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92章 江南试种,初露锋芒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192章 江南试种,初露锋芒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永徽三年的阳春三月,江南苏州早已褪去冬日的寒凉,淅淅沥沥的春雨刚过,田埂上的青草冒出嫩尖,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水汽的清新气息。苏州城外的百亩试点田边,挤满了看热闹的农户,他们三三两两地站在田埂上,眼神里满是好奇与疑惑,不时交头接耳,讨论着即将种下的 “新奇作物”。

辰时刚过,一队人马沿着田埂走来 —— 李逸穿着一身便于劳作的短打,腰间系着粗布腰带,身后跟着二十名农科学子与二十名女子学堂的农科女学员,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农具或记录册。这是李逸特意从长安赶来的,他放心不下试点田的种植情况,决定亲自指导农户播种玉米。

“李大人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田埂上的农户们立刻安静下来,纷纷朝着李逸拱手行礼。李逸笑着回礼,快步走到试点田中央,拿起一把锄头,对众人说道:“乡亲们,今日咱们就来种这‘玉米’。这作物耐旱高产,只要按我教的方法种,定能有好收成。现在,我先给大家示范一遍‘起垄、播种、盖土’的流程,大家仔细看。”

说完,李逸便挥起锄头,开始在田里起垄。他动作娴熟,锄头落下的位置精准,很快便挖出一条宽一尺、高半尺的土垄,垄与垄之间的间距正好两尺。“大家看,这垄的宽度与高度很关键。” 李逸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玉米苗的根系发达,起垄能让根系更好地伸展;间距留两尺,既能保证通风,减少病害,又能让每株玉米都能充分吸收阳光与养分,不会互相争抢。”

农户们围在田埂边,看得认真,有人还忍不住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木棍,在地上比划着起垄的尺寸。农科学子们则分散在田埂四周,随时为农户解答疑问 —— 有的农户问 “垄的高度能不能再高些”,有的农户问 “间距能不能再窄些”,学子们都耐心地一一解释,确保每个人都理解种植要点。

起好垄后,李逸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玉米种子,每粒种子都颗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泽。他走到土垄旁,用手指在垄上按出一个一寸深的小坑,每个坑之间间隔一尺,然后将一粒种子放入坑中,再用旁边的细土轻轻覆盖,最后用脚轻轻踩实。“播种时,坑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李逸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太深了,种子发芽慢,容易烂在土里;太浅了,种子容易被鸟啄走,或者被雨水冲跑。盖土后踩实,是为了让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更好地吸收水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播种后,要立刻浇一次透水,让土壤充分湿润,帮助种子发芽。之后每隔十日浇一次水就够了,不可多浇 —— 玉米耐旱,水多了反而会导致烂根,影响生长。”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穿着粗布衣裳的老汉走上前,他手里握着几粒玉米种子,眉头紧紧皱着,脸上满是疑惑。这老汉名叫王老实,是附近村子里的老农户,种了一辈子水稻,对这从未见过的 “玉米”,心里满是顾虑。“李大人,” 王老实声音有些沙哑,“俺们祖祖辈辈都种水稻,这玉米俺们连见都没见过,您说它能比水稻高产,俺们心里实在没底。要是种砸了,今年的收成可就没了,家里的老婆孩子还等着吃饭呢……”

王老实的话,说出了不少农户的心声。人群中立刻响起附和声:“是啊,李大人,这玉米要是长不好,俺们可就惨了!”“俺们也想试试,可就怕赔了本!”

李逸看着农户们担忧的神情,心中十分理解。对于农户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每一次种植都关乎一家人的生计,容不得半点差错。他放下手中的农具,走到王老实面前,郑重地说:“王老汉,各位乡亲,我知道大家心里有顾虑。这样,我在这里给大家保证 —— 若是试点田的玉米亩产低于水稻,朝廷不仅会全额补偿大家的损失,还会额外给每亩五贯钱的补助,绝不会让大家吃亏!”

