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41章 太宗年迈,朝堂派系渐分明

长安的深秋,总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萧瑟。大明宫的朱红宫墙被秋风染上了几分暗沉,庭院里的梧桐叶簌簌飘落,铺满了通往太极殿的青石小径。早朝的钟声按时响起,却比往日少了几分雄浑,更像一声疲惫的叹息 ——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踩着落叶走进大殿,抬头望向龙椅时,心中都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鬓角的白发在明黄色龙袍的映衬下愈发刺眼。他微微垂着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的扶手,偶尔会不自觉地咳嗽几声,声音低沉而沙哑。曾经那双能洞察人心的锐利眼眸,如今也添了几分浑浊,目光扫过群臣时,少了往日的威严,多了几分难以掩饰的疲惫。年近六旬的他,历经多年征战与朝政操劳,体力早已大不如前,连处理奏折都需内侍念诵,朝堂之事,渐渐有些力不从心。

“陛下圣安。” 群臣躬身行礼,声音整齐却透着几分小心翼翼 —— 近半年来,太宗的身体时好时坏,脾气也变得愈发温和,可这份温和背后,却藏着让人心慌的 “无力感”,而这份 “无力感”,正让朝堂下的暗流悄然涌动。

皇位继承,从来都是王朝最敏感的议题。太宗共有十四子,如今最有竞争力的,便是太子李治与魏王李泰。太子李治今年二十岁,性格温和仁厚,虽无突出功绩,却在太宗早年经历 “废太子李承乾之乱” 后,因 “仁孝” 被立为太子,身边聚集了苏定方、魏徵、长孙无忌等老臣 —— 这些老臣大多出身寒门或忠于太宗,希望借李治的 “仁厚” 稳定朝局,延续太宗的改革政策;而魏王李泰年长李治四岁,才华横溢,擅长文辞,曾主持编撰《括地志》,深得部分世家官员的支持 —— 这些世家大族(如崔氏、卢氏、郑氏)希望借李泰登基,恢复世家特权,遏制寒门官员的崛起,与支持李治的 “太子党” 形成了鲜明对立。

往日里,两派还能碍于太宗的威严维持表面和平,可随着太宗身体日渐衰弱,这份和平已摇摇欲坠,朝堂上的分歧渐渐从 “暗流” 变成了 “明争”。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内侍尖细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默。

话音刚落,魏王李泰身边的核心官员 —— 礼部侍郎崔玄龄(与名相房玄龄同名,此处为世家代表)便出列躬身,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恭敬:“陛下,臣有一事启奏。江南赋税自去年调整后,地方官员贪腐之风再起,据臣所知,已有三州出现‘虚报农户、截留税款’之事,百姓怨声载道。太子殿下此前督办江南赋税,却未能有效遏制贪腐,不如让魏王殿下牵头整改,魏王殿下才华出众,又擅长统筹,定能事半功倍,还江南百姓一个公道。”

这番话看似弹劾地方官员,实则直指太子李治 “无能”,借机推举魏王李泰。崔玄龄话音刚落,魏王党官员便纷纷附和:“崔侍郎所言极是!魏王殿下编撰《括地志》时,便展现出卓越的统筹能力,整改江南赋税定能胜任!”“太子殿下仁厚有余,魄力不足,恐难震慑地方贪官!”

龙椅上的太宗眉头微蹙,却没有立刻开口,只是目光转向太子李治。李治站在队列中,面色略显苍白,双手紧紧攥着朝服的衣角,显然对崔玄龄的发难有些措手不及。

就在这时,太子党的核心官员 —— 兵部尚书苏定方大步出列,声如洪钟地反驳:“陛下,崔侍郎此言差矣!太子殿下去年在江南推行‘以工抵税’,组织灾民修建水渠、堤坝,既缓解了灾民困境,又改善了江南水利,此乃实实在在的功绩!至于贪腐问题,太子殿下早已察觉,上月已派御史前往江南核查,目前已查获两名贪官,正待审讯,何来‘未能有效遏制’之说?”

苏定方顿了顿,目光扫过魏王党官员,语气愈发坚定:“魏王殿下擅长文墨,编撰典籍确有才华,却少涉实务 —— 江南赋税涉及农户、商户、地方官员多方利益,需熟悉民生、懂实务者牵头。魏王殿下从未处理过赋税事务,若贸然让其整改,恐难贴合江南实际,反而引发新的问题!”

“苏将军此言未免偏颇!” 魏王党中的户部郎中卢承庆立刻反驳,“魏王殿下虽未直接处理赋税,却精通律法与财政理论,只要辅以实务官员,定能做好整改工作!倒是太子殿下,去年在江南救灾时,曾因‘过度体恤灾民’导致赋税收缴延迟,可见其缺乏财政意识!”

“卢郎中这是强词夺理!” 太子党中的御史大夫魏徵(此处为魏徵之子,继承父志)出列,“太子殿下延迟收缴赋税,是因江南遭遇洪涝,农户颗粒无收,此举是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而非‘缺乏财政意识’!反观魏王殿下,去年请求太宗拨巨款修建‘文学馆’,收纳世家子弟,却未给民生项目分文,这难道就是‘财政意识’?”

