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203章 成都防汛,加粗管道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203章 成都防汛,加粗管道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永徽六年的盛夏,四川盆地的雨来得格外频繁。成都城内,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刚停,街道上的泥泞还未干透,天空又阴沉下来,眼看又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成都尹崔成站在府衙门口,望着街上行人匆匆避雨的身影,眉头紧锁 —— 作为大唐西南重镇,成都常年受多雨气候困扰,尤其是夏季,短时暴雨频发,街道排水全靠 “土路渗流”,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常常在低洼处淤积,水深可达一尺,不仅阻断交通,还会浸泡房屋地基,每年都有不少夯土房因雨水浸泡而倒塌;污水与雨水混杂,在街道上滞留多日,散发恶臭,成为瘟疫滋生的温床。

此前,崔成已收到朝廷推广城市改革的旨意,长安的下水道、洛阳的 “U” 形沟槽、扬州的运河码头改革经验,他都仔细研究过,却始终无法直接照搬 —— 长安地势平坦、降雨均匀,洛阳西高东低、地下水位高,扬州河道密布、依运河而建,而成都的核心问题是 “短时强降雨导致的排水不畅”,若用普通规格的下水道,根本无法应对暴雨时的巨大排水量。

“必须找到能应对暴雨的排水方案。” 崔成召集幕僚与本地工匠商议多次,却始终未能确定可行的方案 —— 有人提议加宽明沟,可明沟在暴雨时容易被泥沙堵塞,反而加剧积水;有人建议效仿扬州改造河道,可成都城内河道稀少,且多为灌溉所用,无法承担排水功能。无奈之下,崔成只能效仿洛阳、扬州,写下奏疏送往长安,恳请李逸亲自前来成都指导改革。

此时的李逸,刚从扬州完成改革指导回到长安,正忙着整理各地改革经验。收到崔成的奏疏后,他立刻从奏疏中捕捉到成都的核心困境 ——“短时量大降雨”“排水不畅”“暴雨致涝”,这些问题与江南、中原的情况截然不同,必须制定针对性极强的方案。他当即决定,带着十名擅长水利工程的工匠与逸品学院改良的水平仪,前往成都。

抵达成都的次日清晨,李逸便与崔成一同勘察城区地形。两人沿着锦里街、宽窄巷等积水严重的路段缓步前行,崔成一边走,一边指着街道两侧的低洼处介绍:“李大人,您看这些地方,每次暴雨后都会积水,最深的时候能没过脚踝,百姓们只能踩着木板出行。去年夏天,锦里街有三户人家的房子,就是因为地基长期被水泡,最终倒塌了。”

李逸蹲下身,用手抓起一把泥土 —— 成都的土壤多为黏土,潮湿时黏性极强,干燥后又坚硬如石。“这种黏土不仅挖掘沟槽时容易坍塌,还容易在暴雨时随雨水流入管道,造成堵塞。” 他站起身,望着远处的锦江南岸,“而且成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度平缓,雨水自然流淌速度慢,若下水道坡度设计不合理,很容易积水。”

接下来的三日,李逸专门留在成都观察降雨情况。果然如崔成所言,成都的降雨多为 “短时强降雨”—— 往往在一两个时辰内,降雨量就能达到平常半个月的总量,雨水像从天上泼下来一般,瞬间铺满街道。雨停后,他又带着工匠们检查街道积水情况,发现普通土路的渗流速度,远不及降雨速度,多余的雨水只能在街道上漫流,最终在低洼处淤积。

“要解决成都的防汛问题,核心在于‘加大排水量’与‘防止堵塞’。” 第四日清晨,李逸在府衙召开会议,向崔成与工匠们公布方案,“首先,必须将下水道管道加粗 —— 长安的管道内径为三尺,成都的管道内径要加到四尺,这样才能容纳暴雨时的大量雨水;其次,在管道交汇处设置‘沉砂井’,井深五尺,让雨水流经时,泥沙自然沉淀在井底,定期清理即可,避免堵塞主管道;最后,街道两侧的排水口要加宽至两尺、加高至一尺,排水口内侧安装铁格栅,防止杂物进入,同时避免暴雨时雨水倒灌。”

他还特意画出图纸,指着 “沉砂井” 的结构解释:“沉砂井就像管道的‘过滤器’,雨水带着泥沙流入井中,泥沙因重力沉淀在井底,上层清水则流入主管道,这样既能保证排水速度,又能减少堵塞风险。”

方案刚提出,便有本地工匠提出担忧:“李大人,成都的黏土挖掘沟槽时容易坍塌,四尺内径的管道比长安的宽一尺,沟槽需要挖得更宽更深,坍塌风险更大,该如何应对?”

李逸早有准备,从随身的工具箱里取出一套木制支撑框架:“我们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 —— 先挖掘五丈长的沟槽,沟槽两侧用这种木制框架支撑,防止坍塌;然后用砖石砌好管道,待水泥凝固、管道稳固后,再拆除框架,挖掘下一段。每段管道砌好后,都要进行闭水试验,确保没有渗漏,再进行下一段施工。”

他还补充道:“针对黏土黏性强的问题,我们在挖掘沟槽前,先在沟槽两侧喷洒适量清水,让黏土保持湿润却不泥泞,既能减少坍塌风险,又方便挖掘。同时,管道外侧要涂抹两层水泥,增强密封性与稳固性,避免黏土挤压管道导致破裂。”

