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5章 改良农具的想法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15章 改良农具的想法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0:15

深秋的关中平原,一片金黄。稻田里的稻谷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光秃秃的田埂,被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带着几分萧瑟。李逸跟着李父李明远,坐在颠簸的马车上,前往长安周边的咸阳县考察农情 —— 作为户部侍郎,李父每年深秋都要下乡了解秋收情况,评估来年的粮食税收,今年因李逸在商业上颇有起色,便特意带他一同前往,想让他多了解些民间疾苦。

马车驶出长安城门,越往乡下走,道路越崎岖。李逸撩开车帘,看着窗外的景象 —— 几个农民正牵着牛,吃力地用曲辕犁耕地,准备播种冬小麦。那曲辕犁是唐朝最常用的农具,比之前的直辕犁轻便不少,可在李逸看来,依旧笨拙得很:犁头是扁平的铁制,插入泥土时阻力很大,农民需要双手紧紧扶住犁柄,身体前倾,用尽全身力气才能推动;牛也累得气喘吁吁,每走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时不时停下来甩甩尾巴,似乎在抱怨这繁重的劳作。

“父亲,这曲辕犁用起来,好像还是很费力啊。” 李逸忍不住问道。

李父叹了口气,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是啊,曲辕犁虽然比以前的直辕犁改进了不少,可依旧需要人和牛都使出大力气。关中平原的土地还算平坦,要是到了丘陵地带,耕地就更难了。每年秋收后,都有农民因为过度劳累,病倒在田埂上。”

说话间,马车停在了一片田埂旁。李父下车,走向正在耕地的农民,李逸也跟着下车,快步跟了上去。

“老丈,辛苦了。” 李父对着一位满头大汗的老农拱手行礼。

老农抬起头,看到李父穿着官袍,连忙放下手中的犁柄,躬身回礼:“大人客气了,种地哪有不辛苦的。”

李逸注意到,老农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虎口处还裂着几道血口子,显然是长期扶犁柄造成的;他的腰也有些佝偻,每推动一次犁,都要发出一声沉重的喘息。

“老丈,这曲辕犁用着,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李逸问道。

老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苦笑着说:“难处可多了!这犁头太沉,插入泥土深了推不动,浅了又耕不匀;而且只能靠双手使劲,耕不了半亩地,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牛也累,有时候耕着耕着,牛就没力气了,还得歇半天才能继续。”

旁边另一位农民也附和道:“是啊,要是遇到硬一点的土地,还得两个人一起推犁,一天下来,浑身骨头都像散了架一样。要是能有更省力的犁就好了。”

李逸蹲下身,仔细观察那曲辕犁 —— 犁身是木制的,犁头是扁平的梯形铁片,犁柄笔直,没有任何辅助发力的装置。他伸手摸了摸犁头,又试着推动了一下犁身,果然感觉阻力很大,尤其是犁头插入泥土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往前推。

“要是能把犁头改一改,再加个省力的装置,说不定就能轻松不少。” 李逸心里默默想道。他想起现代物理学中的 “力学原理”—— 扁平的犁头插入泥土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阻力也大;如果把犁头改成弧形,接触面积变小,阻力就能减小;另外,人在推犁时,主要靠手臂发力,要是能加一个脚踏板,借助腿部的力量,就能节省不少体力。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李逸站起身,兴奋地对李父说:“父亲,我有个想法!或许可以把曲辕犁改良一下,让农民耕地更省力!”

李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你一个开商铺的,还懂改良农具?别异想天开了。这曲辕犁是前朝能工巧匠改进的,已经用了几十年,哪那么容易再改?”

不仅李父不信,连旁边的农民也摇着头说:“公子,您就别开玩笑了。这曲辕犁已经是最好用的犁了,改不了的。”

李逸却很坚定:“父亲,老丈,我不是开玩笑。我觉得可以把犁头改成弧形,这样插入泥土时阻力小;再在犁身上加个脚踏板,农民耕地时可以用脚踩踏板,借助腿部的力气,这样就能省力不少。我之前在商铺里改良过不少商品,都很成功,这次改良犁,肯定也能行!”

李父看着李逸认真的样子,想起他之前改良肥皂、香囊、账本的成功,心里渐渐动摇了。他知道,李逸虽然年轻,却总有一些奇思妙想,而且往往能付诸实践,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吧,你要是真有想法,可以试试。” 李父点了点头,“不过改良农具可不是小事,需要找专业的铁匠和木匠,还需要反复试验,你可得有耐心。”

“谢谢父亲!” 李逸兴奋地说,“我这就回长安,找铁匠师傅商量改良方案!”

当天下午,李逸就辞别李父,独自乘坐马车返回长安。他没有回李府,也没有去 “逸品轩”,而是直接前往西市的铁匠铺 —— 西市有一家 “王记铁匠铺”,铁匠王师傅是长安有名的能工巧匠,之前 “逸品轩” 改良肥皂时用的铁模具,就是出自他之手。

来到 “王记铁匠铺”,李逸推开虚掩的店门,只见王师傅正坐在火炉旁,挥舞着铁锤,敲打一块烧红的铁块,火星四溅。

“王师傅,忙着呢?” 李逸笑着打招呼。

王师傅抬起头,看到是李逸,放下手中的铁锤,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是李公子啊!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铁匠铺?是不是又要做什么新模具?”

