弟,虽熟读经典,却鲜少接触实际民生,一时竟无人能答。坐在后排的李逸,却微微皱起了眉 ——《管子》“轻重篇” 讲的是商品供需与价格的关系,这与他经营 “逸品轩” 时的定价策略,简直不谋而合。

“学生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逸起身拱手,声音清亮,打破了讲堂的寂静。

刘博士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李公子但说无妨。”

周围的学子们纷纷侧目,眼神中带着几分好奇与轻蔑 —— 他们早已听说,这个 “破格旁听” 的商人子弟,不懂骈文韵律,却总爱说些 “市井之事”,今日倒是要看看,他能说出什么花样。

李逸走到讲堂中央,从容说道:“先生方才所言‘物多则贱,寡则贵’,学生以为,可从商情中见真章。去年‘逸品号’从真腊国带回一批香料,其中沉香因产量稀少,仅得五十斤,学生便将其定价为每斤二十贯;而胡椒产量达五百斤,便定价为每斤两贯。结果沉香虽贵,却因‘物稀’被权贵争相购买,三日内售罄;胡椒虽廉,却因‘物多’供过于求,最终需降价至每斤一贯五,才勉强卖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后来学生调整策略,将剩余的胡椒与其他香料混合,制成‘熏香包’,既减少了单一胡椒的存量,又创造了新的商品,最终不仅卖光了胡椒,还多赚了三十贯。这便是‘散则轻,聚则重’—— 将过剩的货物‘散’作他用,便能改变其‘轻贱’的处境;将稀缺的货物‘聚’于一处,便能凸显其‘贵重’的价值。”

这番话,没有引用半句圣贤语录,却用实实在在的商例,将《管子》的抽象理论说得透彻明白。刘博士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抚须点头:“好!好一个‘商情见真章’!李公子以实践解经典,比空谈义理更有说服力,老夫自愧不如!”

周围的学子们也愣住了 —— 他们从未想过,晦涩的经典竟能通过 “卖香料” 来解读,更没想到,这个 “商人子弟” 的见解,竟比他们这些 “饱读诗书” 的世家子弟,还要透彻。

唯有坐在前排的几位保守派子弟,脸色不太好看。吏部侍郎家的公子赵恒,更是低声嘲讽:“不过是些市井买卖的伎俩,也敢拿来解读圣贤经典,真是有失体统。”

李逸听到了却不恼 —— 他知道,要改变这些人的偏见,不是靠争辩,而是靠实力。

几日后,讲堂论 “水利”。主讲的王博士谈及 “关中灌溉不足,常有旱情”,感叹道:“昔年郑国渠、白渠虽能解燃眉,却因水车效率低下,每逢春耕,仍有半数农田缺水。诸位可有良策?”

学子们再次陷入沉默。水利之事,涉及工程建造,他们大多只在书中见过 “水车” 二字,哪里懂什么改良之法?

就在王博士面露失望时,李逸再次起身:“先生,学生曾在逸品学院的种植班,与老农探讨过水车改良之法,或许能解关中灌溉之困。”

“哦?” 王博士眼中一亮,“李公子有何良策?”

李逸走到讲堂一侧的白墙前,拿起炭笔,迅速画起了水车的草图。他先画了传统的龙骨水车,标注 “需四人踩踏,每日灌溉十亩”,随后在水车的转轴处,加了一组齿轮,又在齿轮旁画了一个 “脚踏转盘”,标注 “齿轮传动,一人可抵两人力,每日可灌溉十五亩”。

“先生请看,” 李逸指着草图解释,“传统水车需多人同步踩踏,力量分散,效率低下。若在转轴处加装齿轮,让‘脚踏转盘’与齿轮联动,一人踩踏转盘,齿轮便能带动水车转动,且齿轮可放大力量,一人之力堪比两人。学生曾在试验田试用过改良后的水车,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五成,原本四人才能灌溉的农田,如今两人便可完成。”

王博士凑近草图,仔细看着齿轮的结构,又用手指模拟了传动过程,激动地说道:“可行!此法定然可行!齿轮传动之妙,老夫竟从未想过!若能在关中推广此法,灌溉难题定能大大缓解!”

讲堂内一片哗然,连之前嘲讽李逸的赵恒,都忍不住凑上前,盯着草图若有所思。李逸的 “异类”,似乎渐渐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 他不懂骈文,却能解决实际问题;他出身商人,却比世家子弟更懂民生疾苦。

但保守派子弟们,仍不愿承认李逸的价值。几日后,国子监举行 “策论比试”,题目为 “论关中民生改善之策”,赵恒故意当众说道:“李公子向来擅长‘实操’,不如今日也写篇策论,让我等见识见识,商人子弟的文章,是否也如‘卖香料’般‘实用’?”