他话音刚落,农户们立刻安静下来,眼中满是惊讶。五贯钱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足够一家人半年的生活费了。

李逸继续说道:“但若是玉米高产了,收成全归大家自己。而且,朝廷还会以高于市场价两成的价格,收购大家收获的玉米种子,让大家明年能扩大种植面积,赚更多的钱。大家觉得,这样可行?”

“真的?朝廷还会高价收种子?” 王老实不敢相信地问道。

“当然是真的!” 李逸笑着点头,“我以户部侍郎的身份担保,绝不食言!”

有了李逸的承诺,农户们终于放下了顾虑。王老实率先拿起锄头,走到土垄旁,学着李逸的样子起垄:“俺信李大人!俺这就种,就算种砸了,也有朝廷兜底,怕啥!”

其他农户见状,也纷纷拿起农具,走进田里。一时间,试点田里热闹起来 —— 有的农户起垄,有的农户播种,有的农户浇水,大家分工合作,干劲十足。女子学堂的农科女学员们则拿着记录册,穿梭在田间,每播种完一垄,就认真地记录下播种时间、种子数量与农户姓名,方便后续跟踪生长情况。

“张婶,您这垄的间距再宽些,刚好两尺就好。” 一名女学员走到一位正在起垄的农妇身边,轻声提醒道。那农妇名叫张翠花,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她闻言立刻调整锄头的位置,笑着说:“多谢姑娘提醒,俺这就改。”

“李大哥,您播种的坑有点深了,再浅些就好。” 另一名女学员对一位年轻农户说道。那农户连忙调整手指按坑的深度,感激地说:“多亏姑娘看出来了,不然种子可就白瞎了。”

女学员们不仅记录种植情况,还主动帮助农户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她们心思细腻,观察仔细,总能及时发现农户们忽略的细节,让种植过程更加顺利。李逸看着田间忙碌的景象,心中十分欣慰 —— 有农科学子的专业指导,有女学员的细心协助,还有农户们的积极参与,试点田的种植工作,定能顺利进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女子学堂的女学员们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试点田,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并用毛笔在记录册上认真记录:“三月初十,玉米种子开始发芽,幼苗高两寸,叶片呈嫩绿色,无病虫害。”“三月十五,幼苗高三寸,叶片数量增加到三片,根系开始向土壤深处伸展。”“三月二十,幼苗高五寸,开始分叶,叶片边缘出现细小的绒毛,长势良好。”

她们还会定期测量土壤的湿度与温度,记录天气情况 —— 遇到雨天,就记录降雨量;遇到晴天,就记录日照时长。这些详细的数据,为后续分析玉米的生长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农科学子们则每天巡查试点田,一旦发现有幼苗发黄、枯萎的情况,就立刻分析原因,若是缺水,就指导农户浇水;若是缺肥,就指导农户施加有机肥;若是发现病虫害,就及时喷洒自制的农药(用艾草、苦参等草药熬制而成,绿色无害)。

李逸虽然返回了长安,但每天都会收到从苏州传来的消息。当他得知玉米幼苗长势良好,没有出现大规模病虫害时,心中十分高兴。他还特意写信给苏州的农科学子,叮嘱他们要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尤其是在玉米开始拔节、抽穗的关键时期,更要加强管理,确保玉米能顺利生长。

与此同时,西北凉州的土豆试点也在同步推进。凉州地处西北,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壤多为沙质土,保水能力差。农科学子们根据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特点,指导农户采用 “深沟垄作” 的种植方式 —— 先挖三尺深、两尺宽的沟,将土豆种块(每个种块上带有 1-2 个芽眼)放入沟中,每个种块之间间隔一尺,然后覆盖两寸厚的细土,再在土垄上覆盖一层稻草。

“大家别小看这层稻草。” 一名农科学子拿着稻草,对农户们说道,“稻草不仅能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还能抑制杂草生长,避免杂草与土豆争抢养分。等稻草腐烂后,还能变成有机肥,改善土壤质量,一举多得。”