“这次不是做模具,是想请王师傅帮我改良一件农具。” 李逸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他设计的改良曲辕犁草图 —— 犁头改成了弧形,犁身侧面加了一个小踏板,还标注了尺寸和细节。

王师傅接过草图,仔细看了看,皱起了眉头:“李公子,你这是想改良曲辕犁?这犁头改成弧形,能行吗?还有这脚踏板,加在犁身上,不是多此一举吗?”

“王师傅,这可不是多此一举。” 李逸解释道,“你看,现在的犁头是扁平的,插入泥土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阻力就大,农民推起来自然费力。要是改成弧形,接触面积变小,阻力就能减小,推起来就轻松多了 —— 这就像咱们用刀砍木头,锋利的刀比钝刀省力,因为锋利的刀与木头的接触面积小。”

他又指着草图上的脚踏板:“现在农民耕地,只能靠双手和腰腹发力,时间长了容易累。加个脚踏板,农民可以用脚踩踏板,借助腿部的力气推动犁身 —— 咱们走路、跳跃,主要靠的就是腿部力量,比手臂力量大多了,这样肯定能省力不少。”

王师傅听得半信半疑 —— 他打了一辈子铁,做过无数农具,还是第一次听说 “接触面积”“借力” 这些说法。他拿着草图,反复琢磨着:“你说的这些道理,听起来好像有点意思,可到底能不能行,谁也不知道。这曲辕犁用了几十年,大家都习惯了,突然改了,农民不一定能接受。”

“王师傅,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李逸诚恳地说,“你想想,要是改良后的曲辕犁真的能省力,农民就能少受点累,多耕点地,来年的粮食收成也能提高不少。这不仅是为了农民,也是为了咱们大唐的粮食安全啊。”

他又补充道:“我知道改良需要成本,也需要时间。你放心,所有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都由我来出。要是改良成功了,以后农民都来买你做的改良犁,你这铁匠铺的生意也能更红火;要是失败了,损失也由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让你吃亏。”

王师傅看着李逸真诚的眼神,又想起之前李逸改良肥皂模具时的创新,心里渐渐动了心。他知道,李逸是个说话算话的人,而且眼光独到,说不定这次的改良,真能成。

“好吧,我就信你一次!” 王师傅终于点头,“不过我需要先做一个小模型,试试这弧形犁头和脚踏板的效果,再做实际的犁。你给我三天时间,我先把模型做出来。”

“太好了!多谢王师傅!” 李逸兴奋地说,“需要什么材料,你尽管说,我马上让人给你送来。”

王师傅列了一张材料清单:铁块、木材、铁钉、麻绳等,李逸立刻让赶来的阿福去采购,务必在当天下午送到铁匠铺。

接下来的三天,李逸每天都要去铁匠铺一趟,查看模型的制作进度。王师傅果然是个能工巧匠,按照李逸的草图,很快就做出了一个缩小版的改良曲辕犁模型 —— 弧形犁头打磨得光滑圆润,脚踏板固定在犁身侧面,高度正好适合脚踩,看起来既精致又实用。

第四天上午,李逸准时来到铁匠铺。王师傅拿着改良曲辕犁模型,递给李逸:“李公子,模型做好了,你看看怎么样。”

李逸接过模型,仔细检查了一遍 —— 弧形犁头的弧度恰到好处,脚踏板的位置也很合适,用力踩下去时,犁身能轻松地往前移动。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王师傅,做得太好了!和我想象的一模一样!”

“好是好,就是不知道实际用起来怎么样。” 王师傅还是有些担心,“要不咱们找块空地,试试这模型的效果?”

“好主意!” 李逸立刻答应。

两人来到铁匠铺后面的空地上,王师傅找了一块松软的泥土,将模型犁头插入泥土,然后用手握住犁柄,脚踩在脚踏板上,轻轻一用力 —— 果然,模型轻松地往前移动,犁出的土沟深浅均匀,比普通的曲辕犁模型省力不少。

“真的省力!” 王师傅惊讶地说,“这弧形犁头果然好用,阻力小了很多;踩脚踏板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到省力,不用太使劲就能推动。”

李逸笑着说:“我就说吧,肯定能行!现在可以做实际的改良曲辕犁了吧?”

“可以!可以!” 王师傅兴奋地说,“我这就开始准备材料,争取三天内做出第一台改良曲辕犁!”