这话看似客气,实则是在刁难 —— 李逸不懂古文韵律,写不出工整的骈文策论,赵恒就是想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

其他保守派子弟纷纷附和:“是啊,李公子就写一篇吧!”“正好让我们学学,如何用‘市井之语’写策论!”

李逸看着眼前这些刻意刁难的面孔,心中坦然。他知道,躲是躲不过的,不如索性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文风不工整,也要让这些人看看,什么是 “有用的策论”。

他拿起毛笔,略一思索,便在纸上写了起来。没有 “呜呼哀哉” 的开篇,没有 “之乎者也” 的堆砌,他直接写道:“关中民生之困,在‘水’与‘路’。水不足,则田难耕;路不通,则货难销。欲解此困,需从两事入手:一修水渠,二通商路。”

接着,他详细写下具体方案:

“修水渠:可在泾水旁增建十座水车,用改良后的齿轮传动之法,提高灌溉效率;再挖三条支渠,将水引入干旱的渭北农田,预计可新增灌溉面积两千亩。所需银两,可从‘逸品号’的贸易利润中,抽取三成资助,不足部分再由朝廷拨款。”

“通商路:关中至广州的商路,因山路崎岖,运输成本高,可在险要处修栈道、平陡坡,再设五个‘驿站货栈’,供商人存放货物、更换马匹。货栈可由‘逸品轩’与当地商户合建,朝廷只需减免三年商税,便能吸引商户参与。”

最后,他写下结尾:“民生改善,不在辞藻,而在实事。修一寸水渠,便多一寸良田;通一里商路,便多一分收入。若只知空谈‘仁政’,而不做实事,民生永难改善。”

策论写完,李逸将其交给主考官 —— 恰好是前来巡查的户部尚书魏徵。魏徵拿起策论,仔细读了起来,越读越惊喜。这篇策论,虽半文半白,文风不整,却句句切中要害,每个方案都有具体的措施、预算和实施路径,比那些 “空谈仁政” 的骈文策论,不知实用多少倍。

“好!好一篇‘务实策论’!” 魏徵拍案叫好,声音传遍整个讲堂,“此文虽无华丽辞藻,却有民生温度;虽无工整韵律,却有可行之策。老夫以为,这篇策论,胜于那些堆砌辞藻的空洞文章百倍!”

赵恒等人脸色瞬间铁青,却不敢反驳 —— 魏徵是主考官,又是陛下信任的老臣,他的评价,无人敢质疑。

魏徵看着李逸,眼中满是欣赏:“李公子,你虽不懂骈文,却懂民生;虽出身商人,却心怀天下。国子监需要的,不是只会死读经书的书生,而是像你这样能做实事的人才!”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讲堂内。学子们看着李逸的眼神,彻底变了 —— 有敬佩,有认可,还有几分羞愧。他们终于明白,所谓 “异类”,并非李逸,而是那些固守成规、脱离实际的自己。

此后,国子监内的风气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始主动向李逸请教 “实操之法”—— 有人问如何记账,有人问如何改良工具,还有人问如何了解民生。李逸总是耐心解答,还将 “复式记账法”“水车改良图” 等整理成册,供学子们传阅。

连之前嘲讽李逸的赵恒,都在一次课后,犹豫着走上前:“李公子,你那‘齿轮传动’之法,可否再与我细说一番?我父亲负责关中水利,或许能用得上。”

李逸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其实齿轮不仅能用于水车,还能用于纺织机、农具……”

夕阳下,两人站在槐树下,讨论着齿轮的原理,之前的隔阂与偏见,渐渐消散在晚风之中。

李逸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改变国子监的风气,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要将 “务实” 的理念,传递到朝堂,传递到天下 —— 让更多的人明白,治国不是靠空谈,而是靠实事;民生不是靠口号,而是靠行动。

而暗处,张柬之得知李逸在国子监 “越来越受重视”,心中的恨意愈发浓烈。他手中捏着一封密信,信中是关于 “逸品号” 商船队的消息 —— 他已联系了南海的海盗,准备在 “逸品号” 下次远航时,制造一场 “意外”。

“李逸,你以为在国子监站稳脚跟,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张柬之低声自语,眼中满是狠厉,“你的商船队,就是你的死穴!这一次,我定要让你万劫不复!”

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但李逸对此一无所知,他仍在国子监内,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改变着这个时代 —— 用实践解读经典,用实干赢得尊重,用初心照亮前路。

槐树下,李逸再次翻开《贞观政要》,书页间夹着苏瑶送给他的 “一帆风顺” 锦帕。他轻轻抚摸着锦帕,心中满是温暖与坚定。无论未来有多少风雨,他都会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前行,为大唐的繁荣,为百姓的幸福,做更多的实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