凉州刺史得知土豆试点的消息后,也十分重视。他特意调派了五十名士兵,协助农户修建小型水渠 —— 从附近的河流引水,通过水渠将水输送到试点田,确保在干旱时能及时灌溉。士兵们与农户们一起,扛着锄头、铁锹,在田间开挖水渠,汗水浸湿了衣裳,却没有人叫苦叫累。“只要能让土豆种成功,让老百姓有好收成,俺们累点不算啥!” 一名士兵擦着额头的汗水,笑着说道。

在农科学子、士兵与农户们的共同努力下,凉州的土豆试点田也进展顺利。三月底,土豆种块开始发芽,嫩绿的芽尖从土垄中探出头来,像一个个好奇的小脑袋,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农户们每天都会来到田边,看着这些嫩绿的芽,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没想到这土豆这么好养活,这么快就发芽了!” 一位农户兴奋地说道,“要是能高产,以后俺们就不用再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五月。江南苏州的天气越来越暖和,试点田里的玉米也长势喜人 —— 玉米苗已经长到三尺高,绿油油的叶片宽大厚实,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活力;玉米秆的顶端,长出了细长的花穗,淡黄色的花粉随风飘散,落在下方的玉米须上,开始孕育玉米棒。

女子学堂的女学员们每天都会测量玉米的高度,记录花穗的生长情况。“五月初五,玉米平均高三尺二寸,花穗长度五寸,已有部分玉米须开始变黄,预计一个月后就能成熟。” 一名女学员在记录册上认真地写道,脸上满是喜悦。

王老实每天都会来到试点田,看着自家田里的玉米,笑得合不拢嘴。他伸手摸了摸玉米的叶片,感受着叶片的厚实与光滑,对身边的农户说道:“你们看,这玉米长得多好!叶片绿油油的,一点病虫害都没有,看着就有活力,今年说不定真能大丰收!俺之前还担心种砸了,现在看来,是俺瞎担心了!”

旁边的农户们也纷纷点头:“是啊,这玉米长得确实好,比水稻看着壮实多了!”“多亏了李大人,给俺们带来这么好的作物,还帮俺们解决了后顾之忧!”“等玉米成熟了,俺一定要多种几亩!”

而在西北凉州,土豆也生长得十分旺盛。土豆的藤蔓沿着土垄蔓延,翠绿的叶片覆盖了整个土垄,从远处看,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农科学子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小心翼翼地扒开土垄边的土壤,查看土豆块茎的生长情况 —— 土下的土豆已经长到拳头大小,表皮光滑,颜色呈淡黄色,数量也不少,每株土豆下都挂着三四个块茎。

“按照这个长势,土豆亩产肯定能达到八石!” 一名农科学子兴奋地对农户们说道。农户们闻言,都激动得欢呼起来 —— 八石的亩产,比他们种小麦的产量高出好几倍,有了这些土豆,家里的粮食再也不用愁了。

消息传到长安,李逸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玉米与土豆的试点已经初露锋芒,只要后续管理得当,丰收已成定局。这不仅是解决大唐粮食短缺问题的良好开端,更是他民生改革之路的重要一步。

窗外,长安城里的阳光正好,微风拂过,带来了初夏的气息。李逸站在书房里,看着从苏州与凉州传来的生长记录,眼中满是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金秋时节,江南的田野里,金黄的玉米棒挂满枝头,农户们欢笑着收割;西北的土地上,硕大的土豆被从土里挖出,堆成一座座小山。那时候,大唐的百姓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大唐的盛世,也将因这丰收的景象,更加繁荣昌盛。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对未来的规划 —— 等到玉米与土豆丰收后,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同时继续研发新的种植技术,提高作物产量;还要建立专门的种子仓库,储存优质种子,确保每年的种植都能顺利进行。

笔锋落下,纸上的字迹工整而坚定,就像李逸心中的信念 ——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大唐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让大唐的土地上,处处都是丰收的景象,处处都是幸福的笑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