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47章 皇帝的托付:玉尺承命,薪火传民生

长安的冬月,寒风裹着细雪,落在大明宫的琉璃瓦上,积起一层薄薄的白霜。太极殿后的御书房内,却透着与室外截然不同的肃穆与暖意 —— 唐太宗李世民身着明黄色常服,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贞观政要》,目光却未落在书页上,而是望向窗外飘落的雪花,眼神中满是对大唐未来的牵挂。

“陛下,户部侍郎李逸已在殿外等候。” 内侍轻步走进,躬身禀报。

唐太宗缓缓合上书,指尖在封面上摩挲片刻,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虚弱:“宣他进来。”

不多时,李逸身着深蓝色侍郎官袍,稳步走进御书房。他身上还带着室外的寒气,却在踏入殿门的瞬间,感受到了空气中的凝重 —— 御书房的案上,整齐摆放着大唐的疆域图、民生报表与国库账目,每一份都贴着唐太宗亲手标注的红签,足见他即便身体虚弱,仍心系朝政。

“臣李逸,叩见陛下。” 李逸躬身行礼,语气恭敬。

“免礼,赐座。” 唐太宗抬手示意,目光落在李逸身上,仔细打量着这位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轻官员 —— 从盐铁改革时的崭露头角,到西域商路的力挽狂澜,再到海上贸易的开拓创新,李逸用一桩桩务实的功绩,证明了自己 “为民办事” 的初心,也成为了唐太宗心中最放心的 “民生之臣”。

内侍为李逸端上一杯温热的姜茶,茶汤的暖意驱散了身上的寒气,却未让李逸放松 —— 他深知,太宗此时召见,绝非寻常闲谈,定有重要之事托付。

御书房内沉默了片刻,唐太宗才缓缓开口:“李逸,你与苏瑶的婚礼,朕已听说了。逸品轩的‘平价婚庆系列’,让长安百姓都能风风光光办喜事,做得好。”

李逸起身谢道:“陛下谬赞。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能让百姓受益,是臣的荣幸。”

“分内之事?” 唐太宗笑了笑,声音却渐渐变得深沉,“如今朝堂之上,能将‘百姓受益’当作‘分内之事’的官员,已不多了。世家官员想着垄断特权,魏王党忙着争权夺利,唯有你,始终盯着盐铁、贸易、民生,从未偏离过‘务实利民’的初心。”

他顿了顿,咳嗽了两声,内侍连忙上前为他轻拍后背。唐太宗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无碍,继续说道:“朕已年过六旬,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未来大唐的江山,终究要交到下一代手中。李治仁厚,却不够果决;李泰有才,却私心过重。朕思来想去,唯有你,能在未来辅佐新帝,守住大唐的民生根基,推动改革继续前行。”

李逸心中一震,连忙起身:“陛下,臣资历尚浅,恐难担此重任……”

“你担得起。” 唐太宗打断他的话,语气坚定,“朕看过你提交的每一份民生报告 —— 江南盐铁监管细则,考虑到了盐农的成本与百姓的售价;市舶司分司制度,兼顾了贸易繁荣与税收公平;逸品学院的学科规划,更是为大唐培养了无数实用人才。这些,都不是‘资历浅’能做到的,而是‘用心深’才能达成的。”

说着,唐太宗示意内侍取来一个精致的木盒,木盒由紫檀木打造,上面雕刻着 “国泰民安” 的纹样。他亲自打开木盒,里面铺着明黄色的锦缎,锦缎上放着一把一尺长的玉尺 —— 玉尺通体莹白,没有任何华丽的纹饰,只在尺身上刻着八个细小的篆字:“丈量民生,不失分毫”。

“这把玉尺,是朕登基那年,西域于阗国进贡的和田羊脂玉所制,朕将它命名为‘国器’,意为‘治国之器’。” 唐太宗拿起玉尺,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篆字,语气中满是郑重,“朕年轻时,曾用它丈量过长安的街巷,确保百姓的房屋不被强占;也曾用它核对过民生报表,确保赋税征收不失分毫。如今,朕将它赐给你。”