两派官员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太子党强调 “实务与民生”,细数李治在江南救灾、安抚百姓的功绩;魏王党则突出 “才华与统筹”,夸赞李泰编撰典籍、聚拢人才的能力,甚至隐隐暗示李治 “仁厚无能”,难以继承大统。

太极殿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官员们分成两派,彼此怒目而视,连平日里中立的官员也不敢出声,只能低着头,默默观察局势。龙椅上的太宗看着眼前的乱象,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与疲惫 —— 他一生征战,开创贞观盛世,最不愿见的便是皇子争位、朝堂分裂,可如今,他却无力阻止这一切。

“够了。” 太宗轻轻咳嗽了几声,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他疲惫地摆摆手,“江南赋税整改之事,暂缓再议。诸卿若再无其他要事,便退朝吧。”

说完,太宗便在内侍的搀扶下,缓缓起身,离开了龙椅。看着太宗略显佝偻的背影,殿内的官员们都沉默了 —— 往日里,太宗即便身体不适,也会坚持处理完朝政,今日却中途退朝,可见其身体已虚弱到何种地步。

退朝后,官员们纷纷散去,太子党与魏王党的官员擦肩而过时,眼神中满是警惕与敌意。苏定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太极殿外的回廊上等李逸。不多时,便看到李逸身着深蓝色侍郎官袍,正与户部的官员讨论着江南盐铁的库存情况。

“李侍郎,请留步。” 苏定方走上前,语气凝重。

李逸见苏定方神色严肃,便打发走户部官员,问道:“苏将军,可是有要事?”

苏定方左右看了看,确认无人偷听后,才压低声音说道:“李侍郎,如今朝堂派系已分,太子与魏王之争恐难避免。你在民间声望日隆,又掌管户部,手握盐铁、赋税、海上贸易等关键事务,是两派都想拉拢的关键人物。我今日找你,是想提醒你,务必谨慎,莫要卷入党争 —— 党争最是凶险,一旦站错队,不仅你多年的改革成果会付诸东流,甚至可能危及自身与家人。”

李逸心中了然。自盐铁改革成功、海上贸易繁荣后,他在民间的声望确实日益高涨 —— 江南百姓称他为 “李青天”,西域商人赞他为 “贸易守护者”,技艺学院的学子更是视他为 “恩师”;再加上户部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命脉,他的立场,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皇位继承的走向。这半年来,魏王李泰曾派使者送过名贵的字画,暗示若他支持,未来可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太子李治也私下约见过他,希望他能在江南赋税、民生项目上继续支持自己。

“苏将军放心,我心中有数。” 李逸语气坚定,“我自入仕以来,便以‘民生为本’,所有改革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无论哪一派,只要能支持改革、惠及百姓,我便愿配合;若要我为了派系利益,放弃民生、参与党争,我绝不答应。”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清明:“江南的盐铁监管还需完善,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分司要向扬州、明州扩展,技艺学院的农科毕业生要派往河北推广新的种植技术…… 这些事,哪一件都关乎百姓生计,我没时间,也没心思卷入党争。”

苏定方闻言,心中松了口气,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李侍郎能有此心,实属难得。如今太宗身体虚弱,两派争斗只会愈发激烈,你若能保持中立,专注民生,或许还能成为稳定朝局的‘第三方力量’—— 无论将来哪位皇子登基,只要你手握民生实绩,便不怕被排挤。”

李逸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长安城 —— 街道上行人往来,商贩们的吆喝声隐约传来,逸品轩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想起半年前在泉州港看到的景象:往来的商船、忙碌的商人、脸上带着笑容的百姓…… 这些,才是他真正在意的。

“苏将军,我会守住初心,专注改革与民生。” 李逸语气坚定,“但也请你放心,若有人想借党争破坏盐铁改革、阻碍海上贸易、损害百姓利益,我也绝不会坐视不管。”

苏定方拍了拍李逸的肩膀:“有你这句话,我便放心了。以后若有需要,尽管找我 —— 我虽支持太子,但也绝不会为了派系利益,牺牲民生与改革。”

两人并肩走在回廊上,秋风卷起落叶,落在他们的脚边。此时的朝堂,像一张紧绷的弦,而李逸,便是弦上那枚最关键的棋子 —— 他不偏不倚,专注民生,既不投靠太子党,也不依附魏王党,却在无形中成为了平衡朝局的重要力量。

而在太极殿的偏殿内,太宗正坐在窗边,听内侍念诵着李逸提交的《海上贸易月度报告》。当听到 “泉州港本月税收达五千贯,可用于河北水利修缮与灾民补贴” 时,太宗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李逸…… 若诸卿都能像他这般,专注民生,而非党争,朕何愁朝局不稳啊。”

内侍轻声说道:“陛下,李侍郎确实是难得的贤臣,民间都赞他‘不涉党争,只办实事’。”

太宗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梧桐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皇位继承的风波终将爆发,而李逸,或许会成为这场风波中,唯一能守护民生与改革成果的人。

深秋的风,愈发寒冷,大明宫的宫墙在风中沉默,仿佛在见证着这场即将到来的朝堂风暴。而李逸,正沿着回廊,一步步走向户部衙门 —— 他的脚步坚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朝堂如何变化,都要守住初心,让改革继续,让百姓安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