接下来的三天,王师傅召集了铁匠铺的所有徒弟,加班加点地制作改良曲辕犁。李逸也经常来帮忙,和王师傅一起调整犁头的弧度、脚踏板的高度,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

三天后,第一台改良曲辕犁终于制作完成。这台犁比普通的曲辕犁稍重一些,但犁头是弧形的铁制,闪闪发光;犁身侧面的脚踏板是用结实的硬木做的,上面还刻着防滑的纹路;犁柄也做了改良,包裹了一层软布,减少对双手的磨损。

“太好了!终于做好了!” 王师傅看着自己的成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李逸也很兴奋,他立刻让人联系之前在咸阳县遇到的老农,邀请他来长安,试用这台改良曲辕犁。

两天后,老农如约来到长安,跟着李逸和王师傅,来到西市外的一片空地。李逸让伙计牵着一头牛,套上改良曲辕犁,对老农说:“老丈,您试试这台改良后的曲辕犁,看看好不好用。”

老农半信半疑地走到犁旁,双手握住犁柄,脚踩在脚踏板上,轻轻一用力 —— 犁头顺利地插入泥土,他再稍微用力推动,犁身就轻松地往前移动,比之前用普通曲辕犁省力多了!

“真…… 真的省力!” 老农惊讶地说,他又试着耕了几米,发现不仅省力,耕出的土沟也比之前均匀,牛也显得轻松了不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费力拉扯。

“老丈,这改良后的曲辕犁,比之前的好用多少?” 李逸问道。

老农停下脚步,激动地说:“好用太多了!至少能省力三成!以前耕半亩地就累得不行,现在耕一亩地,感觉还能再耕半亩!而且这犁头耕得深、耕得匀,来年的庄稼肯定能长得更好!”

王师傅站在一旁,看着老农兴奋的样子,心里彻底服了:“李公子,你这改良思路真是太妙了!这改良曲辕犁要是推广开来,肯定能帮农民省不少力,你可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这也多亏了王师傅的手艺。” 李逸笑着说,“要是没有王师傅的巧夺天工,我的想法也实现不了。”

当天下午,李逸就将改良曲辕犁的事告诉了李父。李父听了,非常高兴,特意来到铁匠铺,亲自试用了改良曲辕犁,对李逸的创新赞不绝口:“你这孩子,真是越来越有出息了!不仅在商业上做得好,还能为农民改良农具,解决民间疾苦。我明天就将此事上奏朝廷,争取让朝廷推广这改良曲辕犁,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李逸心里一喜 —— 要是能得到朝廷的支持,改良曲辕犁就能更快地推广开来,不仅能帮助更多农民,还能提升自己在朝廷的声望,为 “逸品轩” 的发展也能带来好处。

接下来的几天,李父将改良曲辕犁的事上奏给唐太宗。唐太宗听了,非常感兴趣,特意让人将改良曲辕犁送到皇宫,亲自观看演示。当看到改良曲辕犁比普通曲辕犁省力三成,耕出的土地更均匀时,唐太宗龙颜大悦,当即下令:“这改良曲辕犁甚好,能解农民之苦,增粮食之产。着户部牵头,在长安周边各县试点推广,待成效显着后,再向全国推广!所需费用,由国库承担!”

消息传到 “逸品轩” 和 “王记铁匠铺”,所有人都兴奋不已。王师傅立刻扩大生产规模,招募更多的铁匠,批量制作改良曲辕犁;李逸则负责指导铁匠铺的生产,确保每一台改良曲辕犁的质量都达标。

很快,第一批改良曲辕犁就送到了咸阳县的农民手中。农民们试用后,都赞不绝口,纷纷要求购买更多的改良曲辕犁。咸阳县的县令也上奏朝廷,称 “改良曲辕犁推广后,农民耕地效率提升三成,预计来年冬小麦的产量能增加一成”。

唐太宗看到奏折后,更加高兴,特意召见李逸,对他说:“李逸,你改良的曲辕犁,解了农民的大难题,立了大功!朕赏你黄金百两,绸缎百匹,再赐你‘工部员外郎’的闲职,以资鼓励!”

李逸连忙躬身行礼:“谢陛下恩典!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能为农民、为大唐出一份力,是臣的荣幸!”

从皇宫出来,李逸的心情无比激动。他没想到,自己只是想帮农民省力,竟然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和官职。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 “学以致用,惠及百姓” 理念的肯定。

此时的 “王记铁匠铺”,已经成了长安最忙碌的铁匠铺。每天都有各县的官员派人来订购改良曲辕犁,铁匠们日夜不停地赶工,依旧供不应求。王师傅看着眼前的景象,对李逸感激地说:“李公子,要是没有你,我这铁匠铺也不会有今天的红火。以后你要是还有什么改良想法,尽管来找我,我一定全力配合!”

李逸笑着说:“王师傅客气了。以后我们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比如改良水车、改良织布机,这些都能帮助百姓,我们一起努力,为大唐的繁荣出一份力!”

夕阳西下,李逸站在 “王记铁匠铺” 门口,看着忙碌的铁匠们,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改良曲辕犁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农具、更多的商品等着他去改良,还有更多的百姓等着他去帮助。

他抬头看了看远方的天空,想起了李白的 “逸品天下”,想起了苏瑶的支持,想起了李父的期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唐朝的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为大唐的繁荣贡献更多的力量,让自己的唐朝创业传奇,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