他将玉尺递到李逸手中,玉尺的温度微凉,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大唐的民生希望。“这把玉尺,有两层含义。” 唐太宗缓缓解释,“其一,是‘丈量民生’—— 未来你辅佐新帝,要常用它提醒自己,每一项政策、每一笔拨款,都要精准到‘不失分毫’,不能让百姓多缴一分苛税,不能让民生项目浪费一文钱;其二,是‘规范初心’—— 玉尺笔直,象征着‘公正无私’,你要像这把玉尺一样,不偏不倚,不被党争裹挟,不被利益诱惑,始终守住‘为民办事’的初心。”

李逸双手捧着玉尺,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眼中满是感动:“臣定不负陛下重托!这把玉尺,臣会日夜携带,时刻谨记‘丈量民生,不失分毫’的嘱托,辅佐新帝,推动改革,让大唐的百姓安居乐业,让大唐的江山长治久安!”

唐太宗看着他坚定的神情,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又叮嘱道:“未来辅佐新帝,你要记住三点。第一,民生改革需‘稳’—— 无论是盐铁监管、贸易拓展,还是学院建设,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避免因政策波动影响百姓生计。就像你推广江南芒果种植,先试种再推广,用实绩说服百姓,这种方法,值得坚持。”

“第二,应对党争需‘巧’—— 世家官员与魏王党若阻挠改革,不可正面硬刚,要用‘实绩’说话。就像你之前推动技艺科改革,用毕业生带动农户增收的数据,让反对者无从辩驳。未来新帝登基,党争或许会更激烈,你要学会用‘民生成效’化解矛盾,让改革在平稳中推进。”

“第三,商业发展需‘通’—— 陆上丝绸之路要巩固,海上贸易要拓展,让大唐的丝绸、瓷器走向更多国家,也要将海外的优良作物、先进技术引进大唐。你规划的‘陆海贸易联动’,是个好主意,未来要继续推进,让贸易成为充实国库、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李逸认真倾听,将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中,又补充道:“陛下,臣还有一请。未来若新帝推行改革,臣希望能继续保留逸品学院与市舶司分司的自主权 —— 学院是人才根基,市舶司是贸易关键,唯有保持自主,才能避免被党争干扰,更好地服务民生。”

唐太宗点点头:“朕准了。待朕驾崩后,会留下遗诏,明确逸品学院归户部直属,市舶司分司享有税收监管自主权,任何人不得干涉。你只需记住,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要守住这两个‘民生支柱’,它们是大唐未来繁荣的希望。”

御书房内的谈话持续了一个时辰,从民生改革的细节,到应对党争的策略,再到海外贸易的规划,唐太宗将自己多年的治国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李逸。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却未让殿内的氛围变得冷清,反而因这份 “薪火相传” 的托付,透着温暖与希望。

临别时,唐太宗亲自送李逸到御书房门口,看着他手中捧着的玉尺,轻声说道:“李逸,大唐的民生,就交给你了。朕相信,你不会让朕失望,更不会让大唐的百姓失望。”

李逸再次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走出大明宫时,雪已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宫墙上,为白雪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李逸捧着手中的玉尺,站在宫门前,望着远处的长安城 —— 街头的百姓正忙着清扫积雪,逸品轩的灯笼在雪中格外醒目,孩子们拿着喜糖在街头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他轻轻抚摸着玉尺上 “丈量民生,不失分毫” 的篆字,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这把玉尺,不仅是唐太宗的托付,更是大唐百姓的期望。未来,无论朝堂如何变化,无论遇到多少阻力,他都会像这把玉尺一样,笔直、公正、精准地守护民生,辅佐新帝,让大唐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而此时的御书房内,唐太宗坐在窗边,看着李逸远去的背影,眼中满是释然。他拿起案上的毛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 “民生为本,薪火相传” 八个字,随后将纸贴在大唐疆域图的中央 —— 那里,正是江南、泉州、西域等李逸推动改革的核心区域,也是大唐未来繁荣的根基所在。

冬雪覆盖了长安,却盖不住民生的暖意;岁月流逝了时光,却带不走务实的初心。李逸手中的玉尺,终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丈量出大唐更广阔的民生天地,也丈量出一位 “为民之臣” 最坚定的使命与担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