崔成看着方案与图纸,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李大人的方案考虑周全,既解决了排水量问题,又应对了土壤难题,咱们这就开始准备施工!”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持续了半个月 —— 工匠们从周边州县调运足量的青砖与水泥,制作了数百套木制支撑框架;官府从流民中招募了三百名劳工,分为十组,每组由一名长安工匠带队,进行岗前培训,重点练习分段挖掘、框架支撑与管道砌筑技术;李逸还让人在城区各处设置 “改革公示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百姓解释施工方案与工期,争取百姓理解。

七月初,成都下水道工程正式启动。锦里街成为首个施工路段 —— 工匠们先用石灰在街道两侧画出沟槽线路,然后按 “五丈分段” 的原则,开始挖掘。劳工们挥舞着锄头、铁锹,小心翼翼地刨开黏土,每挖深一尺,便用木制框架支撑两侧,防止沟槽坍塌。长安来的工匠则在一旁指导,时不时用水平仪测量沟槽深度与坡度,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沟槽深度要挖到六尺,宽度要留到八尺,这样才能容纳四尺内径的管道与两侧的支撑框架。” 一名长安工匠拿着水平仪,对劳工们说道,“坡度一定要控制好,每百丈下降一寸,差一丝一毫都不行,不然雨水排不出去,还是会积水。”

住在锦里街的李大嫂,家里就挨着施工路段。她每天都会站在门口,看着工匠们忙碌,起初还担心施工会影响自家房子,后来看到工匠们不仅用框架支撑沟槽,还特意加固了房屋地基,便放下心来,有时还会煮些茶水,送到工地给工匠们解渴。“以前暴雨天,俺家的粮食都得搬到床上,生怕被水泡坏,要是这下水道能管用,俺们的日子就能安稳多了。” 她一边递茶水,一边对工匠们说道。

管道砌筑的过程格外讲究 —— 四尺内径的管道需要用更厚的青砖,外侧壁厚达到六寸,内侧用水泥反复涂抹,确保光滑平整,减少水流阻力。每砌好一节管道,工匠们都会用圆木测试内径,确保没有偏差;管道连接处用水泥勾缝,再缠绕三层麻布,增强密封性,防止渗漏。沉砂井的施工则更为细致,井底铺设一尺厚的碎石,方便泥沙沉淀,井口用带孔的青石板覆盖,既不影响街道通行,又便于日后掀开清理。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成都主城区的下水道主干道全部完工。主干道从西北的浣花溪开始,沿街道向东南延伸,最终接入锦江,总长六十余里,沿途设置了三十六个沉砂井,街道两侧的排水口也全部改造完毕,覆盖了城内所有积水严重的路段。

九月初,成都迎来了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从清晨开始,大雨倾盆而下,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街道上的雨水瞬间没过脚踝,眼看就要重现往日 “水淹街道” 的景象。崔成与李逸站在府衙门口,紧盯着街道上的排水情况 —— 雨水顺着街道两侧的排水口,哗哗流入下水道,沉砂井的青石板下,传来清晰的水流声。

雨停后,奇迹发生了 —— 以往需要一两天才能排完的积水,这次不到半个时辰便全部排完,街道上只留下少量泥泞,再无往日的淤积。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看着干净的街道,脸上满是惊喜。李大嫂特意走到自家门口的排水口旁,看着里面还在缓缓流淌的雨水,笑着对邻居说:“今年不用搬粮食了!你看这水排得多快,李大人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

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汛能力,李逸还建议成都在街道旁修建 “雨水井”—— 每五十步修建一座,井深三尺,与下水道支管连接,井口覆盖带孔的青石板,可收集路面残留的雨水,减少积水;公共厕所的选址则避开低洼处,全部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厕所底部用砖石垫高两尺,防止暴雨时被淹,厕所内的污水通过专用支管接入下水道,避免雨水倒灌污染。

半年后,成都的百姓们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 以往夏季频繁的 “水淹街道” 现象彻底消失,即便遭遇短时暴雨,街道也能快速恢复干爽;黏土街道经过修整,铺上了青石板,雨天不再泥泞难行;公共厕所干净整洁,再也不用担心被雨水浸泡;瘟疫发生率大幅下降,往年夏季常见的痢疾、霍乱,今年一例也没有出现。

住在宽窄巷的老工匠张师傅,一辈子都在成都生活,看着如今干净整洁、不再积水的街道,忍不住对前来走访的崔成说:“崔大人,李大人,俺活了六十多岁,从没见过成都这么好的路况!以前下雨出门,鞋子裤子全是泥,现在踩着青石板,干干净净的,心里都敞亮!”

崔成将成都的改革成效详细写入奏疏,送往长安。李治看到奏疏后,对李逸的因地制宜之策赞不绝口,下旨将成都的 “加粗管道 沉砂井” 方案,推广到同样多雨的荆州、潭州等南方城市,并赏赐李逸黄金百两、绸缎千匹,以表彰他为民生改革做出的贡献。

此时的成都,正值深秋,锦江边的枫叶红似火,街道上的青石板干净整洁,行人往来不绝,再也不见往日雨天的狼狈。李逸站在锦江岸边,望着汇入江中的下水道出口,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知道,成都的改革再次证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只有因地制宜的智慧 —— 无论是长安的砖石管道、洛阳的 “U” 形沟槽、扬州的运河码头,还是成都的加粗管道,核心都是根据城市的特点,解决百姓最迫切的需求。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锦江水面上,波光粼粼。李逸与崔成并肩站在岸边,望着眼前的繁荣景象,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大唐的城市改革之路还在继续,未来还会有更多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找到合适的治理方案,让每一位大唐百姓,都能在干净、安稳、宜居的环境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